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温度和车辆耦合作用下梁式桥动力特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0-12-20 15:36
  由于不断出现的桥梁安全事故,使得人们对桥梁的安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基于桥梁振动特性的损伤识别方法在桥梁健康监测和损伤识别领域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这些在理论和试验中被证实有效的方法,却在实际运用中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当把实测获得的桥梁模态特性直接运用于桥梁的损伤识别和状态评估中,人们发现评估结果误差较大,有时甚至给出错误的评估结果。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源并不是这些损伤识别方法本身,而是实际结构往往处在复杂的运营条件和环境因素中,测试得到的结构模态特性还包含这些因素的影响。在损伤识别方法中的这些所谓的对结构损伤敏感的指标,同时也对运营环境敏感。因此,只有认真地解决了环境条件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结构的损伤识别方法才能够真正的运用于实践中。已有研究工作表明,温度和车辆作用是引起结构动力特性变异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这两个因素往往同时作用于桥梁结构上,并且会产生一定的耦合效应。因此,分析温度和车辆对桥梁模态特性影响的内部机理,建立温度和车辆耦合作用下桥梁模态特性的振动方程,从振动方程中求解得到温度和车辆对桥梁模态特性的影响规律,从而将其影响从实测数据中剔除,分析出“纯净”的桥梁固有模态,这将是十分有意...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温度和车辆耦合作用下梁式桥动力特性分析


I-35W密西西比河大桥垮塌现场

温度和车辆耦合作用下梁式桥动力特性分析


银桥倒塌现场

模型图,瞬态热传导,二维,模型


分析共分为两步进行:(1)首先进行一个时间步长 t=0.01s 的稳态分析,初始时刻(即早上 8 点)部分点的测试温度代入,从而分析得到横截面;(2)接着进行时间步长为 4 分钟的瞬态热分析,将不同时刻测试的光照度等参数代入。通过瞬态热分析后就可以获得不同时刻(每个时刻间隔 4 各个点的温度,例如图 2.9 为下午两点时计算得到的温度云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单塔斜拉人行桥的环境温度效应研究[J]. 白应华,孙振笏,李冬明,杨登.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7(01)
[2]环境温度对连续箱梁刚构桥相对小波熵指标的影响研究[J]. 夏樟华,林友勤,张景杭,宗周红.  振动与冲击. 2017(01)
[3]温度对下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振动影响分析[J]. 朱亚飞,何伟,陈桥阳,何容.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16(01)
[4]重载铁路连续刚构桥梁竖向共振监测分析[J]. 程辉.  桥梁建设. 2015(05)
[5]环境温度对三塔两跨悬索桥结构静动力特性的影响[J]. 陈策,史长华,缪长青.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14(04)
[6]基于监测数据的大跨度悬索桥频率与环境条件的相关性模型[J]. 邓扬,李爱群,刘扬,丁幼亮.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7)
[7]环境温度对连续刚构桥模态频率的影响[J]. 余印根,宗周红,陈宝春,夏樟华.  振动.测试与诊断. 2014(01)
[8]钢筋混凝土板动力特性的时变温度效应实验研究[J]. 陈波,孙玉周,郭伟华.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14(01)
[9]麦夸特算法在X射线衍射物相定量分析中的应用[J]. 曾蒙秀,宋友桂.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13(02)
[10]Analysis and assessment of bridge health monitoring mass data——progress in research/development of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J]. LI AiQun,DING YouLiang,WANG Hao & GUO Tong Key Laboratory of Concrete and Prestressed Concrete Structure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210096,China.  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2012(08)

硕士论文
[1]车辆作用下具有裂缝的中小跨径梁式桥的自振特性分析[D]. 王文盛.吉林大学 2017
[2]基于车桥耦合振动的混凝土简支梁桥动力特性研究[D]. 刘福寿.吉林大学 2009



本文编号:29281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29281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5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