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联网群智感知任务分发研究与实现
发布时间:2021-07-18 12:01
时至今日,人们愈发迫切的希望能够对物理环境进行透彻感知。这对迅速发展的物联网技术更是新的发展机遇。无线通信和传感器技术的不断进步,使无线移动终端设备爆炸式地普及到千家万户。与普通移动设备相比,汽车也因装载了各种复杂的传感器,在感知、计算、存储和通信方面的性能更强大,移动性更强,覆盖范围更广。车联网群智感知使得对物理环境进行全面透彻的感知成为可能,被广泛用于环境监测、交通管理、智慧城市、公共安全、远程医疗、社交服务等诸多领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车联网群智感知中的任务分发主要负责选择最合适的参与车辆来进行数据感知,能够对感知数据的全面性、完成任务的效率和感知数据的质量等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也成为当前重点研究的内容。本文针对车联网群智感知任务分发问题的不足,进行各种方案的探讨与研究。首先研究基于轨迹的车联网群智感知任务分发,提出一种基于轨迹的任务分发方案。在研究时空可用性度量模型与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利用车辆轨迹对参与者的时空可用性进行度量,获得轨迹后,研究用计算几何领域中的最小覆盖问题,来解决基于轨迹可用性的最小数量参与者的覆盖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轨迹的任务分发问题,针对实际情况,定义一...
【文章来源】: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论文章节安排Figure1-1ChapterArchitectureofPaper
典型的车联网群智感知系统
图 2-2 行驶轨迹Figure 2-2 Driving trajectory基于轨迹可用性的最小数量参与者的覆盖问题,本文的相关问题。通过用间隔来表示感兴趣的区域和参与重叠部分,认为此问题可以用类似于最小覆盖问题[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数据驱动的群智感知任务分配算法[J]. 张震,李鹏.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7(08)
[2]车联网群智感知与服务[J]. 李静林,袁泉,杨放春. 中兴通讯技术. 2015(06)
[3]车联网何去何从[J]. 陈前斌,柴蓉,岑明. 中兴通讯技术. 2015(01)
[4]车联网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J]. 李静林,刘志晗,杨放春.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4(06)
[5]群智感知网络的发展及挑战[J]. 赵东,马华东. 信息通信技术. 2014(05)
[6]移动群智感知应用[J]. 陈荟慧,郭斌,於志文. 中兴通讯技术. 2014(01)
[7]I-Sensing:面向智慧校园的参与感知应用系统[J]. 杨玥,於志文,周兴社,梁韵基.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13(09)
[8]压缩感知研究[J]. 戴琼海,付长军,季向阳. 计算机学报. 2011(03)
博士论文
[1]移动群智感知网络中数据收集与激励机制研究[D]. 赵东.北京邮电大学 2014
[2]车联网环境下交通信息采集与处理方法研究[D]. 周户星.吉林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基于压缩传感的匹配追踪重建算法研究[D]. 高睿.北京交通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289538
【文章来源】: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论文章节安排Figure1-1ChapterArchitectureofPaper
典型的车联网群智感知系统
图 2-2 行驶轨迹Figure 2-2 Driving trajectory基于轨迹可用性的最小数量参与者的覆盖问题,本文的相关问题。通过用间隔来表示感兴趣的区域和参与重叠部分,认为此问题可以用类似于最小覆盖问题[3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数据驱动的群智感知任务分配算法[J]. 张震,李鹏.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7(08)
[2]车联网群智感知与服务[J]. 李静林,袁泉,杨放春. 中兴通讯技术. 2015(06)
[3]车联网何去何从[J]. 陈前斌,柴蓉,岑明. 中兴通讯技术. 2015(01)
[4]车联网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J]. 李静林,刘志晗,杨放春.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4(06)
[5]群智感知网络的发展及挑战[J]. 赵东,马华东. 信息通信技术. 2014(05)
[6]移动群智感知应用[J]. 陈荟慧,郭斌,於志文. 中兴通讯技术. 2014(01)
[7]I-Sensing:面向智慧校园的参与感知应用系统[J]. 杨玥,於志文,周兴社,梁韵基.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13(09)
[8]压缩感知研究[J]. 戴琼海,付长军,季向阳. 计算机学报. 2011(03)
博士论文
[1]移动群智感知网络中数据收集与激励机制研究[D]. 赵东.北京邮电大学 2014
[2]车联网环境下交通信息采集与处理方法研究[D]. 周户星.吉林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基于压缩传感的匹配追踪重建算法研究[D]. 高睿.北京交通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2895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3289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