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体内外混合配束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极限承载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2 01:05
【摘要】:随着体内外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施工技术的不断提高,体内外混合配束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目前对体内外混合配束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验方面,其理论分析相对较少,对该结构的非线性受力性能缺乏相对清楚的认知,不利于体内外混合配束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结构的推广应用。为此,本文基于层壳理论,编写了一种钢筋混凝土三维非线性有限元程序,对体内外混合配束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工作状态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到了普通钢筋应力、预应力钢筋应力随着荷载增加的发展变化规律等。研究成果对实际的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介绍了层壳等参元的基本理论,对退化层壳等参元的单元刚度矩阵进行了推导。同时考虑混凝土和钢筋的材料非线性效应,编写了钢筋混凝土三维非线性有限元程序。以某预应力混凝土多T梁桥为实例,建立了多T梁的分析模型,并结合实验数据,验证了该程序的可靠性。(2)根据钢筋混凝土三维非线性有限元程序,分别设计了六种典型的加载工况,详细探讨了体内外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挠度的发展、普通钢筋应力的发展、体内以及体外预应力钢筋应力的发展。并详细分析了箱梁桥在典型加载工况下,其破坏荷载、破坏特征及危险截面挠度随着荷载增加的变化规律。(3)将预应力钢筋配束量相同,配束位置不同的体内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进行对比,讨论了底板预应力配筋和顶板预应力配筋对结构性能的影响。同时也将预应力钢筋配束量相同,配束位置不同的体内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和体内外混合配束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进行对比,研究了体内预应力钢筋和体外预应力钢筋对结构性能的影响。通过对相同配筋数量的体内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和体内外混合配束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研究,得出体内配筋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开裂荷载比体内外混合配束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开裂荷载有所提高。但随着外荷载的增加,两者的极限荷载基本相同。(4)通过改变体内外混合配束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的主要影响参数,如:体内外预应力钢筋的张拉控制应力、体内和体外预应力钢筋的数量以及纵向普通钢筋的配筋率,来探讨对结构性能的影响。为改进体内外混合配束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的结构设计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U441
【图文】:

关系曲线,总应变,有效应力,关系曲线


图 2.10 有效应力-总应变关系曲线 图 2.11 有效应力-有效塑性应变关系曲线在再加载期间,弹性变形特性被反映,直到达到相应的后续屈服面。如果再加荷,就会出现弹塑性变形,此时根据各向同性强化的特点,随着塑性变形的增大,后续屈服面也会相应扩大,钢筋混凝土材料的屈服面如如图 2.12 所示,反复加载下的混凝土一维应力应变关系如图 2.12 所示(图中 和m 为拉伸钢化参数,将在后续章节中进行介绍)。对于强化模型,当卸载时,按照初始弹性模量0E 的斜率线变化,再加载时则体现出弹性变形的特点,直到达到相应的后继屈服面。如若进一步加载,则会出现弹塑性变形,此时根据等向强化的特点,随着塑性变形增加,后继屈服面也会相应的膨胀。混凝土材料受强化后的屈服面如图 2.13 所示。卸载-加载0.3fcfc10.61.0fc初始屈服面后继屈服面塑性极限屈服面

关系曲线,有效应力,塑性应变,关系曲线


图 2.10 有效应力-总应变关系曲线 图 2.11 有效应力-有效塑性应变关系曲线在再加载期间,弹性变形特性被反映,直到达到相应的后续屈服面。如果再加荷,就会出现弹塑性变形,此时根据各向同性强化的特点,随着塑性变形的增大,后续屈服面也会相应扩大,钢筋混凝土材料的屈服面如如图 2.12 所示,反复加载下的混凝土一维应力应变关系如图 2.12 所示(图中 和m 为拉伸钢化参数,将在后续章节中进行介绍)。对于强化模型,当卸载时,按照初始弹性模量0E 的斜率线变化,再加载时则体现出弹性变形的特点,直到达到相应的后继屈服面。如若进一步加载,则会出现弹塑性变形,此时根据等向强化的特点,随着塑性变形增加,后继屈服面也会相应的膨胀。混凝土材料受强化后的屈服面如图 2.13 所示。卸载-加载0.3fcfc10.61.0fc初始屈服面后继屈服面塑性极限屈服面

截面图,梁体,有限元模型,加载


图 2. 25 预应力混凝土多 T 梁桥的截面图/m因本次试验需要足够大的加载力,综合考虑,决定通过钢材自重来加载本次试验。加载方为偏载加载,如图 2.26 所示。图 2. 26 钢材沿桥面横向布置2.5.2 验证模型的建立预应力混凝土多 T 梁桥是典型的工程薄壁结构,采用壳单元模拟是适合的。梁体(主梁和隔板)共划分成 715 个单元,2739 个节点。梁体的有限元模型如图 2.27,隔板与顶板细部连如图 2.28。每级加载 49.6t/20m 的均布荷载。横向加载时,加载点为 T 梁肋板和顶板的交点(如图 2.28 所示)。G1 G2 G3 G4 G5 G6G1G2G3G4G5G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栾茂田,金崇磐,林皋;非均质地基上浅基础的极限承载力[J];岩土工程学报;1988年04期

2 袁欣平;;扣件式钢管脚手架立杆极限承载力的确定[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3 胡庆安,吕永新;柳州第二大桥极限承载力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4 蒋东红;王世伟;郑浩;徐兴华;李国强;;火灾下钢骨混凝土柱极限承载力简化计算方法[J];工业建筑;2006年S1期

5 牛黎明;;高强钢-混凝土组合梁极限承载力有限元分析[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8年09期

6 曹建安,叶梅新;结合梁栓钉的极限承载力的试验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7 彭兴黔;纯粘无重土上圆形基础的极限承载力[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8 沈祖炎,张其林;受压方管钢柱的屈曲后极限承载力[J];土木工程学报;1991年03期

9 欧阳宇峰;试桩未达破坏时极限承载力的确定及应用[J];地质勘探安全;2000年03期

10 郭大兵,郭靖;桩基极限承载力的灰色预测[J];工业建筑;199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彦霞;刘胜锋;周东;;随机裂缝对混凝土梁的极限承载力的影响[A];重庆力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肖新平;吴丹宇;丁霞;;基于灰生成的极限承载力建模与预测研究进展[A];第六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叶梅新;曾庆元;;钢板梁面内极限承载力问题的研究[A];全国桥梁结构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1992年

4 卢晓华;周祖霞;詹求水;;强风化粉砂岩桩端极限承载力初步探讨[A];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张典福;陈裕平;李智宇;;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极限承载力试验研究[A];预制混凝土木桩学术论文集[C];2004年

6 徐新跃;;桩基极限承载力预测方法的研究[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7 张典福;陈裕平;李智宇;;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极限承载力试验研究[A];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高大钊;;软土地基的极限承载力[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9 魏德敏;徐兆娟;;钢管结构K型相贯节点的静动态极限承载力[A];第十二届空间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胡程鹤;;FRP的刚度对梁的极限承载力的影响[A];第十一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慎;空间网格结构极限承载力及损伤免疫力分析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2 姚亚锋;深厚冲积层冻结立井外层井壁结构模糊随机可靠性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3 孙潮;钢管混凝土格构柱与桁拱轴力弯矩相关曲线研究[D];福州大学;2009年

4 袁凡凡;非均质介质地基破坏机制及极限承载力分析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5 杜朝华;建筑垃圾再生骨料混凝土及构件受力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6 李军亮;基于广义灰色模型的极限承载力建模与预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7 严建科;结构缺陷和损伤对桁架拱桥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8 俞永华;设施园艺塑料温室围护结构与通风降温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郑敏;基于输电塔风毁模式的结构优化设计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10 张宁;功能梯度混凝土立井井壁承载性能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殷王华;体内外混合配束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极限承载力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2 孙作强;隧道衬砌截面极限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年

3 黄庆;基于极限承载力的中承式拱桥鲁棒性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8年

4 张兵伟;考虑初应力和初始缺陷的钢管混凝土拱桥极限承载力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5 程禹皓;压弯扭共同作用下闭口截面钢构件极限承载力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6 尹鑫;临近边坡的刚性基础极限承载力及破坏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18年

7 赵应江;压弯载荷下腹板开孔梁极限承载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6年

8 温强;基于多尺度有限元模型的下承式钢箱拱桥稳定极限承载力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

9 邓继华;钢管混凝土拱肋极限承载力理论分析及节段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10 韩冬冬;条形浅基础极限承载力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650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7650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0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