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入渗对浅埋大断面黄土隧道稳定性影响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16 02:33
【摘要】:黄土覆盖区域表层黄土一般为Q_4、Q_3期新黄土,土组构颗粒间黏结性差,孔隙率较大,降雨或灌溉等地表水入渗后,土体结构易遭到破坏。当隧道穿越浅埋段时,加上施工对围岩的扰动,此类工程更容易产生达到地表的裂缝和坑穴,最严重时可能形成塌方,施工人员的安全会受到严重威胁。本文依托陕西某大断面黄土隧道的超浅埋段,根据现场监控测量以及室内土三轴试验数据,使用Midas GTS NX软件建立了隧道施工模型,对不同降雨强度、时长情况下隧道开挖过后的稳定性进行了定量分析,主要成果如下:(1)陕西关中某黄土隧道取回原状土,测试了自然与饱和含水率,并按照含水率对试样进行了分组,做了三轴剪切试验和等压试验。主要得到以下结论:随着含水率增大,试样的弹性阶段和屈服阶段持续的应变总量并无较大变化,但开始出现明显的破坏阶段;试样的破坏受含水率和围压两项指标的影响最为明显,破坏程度随前者的增大而减小,后者的增大而增大;黄土力学性质中受含水率影响较大的是弹性模量及粘聚力,内摩擦角相较这两项受影响较小。(2)依托三轴试验数据,以胡克定理,德鲁克公设和依留辛公设为理论基础,建立了地表水入渗后黄土的弹塑性本构关系。经过验证,本构关系计算得到的应力-应变曲线与试验数据拟合效果良好。同时,与经典剑桥模型进行对比,新的本构关系对陕西关中地区的非饱和黄土有更好的适用性。(3)采用Midas软件中的渗流-耦合模块对降雨入渗后围岩的含水率进行分析,依据陕西关中地区降雨强度添加地表渗流,流量分为强、中、轻三个级别。计算结果表明三种降雨强度对含水率造成的影响规律比较接近:地表约1m厚土层的含水率在降雨后达到饱和,影响程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达到3到5m时影响基本可以忽略。根据降雨后的含水率分布规律,计算每1m厚土层的平均含水率,近似的认为土层内含水率均为平均含水率,并用三轴试验中该平均含水率试样的性质对土层的参数进行修改。用这种方法来近似的模拟降雨对围岩性质的影响。(4)由数值分析结果可见,隧道围岩变形、支护受力分析中,隧道的拱顶沉降受降雨影响最大,沉降值增加20%~40%,初支混凝土和二衬钢架的应力也增加明显,增幅约在15%~20%之间,说明降雨对浅埋大断面黄土隧道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应加强支护结构强度,保证结构的安全和稳定。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U452.1
【图文】:
2 地表水入渗下黄土三轴试验)塑性西关中地区 Q3黄土的塑限一般为(16.4±3)%,液限为(28.8±3)%,未受扰体一般呈硬塑~坚硬状态。上关于陕西地区 Q3期黄土的特性规律可以为后面试验所得到的参数作为一定。试样制备回土样后,先剥去包装薄膜检查土样的完整性,查看土样是否受扰动,若土样可以开始试样制备,使用削土器将土样削制成符合三轴仪试样缸的圆柱体:高1200mm。削土器及试样制备过程如图 2.1 所示。
(a)削土器 (d)削土过程 (c)初步削成土样图 2.1 削土器及试样制备过程示意图使用烘干器烘干,计算得到原状土的自然含水率为 18%,烘干采用 2.2(a)。使用饱和器对制备好的试样进行饱和,计算得到饱和含水更多含水率情况下的数据以及考虑到试验仪器的精度,试样分为 18四种情况,制备方法先是把制备好的试样烘干,需保证每块试样干密再对试样喷雾加湿,为更好模拟降雨入渗过程,喷雾过程中将试样竖匀喷雾,每次加湿后放在保湿缸内 2 小时待浸湿均匀后称重,达到目少保存一天后进行试验。保湿过程如图 2.2(b)所示。
本文编号:2715394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U452.1
【图文】:
2 地表水入渗下黄土三轴试验)塑性西关中地区 Q3黄土的塑限一般为(16.4±3)%,液限为(28.8±3)%,未受扰体一般呈硬塑~坚硬状态。上关于陕西地区 Q3期黄土的特性规律可以为后面试验所得到的参数作为一定。试样制备回土样后,先剥去包装薄膜检查土样的完整性,查看土样是否受扰动,若土样可以开始试样制备,使用削土器将土样削制成符合三轴仪试样缸的圆柱体:高1200mm。削土器及试样制备过程如图 2.1 所示。
(a)削土器 (d)削土过程 (c)初步削成土样图 2.1 削土器及试样制备过程示意图使用烘干器烘干,计算得到原状土的自然含水率为 18%,烘干采用 2.2(a)。使用饱和器对制备好的试样进行饱和,计算得到饱和含水更多含水率情况下的数据以及考虑到试验仪器的精度,试样分为 18四种情况,制备方法先是把制备好的试样烘干,需保证每块试样干密再对试样喷雾加湿,为更好模拟降雨入渗过程,喷雾过程中将试样竖匀喷雾,每次加湿后放在保湿缸内 2 小时待浸湿均匀后称重,达到目少保存一天后进行试验。保湿过程如图 2.2(b)所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赖金星;樊浩博;申爱军;;基于流固耦合的富水软岩地层隧道排水方案研究[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5年02期
2 张常亮;李萍;李同录;张茂省;;黄土中降雨入渗规律的现场监测研究[J];水利学报;2014年06期
3 邵生俊;杨春鸣;焦阳阳;陆斯;;湿陷性黄土隧道的工程性质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13年09期
4 常秀峰;;浅埋大断面湿陷性黄土隧道地表变形规律分析[J];施工技术;2010年S2期
5 丁兆民;杨晓华;;某黄土隧道病害原因分析及处治措施[J];工程地质学报;2009年01期
6 苏春晖;马建林;李曙光;方钱宝;;富水黄土围岩含水量变化对隧道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J];铁道建筑;2008年04期
7 邓国华;邵生俊;胡伟;;考虑Q_3黄土增湿特性的隧道围岩变形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年S2期
8 王国强;;非饱和黄土公路隧道围岩内含水量变化影响结构强度的数值模拟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07年02期
9 朱伟;陈学东;钟小春;;降雨入渗规律的实测与分析[J];岩土力学;2006年11期
10 张茂花;谢永利;刘保健;;增湿时黄土的抗剪强度特性分析[J];岩土力学;2006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占厂;黄土公路隧道结构工程性状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153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715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