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植物纤维毯对道路边坡生态防护效益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31 16:07

  本文关键词:植物纤维毯对道路边坡生态防护效益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为深入了解植物纤维毯护坡机制,为纤维毯防护技术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依托河北省交通厅科技项目“植物纤维毯植被恢复技术在路域生态工程中的开发应用研究”,在京石高速公路边坡设置实验小区,通过野外实验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稻草毯、稻草椰丝混合毯、椰丝毯三种植物纤维毯和无纺布为实验对象,通过草本植物组合、草灌植物组合、灌木植物组合三种植物配置来研究植物纤维毯对边坡土壤侵蚀、土壤表层水分、土壤表层温度、土壤养分以及植物生物生长情况等多方面的影响,综合评估植物纤维毯的生态防护效益,以期为植物纤维毯生态护坡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植物纤维毯可有效护土固坡,保护边坡,其中稻草毯和稻草椰丝混合毯不仅能有效减少边坡的土壤流失量,还能减少边坡地表径流量,增加雨水入渗;而椰丝毯毯表径流较大,但保土的效果最好。(2)对四种纤维毯表层10cm深土壤的温度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植物纤维毯对表层土壤温度的影响差异并不显著;实验区表层土壤温度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不同植物纤维毯覆盖下的表层土壤温度变化趋势一致,四种纤维毯表层土壤温度大小依次为:无纺布椰丝毯稻草椰丝混合毯稻草毯。(3)通过对四种纤维毯覆盖下表层10cm深土壤水分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不同植物纤维毯对表层土壤水分影响的差异随着植物组合、降雨强度的不同而不同;不同植物组合,其表层土壤水分表现出不同的规律,草本组合中椰丝毯对样地的表层土壤水分对降雨反应最灵敏,并在雨停较长时间后可保持最高的土壤含水量;灌木组合中稻草毯样地表层土壤水分始终保持最高,且在雨停后表层土壤水分下降相对比较平缓;草灌组合表层土壤水分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其规律不明显。(4)覆盖植物纤维毯一年后,表层土壤的养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稻草椰丝混合毯表层土壤碱解氮含量最高,有机质含量也相对较高,土壤最为肥沃,表明在增强土壤肥力方面,稻草椰丝混合毯的效果最好。(5)从本实验来看,植物纤维毯对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促进作用因植物纤维毯的不同而各有差异,稻草毯对灌木植物组合的生长促进作用最大,稻草椰丝混合毯对草灌植物组合的生长促进作用最大,椰丝毯对草本植物组合的生长促进作用最大。
【关键词】:生态护坡 土壤侵蚀 植物纤维毯 植物组合 植被恢复 京石高速公路 效益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17.1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国内外植物纤维毯护坡技术的研究进展10-19
  • 1.1 植物纤维毯的研究背景10-11
  • 1.2 植物纤维毯护坡技术的相关理论11-12
  • 1.3 植物纤维毯护坡技术的研究现状12-16
  • 1.3.1 植物纤维毯的水土保持效益13-15
  • 1.3.2 植物纤维毯改良土壤功能15-16
  • 1.3.3 植物纤维毯促进植被恢复功能16
  • 1.4 植物纤维毯在生态护坡方面的优势16-17
  • 1.5 问题与展望17-18
  • 1.6 研究目标18-19
  • 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9-29
  • 2.1 研究内容19
  • 2.2 研究方法19-26
  • 2.2.1 研究区概况19-20
  • 2.2.2 实验材料20
  • 2.2.3 研究方案与实验设计20-26
  • 2.3 研究小区的布设26-27
  • 2.4 数据处理方法27-28
  • 2.5 技术路线图28-29
  • 3 植物纤维毯的性能分析29-31
  • 3.1 拉伸强度29
  • 3.2 降解性29-30
  • 3.3 小结与讨论30-31
  • 4 植物纤维毯对边坡水土流失情况的影响31-34
  • 4.1 植物纤维毯对地表径流的影响31-32
  • 4.2 植物纤维毯对地表产沙的影响32-33
  • 4.3 讨论与小结33-34
  • 5 植物纤维毯对土壤温度、水分和养分的影响34-45
  • 5.1 植物纤维毯对表层土壤温度的影响34-38
  • 5.2 植物纤维毯对表层土壤水分的影响38-42
  • 5.3 植物纤维毯对表层土壤养分的影响42-43
  • 5.4 讨论与小结43-45
  • 6 植物纤维毯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45-54
  • 6.1 生长情况45-47
  • 6.2 生物量47-49
  • 6.3 灰色关联度法评价植物纤维毯护坡技术的植被质量49-52
  • 6.4 讨论与小结52-54
  • 7 结论与建议54-56
  • 7.1 结论54
  • 7.2 建议54-56
  • 参考文献56-61
  • 个人简介61-62
  • 导师简介62-63
  • 获得成果目录63-64
  • 附件64-65
  • 致谢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兴无;;公路边坡生态防护分析与设计方法[J];散装水泥;2008年02期

2 王立法;;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8年08期

3 祝捷;;边坡生态防护新技术在铜汤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0年28期

4 刘俊樊;熊潇;;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效果评价指标研究[J];公路交通技术;2011年06期

5 杨青青;田日昌;;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初探[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年05期

6 张敏;;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及治理方法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2年12期

7 秦凤艳;杨富莲;葛清蕴;;山区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技术的分析与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11期

8 黄小辉;;韶赣边坡生态防护苗圃地植物适宜性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3年22期

9 缪胜林;浅谈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J];路基工程;2002年06期

10 张华君,吴曙光;边坡生态防护方法和植物的选择[J];公路交通技术;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志林;肖飚;;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措施[A];中国草学会草坪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及第九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魏涛;张兰军;张华君;;公路岩石边坡生态防护用粘结剂试验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王玲;;湖南韶山高速边坡生态防护植物的选择与配置[A];全国公路生态绿化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齐三红;尹赜;;宝泉电站道路边坡生态防护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蕾;;高速公路岩石边坡生态防护新技术浅析[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五届(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侯志林;肖飚;;浅析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措施[A];中国公路学会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马海天才;廖心北;李西;王明学;谭延河;;岩石边坡生态防护草种混播比例的研究[A];第八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8 程晔;方靓;李纬华;;韶赣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对策与室内外试验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马海天才;廖心北;李西;王明学;谭延河;;岩石边坡生态防护草种混播比例的研究[A];草原与草坪研究论坛文集[C];2004年

10 刘云涛;;客土喷播在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中的应用[A];首届山东材料大会论文集(土木建筑篇 上)[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徐美林;边坡生态防护技术保工程质量[N];地质勘查导报;2005年

2 ;我国有了自己的边坡生态防护技术[N];中国技术市场报;2011年

3 杭州中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师 双兴棋;高边坡治理的植被建构要点[N];中国花卉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柳智芳;石头上能长树、长草,你信吗?[N];贵州民族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永盛;土工布边坡生态防护室内试验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2 李宏钧;植物纤维毯对道路边坡生态防护效益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3 江刚;高速公路土质边坡生态防护关键技术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4 张红;大理东环海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技术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5 王海银;西北地区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6 赵百磊;山区高速公路路堑边坡生态防护质量控制与效果评价方法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4年

7 李建伟;河北省山区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系统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8 孔嵘;边坡生态防护的雨水入渗及设计优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9 张飞;高速公路边坡生态防护与加固研究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10 谷慧敏;基于滇西生态文化走廊建设的二级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植物纤维毯对道路边坡生态防护效益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98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798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5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