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矮塔斜拉桥施工控制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及动力特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16 21:55
【摘要】: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桥梁结构形式不断涌现出来。矮塔斜拉桥作为其中的代表,既改善了主梁的利用效率与跨越能力,又降低了斜拉索所承受的应力。正因为矮塔斜拉桥的受力特点和结构优势,国内外路网中越来越多的工程采用矮塔斜拉桥作为跨线结构。矮塔斜拉桥的现场施工往往伴随着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受到施工现场组织,技术条件以及结构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将会导致施工误差在施工过程中不断累积,影响施工的进程并对结构的受力特性造成影响。为了尽量减小或者消除这些施工误差,确保矮塔斜拉桥在施工后期能够顺利合龙,保障结构各构件在施工、运营阶段处于一个安全、理想的受力状态,就需要对施工控制工作进行一个深入的研究。本文以安徽境内某在建矮塔斜拉桥为工程依托,对其施工过程中的施工控制工作以及抗震性能进行研究,主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对全桥各个施工阶段进行模拟,计算分析各个施工阶段条件下桥梁各构件的受力状态和位移变形,为现场监控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对桥梁结构在成桥状态各个分项荷载作用下的受力状态进行验算;建立实体模型,对桥梁结构0#块进行各施工阶段条件下的细部分析。2、根据项目桥梁施工控制方案,本文详细介绍了项目桥梁线形、应力、塔偏位以及索力的现场控制测试成果,并对现场实测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间的误差进行分析。3、本文对矮塔斜拉桥各构件进行了详细的敏感性分析。对于矮塔斜拉桥而言,主梁砼容重对结构线形的影响最为显著;温度荷载对结构应力的影响最为显著。4、本文研究了最小二乘法、神经网络法针对矮塔斜拉桥结构施工控制工作进行参数识别的适用性与准确性。在具体参数识别工作中,最小二乘法能够满足施工控制过程中对于单一参数、双参数的识别工作;BP神经网络法对于单一参数、双参数能够做到准确识别,但由于施工控制工作数据采集的局限性导致训练样本不足,BP神经网络对三个不同参数进行识别的效果并不理想。5、本文研究了GM(1,1)、SCGM(1,1)、BP神经网络三种状态预测方法在施工控制工作中的应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能够利用较少的几组数据对结构后续状态进行较为准确预测。但由于结构状态随时间节点推移而不断产生差异,GM(1,1)模型的准确度逐渐降低,SCGM(1,1)新陈代谢模型预测精确度更高,适用性更强。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同样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但其需要大量学习样本,适用性不强。6、本文对项目桥梁的抗震性能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分析表明项目矮塔斜拉桥在地震荷载作用下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满足E1、E2地震效应作用下的具体要求。项目矮塔斜拉桥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最不利受力位置为主墩墩底以及主塔塔底,E2地震荷载作用下主墩墩底的抗压、抗剪承载能力均接近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图文】:

整体布置,桥梁,矮塔斜拉桥,单位


第二章 矮塔斜拉桥施工及运营阶段计算分析第二章 矮塔斜拉桥施工及运营阶段计算分析.1 工程概况项目桥梁位于安徽省境内,作为安徽境内高速公路路网的重要连接部分,是一座面预应力混凝土矮塔斜拉桥。项目桥梁的跨径布置为 75+130+75m,结构总体布置 2-1 所示。

示意图,主梁,单元划分,桥梁


第二章 矮塔斜拉桥施工及运营阶段计算分析2.2.2 桥梁主要构件的模拟1. 主梁、索塔、桥墩的模拟本桥预应力混凝土主梁在有限元计算软件中的模拟采取“梁单元”结构加以实现。在有限元计算中,每个独立的梁单元由两个节点组成,每个节点具有 x,y,z 方向上的3 个平动自由度和绕 x,y,z 轴 3 个转动自由度共计 6 个自由度。梁单元具有拉、压、剪、弯、扭的变形刚度[30]。在本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过程中,主梁按照分段悬臂现浇施工方案中每一节段 4m 的梁段长度要求进行划分。此外,根据设计图纸,,在斜拉索锚固位置建立节点对梁单元进行分割,以分割节点为主节点施加斜拉索与预应力混凝土主梁间的约束。本桥采用梁单元结构模拟桥墩、索塔。并根据设计图纸中索导管的具体锚固位置对索塔单元进行分割,从而满足斜拉索与主梁约束建立的要求。主梁、索塔、桥墩的具体单元划分如图 2-3 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U448.27;U44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金磊;;主跨150m矮塔斜拉桥设计要点分析[J];安徽建筑;2019年03期

2 刘志华;;现役矮塔斜拉桥检测与评定[J];北方交通;2019年05期

3 许慧;;关于矮塔斜拉桥合理施工状态的确定[J];四川建材;2018年01期

4 李铁军;;矮塔斜拉桥施工关键技术[J];安徽建筑;2017年06期

5 上官兵;杨智贵;陈玮;;槎马大桥的矮塔斜拉桥设计[J];中国市政工程;2018年02期

6 皇甫全显;敖建辉;;预应力混凝土矮塔斜拉桥设计研究[J];中国公路;2018年21期

7 许大晴;方正东;;矮塔斜拉桥节段结合面混凝土收缩效应分析[J];山西建筑;2016年33期

8 ;耒水矮塔斜拉桥[J];衡阳通讯;2016年12期

9 崔春义;孟坤;程学磊;杨刚;;长山跨海矮塔斜拉桥成桥工作性状三维数值分析[J];公路;2017年01期

10 邹秋香;;矮塔斜拉桥在主余震作用下的响应分析[J];湖南交通科技;201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玉恒;;双拼式矮塔斜拉桥结构设计与分析[A];江苏省公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年)[C];2015年

2 潘颖;邓宇;;某矮塔斜拉桥0#块局部受力分析[A];重庆力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昊苏;董军;杨昀;;不同设计参数下曲线矮塔斜拉桥地震响应分析[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2年

4 顾安邦;徐君兰;;矮塔斜拉桥[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2001年桥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5 蔺鹏臻;苏彦江;;小西湖矮塔斜拉桥的动力性能分析[A];第十七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6年

6 董武斌;吴洪朗;李尚昆;石锦光;;泸州茜草长江大桥矮塔斜拉桥施工技术[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分会2013年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7 王雷;梁立农;罗霞;韩金豹;杨钻;;柔梁矮塔斜拉桥抗震体系和减隔震措施研究[A];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分8 交通基础设施安全及耐久性论坛论文集[C];2015年

8 韦达洁;廖宸锋;;混凝土矮塔斜拉桥索梁锚固区局部应力分析[A];中国西部地区公路学会2012年公路科技论文集[C];2012年

9 韦达洁;;来宾市永鑫大桥主桥结构设计[A];中国西部地区公路学会2012年公路科技论文集[C];2012年

10 柳俊峰;;浅谈矮塔斜拉桥的合龙施工[A];2012年全国桥梁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杜烁;市规委会召开2017年第四次会议[N];邢台日报;2017年

2 记者 王丹;省内最大矮塔斜拉桥合龙[N];吉林日报;2012年

3 记者 俞慧友 通讯员 李佳薇;我国单箱梁体最宽矮塔斜拉桥合龙[N];科技日报;2019年

4 记者 戴建 通讯员 步进军;国内高铁最宽矮塔斜拉桥横跨惠博大道和惠河高速[N];惠州日报;2018年

5 记者 俞慧友;衡阳开建我国最宽单箱梁体矮塔斜拉桥[N];科技日报;2017年

6 记者 达娃;拉萨纳金大桥昨日正式开通[N];拉萨晚报;2013年

7 本报通讯员 张同飞;闯难关宵旰攻坚 桥梁人百炼成钢[N];人民铁道;2011年

8 记者 靳淑琴;临汾首座特大“双跨”矮塔斜拉桥合龙[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李大庆;李文献:在矮塔斜拉桥拉索技术上展示中国智慧[N];科技日报;2015年

10 本报记者 韩贤普;科技的“舞蹈”[N];毕节日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冯洋;曲线混凝土矮塔斜拉桥时变效应研究[D];长安大学;2017年

2 陈从春;矮塔斜拉桥设计理论核心问题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3 胡世翔;多塔柱混凝土矮塔斜拉桥结构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4 孙向东;四塔单索面宽幅脊梁矮塔斜拉桥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宋涛;矮塔斜拉桥近似分析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圣城;高墩大跨矮塔斜拉桥抗震性能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7年

2 杨强;高墩大跨矮塔斜拉桥静力与稳定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7年

3 张韬;独塔非对称矮塔斜拉桥施工控制及结构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8年

4 何杰;大跨高墩矮塔斜拉桥施工监控与结构性能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8年

5 郑植;单索面矮塔斜拉桥的动力特性分析与静风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8年

6 莫恺筠;大跨度铁路矮塔斜拉桥索塔锚固区混凝土应力测试与分析[D];兰州交通大学;2018年

7 李金垒;某铁路矮塔斜拉桥施工阶段动力特性及地震响应分析[D];兰州交通大学;2018年

8 曹发源;铁路矮塔斜拉桥塔跨比及无索区长度的优化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8年

9 刘伟康;大跨度铁路矮塔斜拉桥施工监控技术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8年

10 张伟康;矮塔斜拉桥转体施工控制分析[D];兰州交通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673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6673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4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