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三维街道场景和DSRC-mmWave通信场景中车辆路由协议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4 06:35
【摘要】:车载自组织网络作为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车辆与车辆,车辆与路边设施之间高效的网络互连与通信服务。现有的车载自组织网络应用主要包括两类:单个车辆与单个车辆的端到端数据交换服务以及单个车辆或路边单元与多个车辆节点的数据传输服务。其中,路由协议对数据传输过程以及应用性能有着关键性作用,因此,本文将主要研究这两类应用中的路由协议。目前大多数路由协议都针对简单的平面城市场景和单一频段的数据转发任务,通过考虑车辆的分布、移动性、街道连通性、无线链路状态等因素来设计路由策略。然而,由于城市街道场景复杂多变(如街道拓扑维度从一维、二维到三维的变化)和数据传输规模与日俱增(如从传输简单位置及其他控制信息到大规模视频流的变化),现有的车载自组织网络路由协议难以满足当下车辆网络应用对低延时、高吞吐量的服务要求。其中,复杂三维场景下的端到端路由问题和DSRC-mmWave(5.9GHz和60GHz)混合通信下的传输调度问题亟待解决。这两个方向的最新研究分别面临着车辆空间分布不均匀、跨层传输代价高和毫米波链路波束赋形时延高、并发程度低等带来的挑战。为了应对上述挑战,本文设计了三维街道场景下低延时的单播路由协议和DSRC-mmWave混合通信场景下高吞吐量的广播路由协议:(1)三维街道场景中端到端单播路由协议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街道口选择下一个转发方向(和如何在街道内部选择下一跳转发节点(包括同层邻居和跨层邻居)。传统三维路由协议在进行街道选择时通过车辆数量或者密度来分析街道连通度,忽略了不均匀的车辆分布对街道连通度带来的显著影响。本文不仅考虑了路段内车辆的数量,还关注了车辆的位置分布状态,根据空间分布参数设计了一种新的街道连通度和节点选择权重评估方法。考虑到跨层传输将引入比同层转发更大的开销,本文设计了一种多层街道中各层连通质量的合并规则,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分布的连通度感知路由协议。实验结果证明了本文所提协议能够有效地提高端到端投递率并降低传输时延。(2)DSRC-mmWave混合通信场景中广播路由协议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选择簇头网关节点和如何进行高效的毫米波链路传输调度。传统的DSRC-mm Wave混合通信传输方案仅通过低频链路和中心节点进行控制消息和注册消息的交换,且高频率毫米波链路的调度由中心节点完成。由于在城市车载自组织网络中,车辆拓扑高度动态变化,毫米波链路切换复杂,以及频繁地面临节点密度较高的场景,这种集中式的调度方法并不适用。因此针对混合通信场景,本文设计了一种新颖的分布式广播传输调度策略,根据速度、位置及节点度选择簇头,利用DSRC提供的节点移动性特征对毫米波邻居发现与波束赋形加速,并利用毫米波链路信息提高系统的并发程度。实验表明该方案能够有效的提高系统吞吐量。
【图文】:

示意图,自组织网络,场景,通信节点


^邋RSU逦多层街道逦逦lL逦邋DSRC链路逦mmWave波束逡逑图1.1城市车载自组织网络场景示意图逡逑图1.1展示了一个典型的城市车载自组织网络场景,其中包含的通信节点有:逡逑1逡逑

空间分布,街道


面简要介绍这两个研究工作的内容。逡逑1.4.1.基于空间分布的连通度感知三维路由协议的研究逡逑三维街道拓扑中包括两种类型的街道:单层街道和多层街道,分别如图1.2和1.3逡逑(丑表示同层最大传输范围,iT表示跨层最大传输范围)所示。对于单层街道而逡逑言,局部区域的车辆分布会影响整个街道的连通度,S1和S2的紧密分布模式会逡逑降低街道的连通度。另外,,多层街道的分层特性使得车辆的空间分布对于街道连逡逑通度的影响凸显,例如,图1.3中两个不连通或者弱连通的街道层,如果其网络逡逑分割路段能够恰好和另一层的密集或者强联通路段重合,那么其对应的组合街逡逑道将处于一个连通状态,当然由于在网络分割或者弱连通处必要的跨层转发,可逡逑能引发更多的重传和跳数的增加。因此,本文对于三维场景中路由协议的研宄主逡逑要包括以下内容:逡逑1邋SI逦I邋S2逦I邋S3邋i逡逑TQES3''逡逑图1.2单层街道逡逑Ll邋^^^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U463.67;U4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蓬;戎辉;王文扬;宋洁;高嵩;何佳;;由国外DSRC标准看国内发展状况[J];通讯世界;2017年12期

2 叶无极;;5G还是DSRC[J];经营者(汽车商业评论);2018年05期

3 冯纯康;周又玲;;DSRC短程通信协议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1年01期

4 刘川来;张典;宁通;;基于433MHz的DSRC技术在公交车自动报站的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2009年11期

5 李军;;DSRC技术原理及其应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8年12期

6 赵智明,项洪印;DSRC技术及其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22期

7 屠宇,徐建闽,钟慧玲;DSRC系统通信协议的开发[J];计算机工程;2003年21期

8 xiong;美国选定DSRC标准一周年[J];交通世界;2003年04期

9 彭选荣,钟慧玲,徐建闽;专用短程通信(DSRC)协议研究及应用展望[J];移动通信;2003年S1期

10 彭选荣;专用短程通信(DSRC)标准比较分析与关键内容研究[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项雪琴;刘富强;舒文杰;;车载无线通信DSRC技术的网络性能研究[A];2007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钟香;;DSRC在车辆自动稽查中的应用研究[A];《IT时代周刊》论文专版(第317期)[C];2015年

3 Tien-Chen,Ho;;Research on Specification for Dedicated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A];2012年计算机应用与系统建模国际会议论文集[C];2012年

4 肖迪;杨蕴;;对自主创新的中国DSRC技术标准的选择思路[A];第二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何玉婉;余立建;袁果;;ITS专用短程通信机制研究[A];2006中国西部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林树亮;;基于DSRC技术的多义性路径识别基站应用研究[A];《IT时代周刊》论文专版(第300期)[C];2014年

7 章曙光;;智能交通专用短程通信协议分析[A];城市科学论集[C];2004年

8 Wenbo Chen;Yongfu Li;Kaibi Zhang;Taixiong Zheng;Huizong Feng;;Platoon Control for Connected Vehicles based on the V2X Communication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A];第30届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5)[C];2018年

9 楼吉汉;张伟;詹源;杨永耀;;一种基于WiFi的DSRC技术[A];2014第九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4年

10 郝清;佘京兆;徐勇;田林岩;赵煜阳;;“5.8GHz ETC”系统OBU“唤醒电路”设计[A];201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本报记者 陈炳欣;V2X车联网 DSRC与5G将互补“短长”[N];中国电子报;2017年

2 本报记者 王欣;LTE-V与DSRC:谁能笑到最后?[N];通信产业报;2018年

3 实习生 范圆圆;车联网将如何改变人们出行?[N];科技日报;2014年

4 ;未来你的手机或许”可以阻止迎面而来的汽车[N];网络世界;2015年

5 祝汉生;理性看待5.8GHz和915MHz系统的优劣争论[N];中国交通报;2003年

6 郑宗杰;我国ETC标准不会改变[N];中国交通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莫元富;车联网环境下交通信息分发与处理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杨涛;基于代理签名的车辆自组网的隐私保护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3 贾树葱;智能交通网络中资源竞争与合作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7年

4 项学海;基于车联网的十字路口节能与安全车速引导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宏;三维街道场景和DSRC-mmWave通信场景中车辆路由协议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2 李旦;DSRC综合测试仪设备模拟与智能卡片发行系统的设计[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3 方威;基于DSRC的高速公路车辆防追尾碰撞系统的设计和研究[D];湖南大学;2017年

4 黄汝唯;ETC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及DSRC侦听仪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5 李云飞;基于DSRC的车联网性能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6 谢礼猛;基于DSRC车载通信的车辆防撞预警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7年

7 卢瑞红;交通专用短程通信协议DSRC的仿真和验证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8 郭海陶;智能交通专用短程通信(DSRC)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强;DSRC协议应用层研究与部分实现[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10 严昊;专用短距通信(DSRC)物理层仿真与信道估计算法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629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6629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0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