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立体环形交叉口的运行效率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04 20:28
常规环形交叉口能够有效避免交通冲突,但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加,出现了通行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立体环形交叉口,通过设置上下两个环圈来解决环形交叉口通行效率较低的问题.利用VISSIM仿真软件,从通行效率和行车安全方面进行模拟,发现相较于常规环形交叉口,新型立体环形交叉口使路网的平均延误降低91. 78%,冲突总次数降低73. 4%;与简易立交对比发现,新型立体环形交叉口除东西直行方向的通行效率降低外,其余方向均有所提高.进一步分析新型环形交叉口的适应交通量表明,当各入口的交通量小于2 000 pcu/h时,立体环形交叉口能有效提高通行能力,随着右转比例提高,左转比例降低,通行效率的提升更加明显.结合建造成本、占地规模及建造可行性,分析了立体环形交叉口的适用性.在交通量需求较大、相交道路没有主次之分、工程预算不足以修建立体交叉以及可利用土地范围有限等情况下,通过新建或改建成立体环形交叉口可以有效改善路网的运行效率和行车安全.
【文章来源】: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2020,37(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立体环形交叉口
环形交叉口交错点分布
根据仿真实验得到立体环形交叉口的平均延误,如图3.可见,当各方向转向比例固定时,随着交通量的增加,立体环形交叉口的平均延误逐渐上升.当各入口的交通量超过2 000 pcu/h时,平均延误增长变缓,立体环形交叉口出现拥堵,车辆平均延误约达120 s,交叉口通行效率较低.当右转比例固定时,同一交通量下随着左转车辆比例的增加,立体环形交叉口的平均延误也逐渐上升,在右转比例为20%时,随着左转比例的增加,其平均延误上升幅度相比其他右转比例(30%和40%)要大;当左转比例和交通量固定时,随着右转车辆比例增加,立体环形交叉口的平均延误逐渐降低.由以上结果可知,对于双向4车道十字立体环形交叉口,其所能适应的各入口处交通量为2 000pcu/h,总交通量为8 000 pcu/h.随着交叉口右转车辆比例的增加,左转车辆比例减少,立体环形交叉口能适应的交通量略有提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信号控制四路环形交叉口多进口协同放行方法[J]. 马新露,杨兴清.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8(04)
[2]左转立交式环形交叉口概念设计研究[J]. 郑元勋,甘露.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5)
[3]基于黄金分割遗传算法的VISSIM仿真模型参数校正[J]. 杨文臣,张轮,王铮,胡澄宇.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17(03)
[4]卫星岛式环形交叉口的概念设计[J]. 张超,郑元勋. 公路. 2013(09)
[5]环形交叉口服务通行能力研究[J]. 薄春宇,崔海梁,王炜,项乔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5)
[6]环形交叉口交通控制模式研究[J]. 杨锦冬,杨晓光,彭国雄. 公路交通科技. 2000(03)
[7]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理论模型研究[J]. 项乔君,王炜,陈冰,常玉林,高海龙. 中国公路学报. 1999(04)
本文编号:3265485
【文章来源】: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2020,37(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立体环形交叉口
环形交叉口交错点分布
根据仿真实验得到立体环形交叉口的平均延误,如图3.可见,当各方向转向比例固定时,随着交通量的增加,立体环形交叉口的平均延误逐渐上升.当各入口的交通量超过2 000 pcu/h时,平均延误增长变缓,立体环形交叉口出现拥堵,车辆平均延误约达120 s,交叉口通行效率较低.当右转比例固定时,同一交通量下随着左转车辆比例的增加,立体环形交叉口的平均延误也逐渐上升,在右转比例为20%时,随着左转比例的增加,其平均延误上升幅度相比其他右转比例(30%和40%)要大;当左转比例和交通量固定时,随着右转车辆比例增加,立体环形交叉口的平均延误逐渐降低.由以上结果可知,对于双向4车道十字立体环形交叉口,其所能适应的各入口处交通量为2 000pcu/h,总交通量为8 000 pcu/h.随着交叉口右转车辆比例的增加,左转车辆比例减少,立体环形交叉口能适应的交通量略有提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信号控制四路环形交叉口多进口协同放行方法[J]. 马新露,杨兴清.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8(04)
[2]左转立交式环形交叉口概念设计研究[J]. 郑元勋,甘露.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5)
[3]基于黄金分割遗传算法的VISSIM仿真模型参数校正[J]. 杨文臣,张轮,王铮,胡澄宇.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17(03)
[4]卫星岛式环形交叉口的概念设计[J]. 张超,郑元勋. 公路. 2013(09)
[5]环形交叉口服务通行能力研究[J]. 薄春宇,崔海梁,王炜,项乔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5)
[6]环形交叉口交通控制模式研究[J]. 杨锦冬,杨晓光,彭国雄. 公路交通科技. 2000(03)
[7]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理论模型研究[J]. 项乔君,王炜,陈冰,常玉林,高海龙. 中国公路学报. 1999(04)
本文编号:32654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3265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