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隧道下穿建筑物施工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4 03:39
城市地铁的兴起缓解了地面交通的拥挤,同时又出现了地铁隧道势必下穿地面建筑物的新问题。地铁隧道下穿地面建筑物,既要保证地铁隧道的安全、也要保证地面建筑物的安全和使用,对地铁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青岛地铁一期工程(3号线)太平角公园站延安三路站区间隧道下穿伊美尔整形医院为背景,探讨了地铁隧道下穿地面建筑物的施工技术。利用FLAC3D软件分别模拟了隧道开挖和爆破对地表建筑物的影响。根据模拟结果,制定了选择了爆破控制技术和沉降控制技术施工方案。下穿施工中采取了“强度和刚度较大的超前管棚注浆和超前小导管注浆,袖阀管多次补充注浆加固地层,上台阶预留核心土的台阶法开挖,大刚度和高强度的初期支护结构和上台阶临时仰拱支护结构,施工过程中进行了多项目的监测,后续沉降控制措施采用了径向钢管注浆,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背后的回填注浆”等技术措施和技术手段,保证了地面建筑物的基本原状和隧道施工的顺利进行。
【文章来源】: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工程范围示意图
太延区间隧道下穿房屋平面位置图
图 2-3 伊美尔整形医院外观图2.2.3 地下管线地下管线主要为伊美尔医院通往太平角公园的污水支管道,材质为 300 mm的陶瓷管道,埋深 1.5 m;该管线对本项目施工影响不大。2.3 场地地层条件隧道过伊美尔医院段左线地层由上至下分别为:杂(素)填土层(2~2.4 m)、粉质黏土层(1.2~2 m)、风化花岗岩层 5.2~19.2 m(其中强风化花岗岩层 5.2~12.4 m,中风化花岗岩层 0~6.8 m)。隧道主要施工岩层围岩等级为 IV 级。隧道右线地层由上至下分别为:杂填土层(0.4~2 m)、粉质黏土层(1.2~3 m)、风化花岗岩层 3.5~14 m(其中强风化花岗岩层 3.5~9 m,中风化花岗岩层 0~5m)。隧道主要施工的围岩等级为 V 级。地质情况如图 2-4 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跨度铁路车站隧道施工过程弹塑性有限元数值分析[J]. 申玉生,高波. 铁道标准设计. 2007(S1)
[2]爆破振动效应预报及减震措施[J]. 付士根,许开立.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6(06)
[3]新爆破安全判据下房屋安全的监测与控制[J]. 陈泽观,林从谋. 西部探矿工程. 2006(12)
[4]近距离爆破对既有隧道的振动影响[J]. 彭道富,李忠献,杨年华. 中国铁道科学. 2005(04)
[5]邻近隧道爆破震动对既有隧道影响的研究[J]. 毕继红,钟建辉. 工程爆破. 2004(04)
[6]地铁隧道开挖与失水引起地表沉降的数值分析[J]. 吴波,高波,索晓明. 中国铁道科学. 2004(04)
[7]爆破荷载作用下隧道的动态响应与抗爆分析[J]. 刘国华,王振宇.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4(02)
[8]复线隧道施工爆破对既有隧道的影响分析[J]. 谭忠盛,杨小林,王梦恕.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3(02)
[9]隧道施工引起土体变形的半解析分析[J]. 施建勇,张静,佘才高,樊有维.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6)
[10]软土隧道盾构推进中地面沉降影响因素的数值法研究[J]. 刘洪洲,孙钧. 现代隧道技术. 2001(06)
硕士论文
[1]城市地铁隧道施工沉降对邻近建筑的影响研究[D]. 俞凯.西南交通大学 2008
[2]施工过程中浅埋隧道自身性状及上部建筑物沉降变形的数值分析[D]. 杨海朋.湖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63953
【文章来源】: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省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工程范围示意图
太延区间隧道下穿房屋平面位置图
图 2-3 伊美尔整形医院外观图2.2.3 地下管线地下管线主要为伊美尔医院通往太平角公园的污水支管道,材质为 300 mm的陶瓷管道,埋深 1.5 m;该管线对本项目施工影响不大。2.3 场地地层条件隧道过伊美尔医院段左线地层由上至下分别为:杂(素)填土层(2~2.4 m)、粉质黏土层(1.2~2 m)、风化花岗岩层 5.2~19.2 m(其中强风化花岗岩层 5.2~12.4 m,中风化花岗岩层 0~6.8 m)。隧道主要施工岩层围岩等级为 IV 级。隧道右线地层由上至下分别为:杂填土层(0.4~2 m)、粉质黏土层(1.2~3 m)、风化花岗岩层 3.5~14 m(其中强风化花岗岩层 3.5~9 m,中风化花岗岩层 0~5m)。隧道主要施工的围岩等级为 V 级。地质情况如图 2-4 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跨度铁路车站隧道施工过程弹塑性有限元数值分析[J]. 申玉生,高波. 铁道标准设计. 2007(S1)
[2]爆破振动效应预报及减震措施[J]. 付士根,许开立.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6(06)
[3]新爆破安全判据下房屋安全的监测与控制[J]. 陈泽观,林从谋. 西部探矿工程. 2006(12)
[4]近距离爆破对既有隧道的振动影响[J]. 彭道富,李忠献,杨年华. 中国铁道科学. 2005(04)
[5]邻近隧道爆破震动对既有隧道影响的研究[J]. 毕继红,钟建辉. 工程爆破. 2004(04)
[6]地铁隧道开挖与失水引起地表沉降的数值分析[J]. 吴波,高波,索晓明. 中国铁道科学. 2004(04)
[7]爆破荷载作用下隧道的动态响应与抗爆分析[J]. 刘国华,王振宇.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4(02)
[8]复线隧道施工爆破对既有隧道的影响分析[J]. 谭忠盛,杨小林,王梦恕.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3(02)
[9]隧道施工引起土体变形的半解析分析[J]. 施建勇,张静,佘才高,樊有维.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6)
[10]软土隧道盾构推进中地面沉降影响因素的数值法研究[J]. 刘洪洲,孙钧. 现代隧道技术. 2001(06)
硕士论文
[1]城市地铁隧道施工沉降对邻近建筑的影响研究[D]. 俞凯.西南交通大学 2008
[2]施工过程中浅埋隧道自身性状及上部建筑物沉降变形的数值分析[D]. 杨海朋.湖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639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3263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