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基于UHPC环箍约束的混凝土桥墩抗震加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30 20:47
【摘要】:桥梁抗震减灾日益得到国际桥梁工程界的高度重视,除新桥设计外,面对早期大量设防水准不足的旧桥,有必要研发高效实用的抗震加固方法。历次震害表明,桥墩是地震中的易损构件,改进和发展既有桥墩的抗震加固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总结国内外既有桥墩抗震加固方法,分析各自优势与不足。结合高强度、高韧性、高耐久性的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新型材料,探讨通过UHPC包裹柱脚提供套箍约束的可能性。(2)针对抗震性能不足的低配筋率墩柱,提出采用UHPC宽条带套箍和多条带间隔套箍的两种抗震加固构造措施。结合旧桥抗震加固需求,设计并制作了5个低配筋率墩柱试件。其中1个为对比试件(不采取加固措施),2个为宽条带套箍加固,2个为多条带间隔加固,加固高度取1倍和2倍柱截面宽度。(3)通过对加固后墩柱试件开展拟静力试验,发现UHPC宽条带套箍效应显著,宽条带UHPC套箍加强区与承台间易形成薄弱面,多条带间隔加固可使塑性铰区弯曲裂缝充分发展,在套箍加强区高度较小时,纵筋压屈可能成为最后破坏形态,UHPC套箍加固能提升原墩柱水平抗力(约8%~36%),UHPC套箍加固能降低未加固墩柱的残余变形(降低侧移率约18%~50%),1倍柱宽高度的UHPC套箍对原墩柱滞回耗能有提升(5.9%~37.9%)。(4)基于Opensees软件,建立了能够反映UHPC套箍效应的仿真计算模型,对墩柱试件开展数值仿真分析,分析试件在变幅加载下的滞回特性,与试验结果进行比对,验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U445.72
【图文】:

烈度区划,分图,公路桥梁,环太平洋地震带


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受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的影响,是从我国现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分图》(1990 年编制)中可以看到,土位于地震基本烈度 7 度或 7 度以上地区,有很大面积的国土位于 (见图 1-1)。同时,我国公路桥梁和城市桥梁数量庞大,根据交通 2017 年年末,我国公路桥梁已达 83.25 万座。

美国,桥梁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综上所述,在地震灾害下,道路、桥梁若能够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能够大大救援工作,最大程度中减少灾害损失。利用科学的抗震方法使道路、桥梁此类”工程在地震中保证其结构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应该是抗震工作的重点。而在桥梁的抗震问题中,桥墩作为桥梁的关键部件之一,在地震中是最薄弱的环易发生损害。从以往的桥梁震害调查报告来看,钢筋混凝土桥墩通常是最容易的桥梁构件。而我国 90%以上的桥墩是钢筋混凝土桥墩,数量巨大。既有桥墩在设计之初未按照抗震要求进行设计,有的抗震设防标准低,亦或抗震能力不20 年来,我国在桥梁抗震设计工作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89 年颁布的《公震设计规范》(JTJ004-89),其采用的抗震设计方法早已无法满足现代桥梁的要求,也正因如此,导致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中,大量桥梁遭到严重损坏,产损失间接增加。到了 2008 年我国才颁布了《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TG/TB02-01-2008),引入了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延性设计理论,提高设防标准,始推广两阶段设计法。然而我们公路桥梁和城市桥梁量大面广,其中有很大数服役的旧桥,其抗震设计是不符合现行规范要求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西:确保“改薄”实施,提前下拨明年资金近20亿[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7年01期

2 胡永平;;刍议土建结构中的抗震加固技术[J];四川水泥;2017年01期

3 张俊伟;;单层工业厂房钢筋混凝土柱的抗震加固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7年04期

4 林丽丽;;探讨抗震加固设计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7年32期

5 申志灵;王军伟;;传统抗震加固技术和新型抗震加固技术的总结与对比[J];工业设计;2016年08期

6 李文军;;屈曲约束支撑在抗震加固改造工程中的应用[J];建筑;2015年16期

7 付伟;王超云;;既有营房抗震加固与节能改造一体化研究[J];中国房地产业;2015年Z2期

8 马克姗;;难忘的六年[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7年01期

9 季成标;;浅析平房抗震加固——基于观音山幼儿园教室抗震加固方案论证[J];现代职业教育;2016年34期

10 顾庆荣;;衡山路某办公用房结构体系置换的抗震加固设计[J];中外建筑;201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浩;刘航;杨学中;郭青骅;;北京某既有建筑抗震加固改造设计与施工[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2 吴永河;习会峰;李胜强;穆建春;;混凝土框架上钢框架增层的抗震加固设计[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玮;曹清;贾开;;日本建筑的抗震加固评估标准及加固方法[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4 郑云;惠云玲;陈煊;;防屈曲支撑在建筑结构抗震加固中的研究[A];中国老教授协会土木建筑(含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九届建筑物改造与病害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张鹏程;袁兴仁;林树枝;古玉霞;;翼墙在中小学校舍抗震加固中的应用[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6 黄树培;何唯平;;芳纶纤维复合材料在框架建筑抗震加固中的应用[A];中国公路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储白露;谢梅;;庆安水库抗震加固措施研究[A];人水和谐及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科协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林楚修;蔡晓平;安维康;罗素蓉;;砌体结构抗震加固方案的合理性分析[A];第20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1年

9 孙立春;王斌;郑o

本文编号:27357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7357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8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