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岩溶隧道突水涌泥风险评估及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6 21:42
【摘要】:在岩溶地区进行隧道工程建设时,由于其复杂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使得隧道在施工期间容易发生严重的岩溶地质灾害。为保证隧道施工安全有序,开展突水涌泥风险评估及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对于隧道施工意义重大。本文以旧州隧道为工程依托,针对施工中突水涌泥风险及围岩失稳的问题,采用实地调查、地质预报、现场监控、模糊综合评价法和数值模拟的方法,从岩溶隧道水文地质特征、突水涌泥及塌方风险和围岩受力变形特性的角度对上述问题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理论研究分析了旧州隧道岩溶发育的水文地质条件,采用地下水动力学法对里程K5+660~K6+980局部段落进行涌水量预测研究,得到最大涌水量为25275.6m~3/d。基于地质雷达预报的工程实例,从分析雷达图像“六位特征”出发,对完整围岩、贫水型裂隙破碎带、填充型岩溶的雷达图像特征进行了研究和总结。2、通过筛选影响突水涌泥的主控因素来构建隧道突水涌泥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模型,采用“1~9”标度法构建判断矩阵,并基于专家评分法建立隶属度函数矩阵,构建隧道突水涌泥风险、塌方风险的概率和致灾程度隶属度模型。最后基于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了在里程ZK6+075处发生突水涌泥风险等级属中度风险,应发布黄色预警信号;在ZK5+992断面处发生岩溶塌方风险等级属高度风险,应发布橙色预警信号。3、首先开展不同位置隐伏溶洞与隧道间岩盘安全厚度的分析计算。其次利用FLAC3D数值计算软件开展了在溶洞位置、围岩等级、等效水压、侧压力系数、岩盘厚度以及组合溶洞等多种形式下围岩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围岩等级为Ⅴ级、等效水压大于1MPa、侧压力系数大于2.0、岩盘厚度小于2m、隧道侧部存在充填型隐伏溶洞时,隧道与隐伏溶洞间的岩盘将出现剪切活性塑性区,围岩的稳定性差。经比较,现场监测数值与模拟计算结果差值在6%以内,模拟结果较准确。4、探讨了灰岩地段地下水渗流对围岩受力变形特性的影响,针对中岩柱和拱脚部位潜在隐伏溶洞的状况,研究了溶洞大小和水压对围岩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地下水位高于60m、围岩等级为Ⅴ级时,当溶洞直径大于4m以及岩溶水压力小于0.25MPa时,隧道与溶洞间的岩盘将出现贯通的拉剪活性塑性区,围岩稳定性极差。经比较,现场监测数值与模拟计算结果差值在8%以内,模拟结果较准确。
【图文】:

地质图,岩溶环境,地质图


第一章 绪论意义弱酸性溶蚀作用的岩溶水对可溶性岩石(如:以碳)进行的以化学溶蚀、流水溶蚀等化学作用以及重重作用的结果,以及在双重作用下形成的地表岩溶称喀斯特[1]。是碳酸盐类岩层分布的聚集区,在多重因素的综合。据调查,可溶性岩层分布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 约占国土面积的 9.4%,以西南地区贵州、广西、云溶最为发育。我国岩溶环境地质图如图 1.1 所示[2

隧址,岩溶地貌


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9km 的线路中有 91 座隧道穿越岩溶地区,施工中 座隧道发生过大型突水突泥以及塌方等灾害事故,防止在岩溶地区进行隧道施工发生各类岩溶地质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依托工程旧州隧道是安址区工程、水文地质复杂,洞身段岩溶发育,施害。洞身段穿越九龙山背斜核部地带,,雨季水量岩溶时发生岩溶突水涌泥可能性大,同时隧道进高,施工危险性高,隧址区地貌见图 1.2 所示。突水、涌泥、坍塌、岩爆等灾害,保证岩溶隧道借助地质超前预报、监测、风险评价和数值模拟施工安全至关重要。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U456.33;U45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珍;王旭春;袁永才;王晓磊;;基于加权平均法的岩溶隧道突涌水风险评估[J];公路工程;2015年06期

2 黄武;颜佳林;;岩溶隧道开挖围岩力学及渗流三维数值模拟[J];交通科学与工程;2015年01期

3 郑晨;吴基文;沈书豪;;宿县矿区太原组上部灰岩水化学特征对岩溶发育的影响[J];煤炭技术;2014年09期

4 杨忠友;关群;胡强圣;徐佩宽;;基于FLAC~(3D)的强度折减有限差分法巷道稳定性分析[J];工业建筑;2014年S1期

5 黄小城;陈秋南;阳跃朋;张志敏;;可拓理论对复杂条件下岩溶隧道的风险评估[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3年05期

6 李术才;周宗青;李利平;石少帅;许振浩;;岩溶隧道突水风险评价理论与方法及工程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09期

7 陈建平;王洋;;大坪山隧址区褶皱对岩溶发育规律的影响[J];铁道建筑;2013年06期

8 张志才;陈喜;刘金涛;彭韬;石朋;严小龙;;喀斯特山体地形对表层岩溶带发育的影响——以陈旗小流域为例[J];地球与环境;2012年02期

9 刘超群;彭红君;;隧道掌子面与溶洞安全距离分析[J];现代隧道技术;2012年03期

10 郭佳奇;乔春生;;岩溶隧道掌子面突水机制及岩墙安全厚度研究[J];铁道学报;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郭佳奇;乔春生;曹茜;;侧部高压富水溶腔与隧道间岩柱安全厚度研究[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文林;张明;罗海军;;宜万铁路野三关隧道突发突水突泥事故[N];恩施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储汉东;岩溶隧道突水机理及防突层安全厚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7年

2 郭佳奇;岩溶隧道防突厚度及突水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葛颜慧;岩溶隧道突水风险评价与预警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杨艳娜;西南山区岩溶隧道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评价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5 刘招伟;圆梁山隧道岩溶突水机理及其防治对策[D];中国地质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廖秀宇;德寨隧道隐伏溶洞对围岩稳定性影响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7年

2 曾艺;岩溶隧道岩盘安全厚度计算方法及突水灾害发生机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年

3 刘丽;岩溶隧道修建风险评估及关键参数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4年

4 赵世科;溶洞对隧道施工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6824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6824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5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