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要素对寒区隧道温度场影响及纵向分区研究
本文关键词:气象要素对寒区隧道温度场影响及纵向分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面对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顺应国内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我国积极倡导构建“横贯东西、纵贯南北、内畅外通”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在建及拟建寒区隧道工程日益增多。然而就我国当前寒区隧道工程运营现状而言,隧道冻害顽疾尚未攻破,新建隧道中仍然出现大量渗漏冻害现象。本论文以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研究开发计划课题“寒区高速铁路隧道防寒排水设计关键技术”项目为依托,综合运用理论研究、现场试验、数值模拟、数理统计等方法,建立了寒区隧道“空气—衬砌—围岩”流、固耦合传热三维数值计算模型,重点探究气象要素对寒区隧道温度场的影响,主要成果及结论如下:(1)本文在调研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针对寒区隧道工程中多物理场之间的强耦合关系,以空气、地下水、围岩、防排水设施内水流场等多个基本场为骨架,编制了寒区隧道多场耦合关系图;(2)通过整理、分析瓦房店隧道现场实测数据,得到了瓦房店隧道洞外气温随时间变化函数、洞内气温分布规律以及洞内、外气温之间的随动关系,并结合隧址周边环境特点,分析了瓦房店隧道洞口风速、风频与凌源地区风速、风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地形地貌对隧址小气候的形成有重要影响;(3)以现场试验数据为边界条件,建立了瓦房店隧道“空气—衬砌—围岩”流、固耦合传热数值计算模型,并对比计算值与实测值,验证了该计算模型的可靠性;(4)通过理论分析各气象要素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寒区隧道温度场的影响机制,提出将多气象要素与隧道具体条件相结合,抽象出洞口气温、等效自然风速两项气象要素综合指标作为寒区隧道流、固耦合传热数值模拟的边界输入条件;(5)根据隧道内自然风流形成的主导因素不同,提出将寒区隧道分为自然风主导型隧道、热位差主导型隧道、自然风与热位差共同主导型隧道、大气气压梯度影响型隧道。通过三维瞬态非线性分析,得到了隧道洞口最冷月平均气温、冬季主导风风向、风速对自然风主导型隧道温度场的影响规律。在多工况数值的基础上,引入多元非线性逐步回归方法,得到了特定条件下的寒区隧道温度场纵向影响长度与洞口气温、等效自然风速之间的非线性回归表达式。结果表明,洞口气温与等效自然风速对寒区隧道温度场的影响程度均较大,且二者有相互加强的作用,建议寒区隧道防寒保温设计以洞口气温、等效自然风速作为气象要素基本参考指标,并结合围岩条件、水文条件确定防寒排水设施类型。(6)初步提出了寒区隧道纵向防寒分区的原则和相应标准,并以隧道洞内最冷月平均气温-3℃位置、最冷日平均气温0℃位置作为分区阈值,将隧道沿纵向分为防寒强影响区、弱影响区和无影响区,并针对京沈客专某隧道进行了纵向防寒分区。
【关键词】:寒区 隧道 气象要素 温度场 纵向分区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57.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25
- 1.1 问题的提出12-13
-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13-14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4-22
- 1.3.1 关于寒区隧道温度场分布规律的研究14-15
- 1.3.2 关于寒区隧道温度场数值模拟的研究15-16
- 1.3.3 气象要素与寒区隧道温度场关系研究16-20
- 1.3.4 寒区隧道纵向防寒设防长度的应用现状20-22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22-23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23-25
- 第2章 寒区隧道流、固耦合传热理论研究25-35
- 2.1 寒区隧道多场耦合问题理论研究25-26
- 2.2 寒区隧道空气动力学、传热学基本理论研究26-29
- 2.2.1 隧道空气动力学基本方程26-27
- 2.2.2 隧道传热学基本理论27-29
- 2.3 计算流体动力学基本理论29-32
- 2.3.1 基本思想29
- 2.3.2 计算流体力学求解过程29-30
- 2.3.3 CFD数值模拟方法及分类30-31
- 2.3.4 有限体积法的基本理论31-32
- 2.4 寒区隧道流、固耦合传热在FLUENT中的实现32-34
- 2.4.1 基本假定32-33
- 2.4.2 物理模型的确定33
- 2.4.3 边界条件的处理33-34
- 2.4.4 算法的选择34
- 2.5 本章小结34-35
- 第3章 瓦房店隧道温度场测试及数值模拟35-54
- 3.1 瓦房店隧道工程背景35-37
- 3.1.1 工程概况35
- 3.1.2 地形地貌与工程地质35-36
- 3.1.3 气象与水文36
- 3.1.4 隧道防寒排水设计方案36-37
- 3.2 隧址局部气象测试及洞内气温测试37-45
- 3.2.1 试验内容及器材37-39
- 3.2.3 试验测点布置及监测频率39-40
- 3.2.4 试验结果与分析40-45
- 3.3 瓦房店隧道流、固耦合传热数值模拟45-52
- 3.3.1 模型的建立46-47
- 3.3.2 计算参数的选取与边界条件的确定47
- 3.3.3 瓦房店隧道原始地温场研究47-49
- 3.3.4 计算结果与分析49-52
- 3.4 本章小结52-54
- 第4章 气象要素对寒区隧道温度场的影响研究54-87
- 4.1 气象要素理论分析及工况抽象54-63
- 4.1.1 洞口气温54-55
- 4.1.2 隧道内自然风流的形成与等效自然风速计算55-59
- 4.1.3 洞内自然风流对隧道温度场影响初步分析59-60
- 4.1.4 空气湿度对隧道温度场影响理论分析60-62
- 4.1.5 太阳辐射对隧道温度场影响分析62
- 4.1.6 气象要素综合指标的确定62-63
- 4.2 计算模型及定解条件63-67
- 4.2.1 模型的建立63-64
- 4.2.2 边界条件的确定64
- 4.2.3 初始条件及材料参数64-66
- 4.2.4 考察点的选择66
- 4.2.5 本算例气象要素工况数值模拟实现66-67
- 4.3 最冷月平均气温对寒区隧道温度场的影响67-71
- 4.4 主导风风向对寒区隧道温度场的影响71-76
- 4.5 主导风风速对寒区隧道温度场的影响76-78
- 4.6 气象要素对寒区隧道温度场纵向影响多元回归分析78-86
- 4.6.1 纵向影响判别指标的确定78-79
- 4.6.2 计算模型及相关参数79-81
- 4.6.3 计算工况81-82
- 4.6.4 指标回归基本思想82
- 4.6.5 计算结果及回归分析82-86
- 4.7 本章小结86-87
- 第5章 寒区隧道纵向防寒分区研究87-98
- 5.1 隧道纵向防寒分区的提出及意义87
- 5.2 隧道纵向防寒分区初步研究87-93
- 5.2.1 分区原则与相应标准87-88
- 5.2.2 分区阈值的探讨88-89
- 5.2.3 洞内气温分布计算89-93
- 5.3 纵向防寒分区计算示例93-97
- 5.3.1 工程背景94
- 5.3.2 相关计算参数94-95
- 5.3.3 结果分析及纵向防寒分区的确定95-97
- 5.4 本章小结97-98
- 结论与展望98-100
- 致谢100-101
- 参考文献101-10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10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盛煜;张建明;金会军;张明义;;寒区对研究设计施工的影响——第14届寒区工程学术会议综述[J];冰川冻土;2010年03期
2 张盛学;;寒区种稻以水调温[J];水利天地;1987年04期
3 黄小铭;我国寒区道路工程中冻土问题研究的回顾[J];冰川冻土;1988年03期
4 刘宗超;吴申燕;;理论与工程并举的佳作——《Heat Transfer in Cold Climates》一书简介[J];干旱区地理;1988年01期
5 李彦红;刘凤军;;寒区柴油车辆的正确使用[J];农业与技术;2008年06期
6 陈秋红;邸树凯;周菊林;孟宪春;姜在福;刘恩波;;寒区部队营房最佳采暖温度和通风量的研究[J];沈阳部队医药;1995年01期
7 刘福然,陈爱琳,徐秋石;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在寒区公路桥梁中的应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0年03期
8 马桂军;夏岩昆;;寒区钢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的研究及应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7年06期
9 王晓春,张倬元;寒区工程与冻融力学[J];地学前缘;2000年S2期
10 郑阳;王道远;朱永全;;寒区运营隧道温度场数值模拟[J];公路工程;201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邱仞之;;寒区战士抗坏血酸需要量的初步研究[A];中国生理科学会第三届全国营养学术会议暨营养学会成立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1年
2 徐江涛;华满堂;谷永江;宋永斌;张晓馨;梁晓慧;;新兵在寒区集训期间的睡眠质量特点[A];2008年中国睡眠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张a\;徐江涛;华满堂;宋永斌;谷永江;;寒区集训新兵睡眠质量影响因素研究[A];第三届中国睡眠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4 王枫;;寒区营养研究的困境与希望[A];中国营养学会第十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杨西杉;曹俊;赵少红;;寒区运水车的加热和保温[A];第五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戴长雷;;前言[A];寒区水科学及国际河流研究系列丛书2·寒区水循环及冰工程研究——第2届“寒区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曹俊;丁继业;;HDF5120GYS-H型寒区运水车的设计[A];第五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戴长雷;吴敏;李治军;;“寒水系列会议”可持续发展探讨[A];寒区冰情与冻土水文效应——第4届“寒区水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毕仁忠 张韶军;多项成果指导寒区公路建设走环境友好之路[N];中国交通报;2009年
2 刘艳飞;寒区水资源研究亟待“破冰”[N];中国水利报;2009年
3 陈德龙 特约记者 王惠明;深入寒区部队嘘寒问暖[N];解放军报;2010年
4 苏洪吉 刘畅 本报特约记者 朱谦礼;成空在高海拔寒区组织信息化演兵[N];解放军报;2012年
5 特约通讯员 王绍波 特约记者 石斌欣;沈阳军区某集团军接力25年建起寒区作训数据库[N];解放军报;2009年
6 张耀南 杨海 韦五周 景通桥 张军强;寒区旱区数据管理平台[N];计算机世界;2006年
7 本报记者 费士廷;讲战士的话更要为战士讲话[N];解放军报;2012年
8 李晓杰 贾学明;千余高原卫士喜迁新居[N];解放军报;2009年
9 记者 韩国贤、特约通讯员 安普忠;某师科学破解寒区训练难题[N];解放军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任建民;乐道笃行傲西风[N];人民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冯强;季节性寒区隧道围岩温度场与变形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月;大兴安岭加格达奇东小河寒区地下水溢流积冰规律勘测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5年
2 尚继科;高速铁路寒区隧道围岩温度场及保温技术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3 李卉玉;俄罗斯雅库茨克地区寒区地下水特征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5年
4 贾辉;气象要素对寒区隧道温度场影响及纵向分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5 韩风雷;寒区隧道融化盘时空变化规律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4年
6 郑阳;寒区隧道温度场数值分析[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4年
7 晏懿波;寒区隧道抗防冻机理及防治措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8 李永刚;寒区护坡工程界面摩擦特性试验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9 张广龙;基于电加热的寒区隧道保温防冻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10 刘新军;寒区隧道支护设计理论研究初探[D];西安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气象要素对寒区隧道温度场影响及纵向分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83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78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