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高承载力隔震支座在连续梁桥隔震加固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4 17:09
【摘要】:2008汶川大地震给我国带来了人员的重大伤亡和经济的巨额损失,受此次罕见的8.0级大地震影响,中国交通运输部随后颁布《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在原有规范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特别是在抗震设计方法和整体抗震设防思想上有较大的改善。然而,根据新规范中对桥梁抗震性能的要求,如今我国大部分既有公路桥梁存在抗震性能不足的问题,有潜在的安全隐患。因此,对抗震能力较弱且无法满足要求的既有桥梁,采取抗震加固措施就变得刻不容缓。本文基于高承载力隔震支座的隔震耗能性能,分析其在既有连续梁桥中的隔震加固效果,探索该支座在实际工程应用的可行性。首先对高承载力隔震支座分别进行竖向压缩和水平剪切试验,探索其竖向压缩和水平剪切性能,并进一步研究压应力、剪应变、加载频率和反复加载次数对支座剪切性能的影响,为数值分析提供依据。然后,以某四跨连续梁桥为工程案例,并通过Midas civil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其三维空间动力分析模型。(1)特征值分析,对比桥梁在原抗震体系和支座替换后的隔震体系下,桥梁的周期频率和模态反应。(2)动力时程分析,对比两种体系下桥梁关键截面的内力和位移响应,并且验证截面的强度。(3)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分别验证两种桥梁体系下墩底塑性铰的转动能力。结果表明,将原盆式支座替换成高承载力支座后的桥梁隔震体系,截面弯矩和位移均有所降低,使整个桥梁受力更加合理;而且塑性铰未超出截面容许的塑性转角,满足规范要求。说明在四跨连续梁桥的隔震加固中,高承载力隔震支座隔震耗能效果明显。最后,为研究不同墩高对桥梁隔震加固效果的影响,在原桥梁模型的基础上,将墩高分别增加5m和10m,分析时程计算结果后,发现高承载力隔震支座在墩高较低的桥梁中,其隔震加固效果更好。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U445.72
【图文】:

桥梁,建筑抗震,生命线,公路桥梁


图 1-1 汶川地震现场图桥梁工程是道路交通的关键节点,确保道路通畅,是震后抗灾救援的“生命线至 2011 年底,我国在使用的公路桥梁总数为 68.9 万座[6]。这些桥梁按建造年份,1990 年全国桥梁总量约有 16.8 万座[7],2000 年约为 23.1 万座,到 2008 年末 59.5 万。其中, 1990 年之前建设的桥梁,部分没有进行专业的抗震设计,还有是按照建筑抗震规范中相关条文进行设计;在 1990~2008 年间约有 42.7 万座桥

支座破坏,震害,桥梁,类型


图 1-3 桥梁各种震害类型(2)下部结构震害主要有墩柱的剪切、弯曲破坏,盖梁、桥台的震害。桥台震害主要是与上部结构发生碰撞和桥台后向倾斜而造成的。(3)支座破坏支座震害主要是由于其发生倾斜、剪断、锚固螺栓拔出、活动支座脱落而造成的支座破坏等,同时支座下方的垫石板也将发生破碎。震害的发生主要是在支座设计时对抗震需求考虑较少,支座挡板和连接件等构造措施缺失,以及支座设计形式和材料自身的缺陷而造成的。(c)支座破坏-倾斜 (d)支座破坏-剪断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蔚;朱林;赵荣国;;2013年全球地震灾害概要[J];国际地震动态;2015年11期

2 王志强;殷雨财;蒋仕持;李永波;闫兴非;郭卓明;;既有桥梁体系抗震加固方法探讨[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3 冯蔚;李卫平;赵荣国;;2011年全球地震活动性和地震灾害概要[J];国际地震动态;2012年08期

4 袁涌;朱宏平;资道铭;;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及隔震效果分析研究[J];预应力技术;2011年01期

5 王光裕;刘保东;李鹏飞;;新旧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对比和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0年03期

6 袁涌;朱昆;熊世树;资道铭;;高阻尼橡胶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及隔震效果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8年03期

7 刘延芳;叶爱君;;减隔震技术在桥梁结构中的应用[J];世界地震工程;2008年02期

8 江宜城;叶志雄;聂肃非;李黎;;方形铅芯橡胶支座力学性能试验研究及隔震桥梁地震响应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07年10期

9 王东晖;;泉州晋江大桥引桥隔震设计[J];桥梁建设;2006年S2期

10 庄学真;沈朝勇;金建敏;;桥梁高阻尼橡胶支座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6年05期



本文编号:27413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7413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e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