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沥青混凝土感应加热及愈合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8 04:50
【摘要】:沥青是一种粘弹性材料,在荷载间歇期可自动修复其内部的微裂纹,这种自修复性能与温度密切相关,通过提升愈合温度可增强沥青混凝土的裂纹修复能力。利用电磁感应加热提高导电沥青混凝土的愈合温度是一种先进的沥青路面养护方法,但目前缺少关于沥青混凝土电磁感应加热的温度分布及其梯度愈合特性的研究,且沥青混凝土的感应加热速率偏低。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研究了钢纤维沥青混凝土电磁感应加热作用下的温度梯度分布特性与梯度愈合规律,并通过钢棉纤维与钢渣复掺显著提升了沥青混凝土的感应加热速率。首先,制备了可被感应加热的钢棉纤维沥青混凝土,通过力学性能确定了钢棉纤维最佳掺量为6%,同时对钢棉纤维沥青混凝土电磁感应加热作用下的温度分布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感应加热下沥青混凝土在纵向上存在明显的温度梯度,加热时间越长、加热距离越近,温度梯度越大;将沥青的软化点温度作为沥青混凝土产生有效愈合的起始温度,并据此测定了感应加热对沥青混凝土产生的有效愈合深度,愈合深度与加热距离和加热时间有关,加热距离越小、加热时间越长,有效愈合深度越大,在加热距离为10mm和20mm时沥青混凝土的有效深度分别为4.7cm和3.8cm(表面温度约100℃)。其次,采用三层小梁试件断裂-感应加热-断裂试验对钢棉纤维沥青混凝土的电磁感应加热愈合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微波加热相比,在相同的表面温度下电磁感应的温度梯度特性导致其愈合效率偏低;感应加热作用下沥青混凝土在纵向上表现出明显梯度愈合的特性,愈合效率沿纵向递减,感应加热时间越长,试件纵向愈合效率相差越大;缩短加热距离和增加愈合次数(延长愈合时间)均可提高试件的愈合效率。最后,通过钢渣与钢棉纤维复掺制备了快速感应加热沥青混凝土,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复掺钢渣可将钢棉纤维沥青混凝土的感应加热速率提高34%,同时可提高其愈合效率;钢渣降低了混凝土整体的热传导能力,钢棉纤维能增加混凝土的热传导能力;钢棉纤维能够提高水稳定性、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能,而钢渣降低了水稳定性、增强高温稳定性、对低温抗裂性能影响不大。其他力学性能表明:钢渣和钢棉纤维均能提高沥青混凝土强度,但钢棉纤维增强了混凝土的韧性而钢渣降低了韧性表现为脆性破坏。
【图文】:

示意图,断裂面,沥青,界面


表面接触、表面浸润、扩散和随机化,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步骤为界面浸润和界面处分子的扩散重排,这两个过程均受温度影响严重。采用 Wool 的理论能够较为直观地解释沥青自愈合发生的过程,并且本文的研究内容为感应加热愈合增强技术,因此本文仅分析上述两个愈合过程的机理。界面浸润和界面处分子的扩散重排均有助于裂纹的愈合,,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两个步骤发生的过程,图 1-展示了这两个过程的模型示意图。

SEM图像,内部裂纹,SEM图像


两个过程的影响因素均是从材料本身的属性出发进行分析的性能不同,浸润和重排的速率不一致,导致最终的愈合效率压力、环境温度、间歇期等也是影响沥青愈合效率的重要因响上述两个愈合过程对愈合率的贡献程度。这两个愈合过程描电子显微镜(SEM)进行观察,Ganjei[22]通过 SEM 观察到热A)微裂纹处的愈合现象:如图 1-2 所示,图 1-2(a)为断裂面的接程中发生裂纹处的浸润;1-2(b)为分子的扩散和重排的结果,与面积明显增加,即对于图 1-1 中描述的灰色区域面积增大;图之后界面处的裂纹完全消失。该图说明沥青胶浆的流动是沥合的关键因素,在材料种类确定的情况下,影响愈合效率的间歇期等外界条件,而通过加热提高愈合温度是增强愈合效式,因此,电磁感应加热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沥青混凝土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U4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沥青及沥青混凝土[J];建筑与预算;2019年04期

2 ;沥青及沥青混凝土[J];建筑与预算;2018年11期

3 ;沥青及沥青混凝土[J];建筑与预算;2018年12期

4 ;沥青及沥青混凝土[J];建筑与预算;2019年02期

5 ;沥青及沥青混凝土[J];建筑与预算;2019年01期

6 ;沥青及沥青混凝土[J];建筑与预算;2019年03期

7 ;沥青及沥青混凝土[J];建筑与预算;2017年11期

8 ;沥青及沥青混凝土[J];建筑与预算;2017年12期

9 ;沥青及沥青混凝土[J];建筑与预算;2018年01期

10 ;沥青及沥青混凝土[J];建筑与预算;201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薄遵彦;;对提高沥青混凝土耐热性的论证[A];全国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1年

2 陈美祝;吴少鹏;刘至飞;米轶轩;;道路沥青混凝土的绿色化探讨[A];第一届两岸三地绿色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焦全民;;导电沥青混凝土的研究进展[A];《工业建筑》2017年增刊III[C];2017年

4 郝巨涛;孙志恒;杜振坤;贾金生;;我国水工沥青混凝土工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A];水力发电工程与水工建筑物学术论文集[C];2000年

5 岳跃真;杜振坤;郝巨涛;;水工沥青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特殊工程上的应用[A];2002年水工专委会学术交流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2年

6 牛增永;;北京市废旧沥青混凝土再生利用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技术路线的探讨[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市政工程分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7 陈建旭;林桂仪;陈虹洁;;粒料对沥青混凝土性能之影响[A];第二届全国公路科技创新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4年

8 石虹;袁伊静;;沥青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处理措施[A];2015年9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5年

9 王国峰;;浇筑式沥青混凝土技术在桥面铺装中的运用[A];软科学论坛——工程管理与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10 ;河北橡胶沥青混凝土温拌技术通过鉴定[A];养护与管理2013年12月号(总第34期)[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何海铭 通讯员 陈静;福清首条沥青混凝土道路通车[N];福州日报;2010年

2 王庆远;秋冬季节沥青混凝土道路的施工[N];中国建设报;2009年

3 王立武;曾正贤;张水生;路面就是脸面[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2年

4 记者 沈英甲;北京研制成功低噪声沥青[N];科技日报;2005年

5 记者 刘爱平 通讯员 路宣;废弃沥青混凝土获“新生”[N];中国交通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汪汀;让废旧沥青混凝土“重生”[N];中国建设报;2004年

7 通讯员 刘琦;沥青混凝土上网卖[N];首都建设报;2015年

8 记者 邰举;韩成功开发低碳沥青混凝土[N];科技日报;2009年

9 元元;橡胶沥青混凝土“亮相”沪渝高速公路[N];中国建材报;2009年

10 张凯;四川沥青混凝土再生利用技术获成功[N];中国建材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芬;沥青混凝土路面细观结构和水破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2 刘小明;导电沥青混凝土的机敏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3 王建祥;浇筑式沥青混凝土动本构特性试验及数值分析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4年

4 方向阳;某橡胶沥青混凝土低温性能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杨怡;基于细观力学的导电沥青混凝土力学性能及导电机理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6 许淳;玻璃纤维—硅藻土复合改性沥青混凝土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胡靖;基于沥青混凝土三维细观结构的路面性能及安全评估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8 朱兴一;沥青混凝土的细观力学模型及数值模拟[D];浙江大学;2010年

9 孙长军;结构自诊断沥青路面材料特性及其工程应用[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10 欧阳伟;高模量沥青混凝土抗车辙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 ;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诗琦;沥青混凝土自愈合特性及评价指标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8年

2 李斌;沥青混凝土感应加热及愈合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8年

3 杨涛;广西砂岩沥青混凝土路用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8年

4 朱国栋;沥青混凝土的宏细观粘弹性动力学响应[D];合肥工业大学;2018年

5 王耀宇;海水腐蚀对沥青混凝土路用性能影响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6年

6 刘凯;碳纤维/石墨烯导电沥青混凝土的制备及电热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7 鲁敬旭;水工沥青混凝土配合比优选与蠕变性能试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8年

8 贾淼;桥面融冰雪电热沥青混凝土研究[D];河南大学;2018年

9 余万;温拌沥青混凝土感应加热自愈合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7年

10 刚颖;温湿度影响下沥青混凝土水汽扩散特征分析[D];河北工程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317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6317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2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