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南方林区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
本文关键词:基于GIS的南方林区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林区公路是林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林区公路的修建一方面对提高林区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又会对林区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如何减小林区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只有加强林区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科学评价,并针对不同的环境影响特点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将林区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才能实现林区公路建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针对林区公路的生态环境影响特点,对各种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应用进行研究。结合南方林区公路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基于GIS技术的模糊综合评价法,为今后林区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参考。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深入分析了林区公路建设生态环境影响的特点,重点分析了林区公路在施工和运营阶段对植物、水土流失、土壤、水环境和景观格局等方面的影响,为开展林区公路建设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奠定基础。(2)阐述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理论方法及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和原则,并针对南方林区公路建设生态环境影响的特点,构建了南方林区公路建设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3)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列表筛选法对评价因子进行筛选,利用相关资料和数据对指标属性值进行赋值计算,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值,并借助yaahp层次分析软件辅助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提高了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的合理性。(4)阐述了GIS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林区公路生态环境影响数据库的构建过程。通过图形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建立和连接,将GIS技术和环境影响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提高林区公路建设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5)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林区公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以永安市西洋镇林场林区公路建设项目作为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实践证明,该模型通过定量分析得出的评价结果,能较全面的反映林区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真实状况。对林区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对林区公路的可行性研究方案的完善、环保意识的提高都起积极作用。林区公路的生态环境保护,对促进林区公路建设的健康发展和林业的可持续经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林区公路 生态环境 GIS 模糊综合评价法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773.3
【目录】:
- 摘要7-8
- Abstract8-10
- 1 绪论10-18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10-12
- 1.1.1 论文研究背景10-11
-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12-15
- 1.2.1 公路建设环境影响评价概况12-14
- 1.2.2 GIS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概况14-15
-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15
- 1.3 主要研究内容15-18
- 1.3.1 研究内容15-16
- 1.3.2 主要创新点16
- 1.3.3 技术路线16-18
- 详见图1.216-18
- 2 林区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分析18-27
- 2.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18-19
- 2.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基本原则19-21
- 2.3 林区公路建设生态环境影响特点21-22
- 2.4 林区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分析22-26
- 2.4.1 对水土流失的影响22
- 2.4.2 对植被的影响22-23
- 2.4.3 对水环境的影响23-24
- 2.4.4 对景观格局的影响24
- 2.4.5 对动物的影响24-25
- 2.4.6 对土壤的影响25-26
- 2.5 小结26-27
- 3. 林区公路GIS数据库的构建27-32
- 3.1 GIS技术应用基础27-29
- 3.1.1 GIS技术特点27
- 3.1.2 GIS技术的应用模式27-28
- 3.1.3 数据库建立的基本要求28-29
- 3.2 林区公路GIS数据库的构建29-30
- 3.2.1 数据的准备与分析29
- 3.2.2 遥感影像的处理29
- 3.2.3 图形数据库的建立29-30
- 3.2.4 属性数据库的建立30
- 3.3 小结30-32
- 4 林区公路建设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32-43
- 4.1 指标体系的含义和分类32-33
- 4.1.1 指标体系的含义32
- 4.1.2 指标体系的分类32-33
- 4.2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33
-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33-37
- 4.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选34
- 4.3.2 评价指标的筛选34-37
- 4.3.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37
- 4.4 评价指标数据无量纲化过程37-38
- 4.5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38-42
- 4.5.1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38-39
- 4.5.2 层次分析法(AHP法)的基本原理39-42
- 4.6 小结42-43
- 5 基于GIS的林区公路建设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43-49
- 5.1 公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几种常用方法及其特点43-45
- 5.1.1 图形叠置法43
- 5.1.2 类比分析法43
- 5.1.3 列表清单法43
- 5.1.4 景观生态法43-44
- 5.1.5 层次分析法44
- 5.1.6 模糊综合评价法44-45
- 5.2 常用评价方法的比较与选择45-46
- 5.2.1 不同方法比较45
- 5.2.2 评价方法的选择45-46
- 5.3 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原理46-48
- 5.4 小结48-49
- 6 林区公路建设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实例分析49-60
- 6.1 林区公路建设项目概述49-51
- 6.2 模糊综合评价51-57
- 6.2.1 指标赋值及权重计算51-53
- 6.2.2 综合评价计算53-57
- 6.3 评价结果分析57
- 6.4 减少林区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策略57-59
- 6.5 小结59-60
- 7 结论与展望60-62
- 7.1 结论60
- 7.2 展望60-62
- 参考文献62-66
- 致谢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礼先;生态环境问题亟待解决[J];吉林水利;2001年08期
2 ;我国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状况与恶果[J];上海包装;2001年04期
3 ;调整布局 加大绿化 营造景观 天津港斥资2000万建设“花园式港口”[J];交通环保;2002年02期
4 李庆;;西部城镇生态环境建设探讨[J];小城镇建设;2007年02期
5 李东斌;姜海燕;;松嫩平原区生态环境建设模式研究[J];水利天地;2008年06期
6 夏伙林;谢新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年16期
7 郭建璐,李清,尚勇;002线的建设与生态环境[J];山东交通科技;1997年02期
8 何天承;汤[?妮;;园林绿化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年07期
9 曹型荣;由风沙引起的忧思——浅谈北京邻近地区的生态环境[J];北京规划建设;2000年05期
10 ;俄采取措施保护航天发射区生态环境[J];吉林水利;200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礼先;;生态环境建设的区域配置[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杜开锐;;天津的生态环境及生态管护[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赵文焕;;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构想[A];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生态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刘丛;马利民;;中国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对策[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5 黄国勤;;农村生态环境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柏玉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探讨[A];首届沂蒙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兰桂山;;纵论丰宁县科学治理生态环境的典型经验与做法[A];2009新华杯迎国庆60周年畜牧兽医科技论文集[C];2009年
8 范广鹏;;鞍山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9 梁流涛;诸培新;;农村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形成机理及其管理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10 胡民芳;;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亚楠;旅游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N];中国旅游报;2003年
2 潘玉君;简论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补偿问题[N];光明日报;2004年
3 庞贤佳;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N];广西日报;2004年
4 河北唐山 马永平;建立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N];中国建设报;2002年
5 吕志雄;生态环境要好[N];河南日报;2007年
6 记者 王青山;政府应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N];四川日报;2006年
7 党毅;全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初现成效[N];固原日报;2008年
8 记者 朱扬;调研金融生态环境建设[N];恩施日报;2010年
9 中国人民大学 张巧云;从科学发展的高度谋划生态环境建设[N];人民日报;2010年
10 张巧云;从科学发展高度谋划生态环境建设[N];中国建设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永林;吉林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政府支撑能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黄建军;陕西生态环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耦合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3 卢斌(王莹);基于格网GIS的艾比湖流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雷敏;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5 薛占海;生态环境产业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6 张继承;基于RS/GIS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廖炜;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调控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梁海超;重庆松藻煤矿区生态环境经济补偿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9 张远;黄河流域坡高地与河道生态环境需水规律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武国胜;福建省生态环境时空格局信息图谱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芳;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及其与城市化效率的时空分异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闯;辽宁省大洼县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3 党卓钰;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4 史立静;邢台市农村生态环境问与对策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5 蒋政;宁夏中卫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6 徐双明;区域生态环境服务政府购买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7 张超;天山北坡典型绿洲城市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年
8 李灵敏;呼和浩特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佳;鞘蕊苏有效成分合成酶基因克隆及其含量与生态环境相关性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2015年
10 尼鲁法尔·阿布力米提;坎儿井系统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GIS的南方林区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08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70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