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出口识别视距计算模型
发布时间:2021-03-14 08:58
从分流区实际驶出交通流的特点和需求出发,提出了基于车道变换的高速公路出口识别视距计算模型。计算模型中考虑了驾驶人从内侧车道识别到出口的反应时间,以及驾驶人一次换道需要的距离。结果表明:和《路线设计规范》相比,该计算模型明确了识别视距构成的驾驶行为意义,界定了识别视距的范围,推荐的最小识别视距具有唯一选择性。
【文章来源】: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48(09)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出口匝道识别视距过程组成及范围
内侧车道车辆换道过程示意图
换道模型示意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运行速度下互通式立交分流区识别视距分析[J]. 李国春.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01)
[2]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合流区安全视距分析[J]. 潘兵宏,田曦,董爱强. 中外公路. 2016(01)
[3]基于识别视距的特殊互通式立交出口区域主线线形指标分析[J]. 沈强儒,赵一飞,杨少伟,曹慧.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5(03)
[4]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出口识别视距研究[J]. 吴艳. 公路与汽运. 2014(03)
[5]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约束型出口识别视距分析[J]. 沈强儒,赵一飞,陈璋勇,曹慧. 中外公路. 2012(06)
[6]基于交通心理学的高速公路出口匝道事故成因研究[J]. 刘亚非,杨少伟,潘兵宏. 公路. 2011(11)
[7]识别视距对互通式立体交叉主线形指标选用的影响的研究[J]. 包泮旺. 公路. 2011(08)
[8]基于有限状态自动机的车道变换模型[J]. 张发,宣慧玉,赵巧霞. 中国公路学报. 2008(03)
[9]加加速度(加速度的时间变化率)——冲击、乘座舒适性、缓和曲线[J]. 佘守宪,赵雁. 物理与工程. 2001(03)
[10]汽车最小行车时距计算模型的研究[J]. 项乔君,王炜,李伟. 东南大学学报. 1998(03)
硕士论文
[1]高速公路最小安全行车间距研究[D]. 杨耀.长安大学 2016
[2]多车道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加减速车道长度及最小净距研究[D]. 孔令臣.长安大学 2012
[3]高速公路车辆追尾概率模型及其仿真研究[D]. 刘晓阳.长沙理工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081868
【文章来源】: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48(09)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出口匝道识别视距过程组成及范围
内侧车道车辆换道过程示意图
换道模型示意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运行速度下互通式立交分流区识别视距分析[J]. 李国春.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01)
[2]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合流区安全视距分析[J]. 潘兵宏,田曦,董爱强. 中外公路. 2016(01)
[3]基于识别视距的特殊互通式立交出口区域主线线形指标分析[J]. 沈强儒,赵一飞,杨少伟,曹慧.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5(03)
[4]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出口识别视距研究[J]. 吴艳. 公路与汽运. 2014(03)
[5]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约束型出口识别视距分析[J]. 沈强儒,赵一飞,陈璋勇,曹慧. 中外公路. 2012(06)
[6]基于交通心理学的高速公路出口匝道事故成因研究[J]. 刘亚非,杨少伟,潘兵宏. 公路. 2011(11)
[7]识别视距对互通式立体交叉主线形指标选用的影响的研究[J]. 包泮旺. 公路. 2011(08)
[8]基于有限状态自动机的车道变换模型[J]. 张发,宣慧玉,赵巧霞. 中国公路学报. 2008(03)
[9]加加速度(加速度的时间变化率)——冲击、乘座舒适性、缓和曲线[J]. 佘守宪,赵雁. 物理与工程. 2001(03)
[10]汽车最小行车时距计算模型的研究[J]. 项乔君,王炜,李伟. 东南大学学报. 1998(03)
硕士论文
[1]高速公路最小安全行车间距研究[D]. 杨耀.长安大学 2016
[2]多车道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加减速车道长度及最小净距研究[D]. 孔令臣.长安大学 2012
[3]高速公路车辆追尾概率模型及其仿真研究[D]. 刘晓阳.长沙理工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0818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3081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