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基于微波加热沥青路面的传热传质实验装置及质热耦合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0 01:42
【摘要】:微波作为一种新型加热能源,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而当其被引进到沥青路面的加热修复时,是将沥青路面料当作一种多孔电解质材料,放置于微波场内部,在微波的作用下,沥青路面料内部大量极性分子被激化,开始产生旋转、互相之间碰撞、摩擦,使其内部产生大量热,热量由内及外使沥青路面整体温度升高、软化,从而达到修复路面的目的。为了能进一步提高微波修复沥青路面的修复效率、提高沥青路面养护质量,对加热过程中存在的质热传递现象的研究必不可少,为此本文做了以下工作:(1)由于沥青路面料为多孔材料的一种,为了研究微波加热沥青路面料过程中存在的传热传质机理,首先针对沥青路面料内部所含物理参量进行资料查阅,对影响微波加热效果的孔隙率、比表面等物理参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对微波加热沥青路面的研究方式、传热理论以及传质理论进行了论述。(2)根据研究目的,设计出一种微波加热沥青路面料的传热传质实验装置。该设备通过称重仪对被加热的沥青路面料进行时时称重;通过红外温度仪对沥青路面的表面温度进行测量;通过齿轮升降机构来调节加热腔与实验用沥青路面料表面之间的距离,以适应不同厚度沥青路面料的实验研究。(3)为了建立微波作用下沥青路面的质热耦合模型,在分析沥青路面的内部组成、微波加热沥青路面的加热过程后,结合基本假设,分别得出了微波加热沥青路面的传热模型、传质模型,结合这两个模型最终得出了质热耦合模型,并利用MATLAB分别对这三个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4)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对质热耦合模型进行了仿真,并分析了不同厚度、不同骨料、不同湿度沥青路面对微波加热效果的影响,结合实验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讨论了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仿真结果之间存在一定偏差的原因。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U416.217
【图文】:

示意图,沥青路面,饱和度,示意图


在被加工成沥青路面的过程中,其绝干固相骨架质量用绝对含水率来表示沥青路面料内的含水量。面是含水非吸湿性的多孔材料的一种,因此其在干燥架质量sm 相同,且沥青路面料内部孔隙中的液相水饱一定联系[44]。1 11(1 )s smW Smρ φρ φ= = 1ρ 为沥青路面料内部水分的密度值,sρ 则为沥青路面料知沥青路面内部孔隙中的液相水饱和度1S 与含水率 W 相水饱和度1S 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含水率 W 则可路面料内部含水量进行表示,引入了液相水容积密度l , v 1 1lρ = m = φ Sρ固相固相

沥青路面,研究尺度,传热传质,数学模型


式较少情况下会应用到工程实际中去。(2)微观方式,考虑到沥青路面料内部存在的微观结构,将沥青路面料架设定为内部孔隙中流体以及气体的边界,又因为在孔隙内部流体分子由行程远小于孔隙的尺寸,因此可将固相骨架内部孔隙中的流体近似为,如此可对流体进行在微观水平上的传热传质分析,进一步可得到沥青宏观水平上的参数影响,这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3)宏观方式,所谓宏观方式就是采用一种假设,利用虚拟的连续介质程实际中非连续的沥青路面多孔介质,此虚拟的连续介质是建立在实际的物理基础之上,利用一定的数学模型来得到的。在对沥青路面料内部间不做考虑的前提下,假设沥青路面内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情况是连续且如此假设是为了在介质连续的情况下,方便利用一般的数学方式对沥青究过程进行简化。绝大多少情况下,对与类似沥青路面料这种多孔材料学模型都是可以利用宏观方式进行求解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良;熊雯华;;微波加热沥青混合料效率影响因素研究[J];公路与汽运;2013年05期

2 李善强;王选仓;吴传海;;基于微波加热的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J];公路交通技术;2013年01期

3 卢超;刘化学;刘强;;介电常数在沥青混合料压实度测试中的应用探讨[J];路基工程;2012年04期

4 高子渝;焦生杰;唐相伟;;频率对微波加热沥青混合料的影响[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5 孙天野;李自光;任武;;微波加热技术在沥青路面再生养护中的应用和展望[J];中外公路;2009年02期

6 朱松青;史金飞;;沥青路面微波辐射加热器结构设计与实验研究(英文)[J];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09年01期

7 朱松青;史金飞;刘海宽;张志胜;;微波加热湿旧沥青混合料的传热传质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9年01期

8 孙铜生;史金飞;张志胜;;沥青路面微波热再生传热模型与解法[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8年05期

9 孙铜生;史金飞;朱松青;王鸿翔;张志胜;;沥青路面微波现场热再生热电场模型[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10 孙铜生;史金飞;朱松青;;沥青路面微波现场热再生传热模型(英文)[J];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承斌;穆杰;邵龙潭;;微波加热沥青路面及其控制的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微波能应用学术会议”暨“2009年微波创造美的生活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晓明;多孔介质相变传热与流动及其若干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庄延辰;我国高速公路收费政策分析[D];山东财经大学;2015年

2 李肖肖;沥青路面就地热再生机组加热装置的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4年

3 刘晗;外部能量源作用下多孔介质相变传热传质耦合计算[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4 张翼飞;沥青路面微波养护车加热装置天线及其阵列仿真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5 任武;微波加热沥青路面热再生养护机温度控制系统设计及实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伟;沥青路面微波现场热再生仿真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7 王文;沥青路面微波加热快速维修技术和设备的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8 张勇;路面结构层材料介电特性试验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7216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7216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7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