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设施内疏散行人拥挤踩踏仿真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1 00:47
建立基于元胞自动机与相互作用力的拥挤行人流仿真模型,研究步行设施内疏散行人流拥挤踩踏现象.通过单个行人占据多个元胞空间,定义行人刚体部分与弹性部分,实现行人弹性化处理;以行人间拥挤力、摩擦力等相互作用力,描述疏散行人间的相互影响.模拟再现行人疏散过程中的移动阻滞、相互挤压,以及连续踩踏等现象.仿真结果表明:通过提高行人吸收系数和抗踩踏系数,能有效控制行人挤伤次数和踩踏行人数量;疏散出口附近区域是拥挤力累积顶区,极易发生踩踏现象,且踩踏现象具有滞后性.
【文章来源】: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0,20(03)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行人边界与移动领域
式中:Pij是移动收益;Dij是方向参数;Sxy是点(x,y)到门口距离;Eij是空格参数;(x0,y0)是门口坐标;(x,y)是行人当前坐标;(a,b)是行人目标点坐标;i,j分别表示行人横纵坐标变化量,i=a-x,j=b-y.由于行人的异质性,假设拥挤力在0~Fmax间随机分布,Fmax为最大拥挤力.拥挤力的作用效果具有连续性,需要在元胞离散化的基础上再现拥挤力的连续作用效果.在仿真步T=t时刻,行人n的拥挤力为Fn(t);在t→t+1过程中,行人n的拥挤力变化量为ΔF;在T=t+1时刻,理论上行人拥挤力Fn(t+1)既保留t时刻对受力对象的作用效果,也包含拥挤力变化量的实际作用效果,Fn(t+1)的更新规则为
首先,寻找每个行人的受力对象,计算行人当前所受的拥挤力;然后,进行受力分解,直到遍历空间内所有行人.如图3所示.图3中,吸收系数α为行人对拥挤力的吸收能力;抗挤伤系数β为行人对拥挤力的承受能力.α和β由行人自身体质、年龄、穿着等决定.F(n)out为行人输出的拥挤力;∑F(t)i为行人n所受拥挤力,i为对n施加拥挤力的行人;F(n→m)out为行人n分解传递到行人m上的分力;θm为行人m与拥挤力F(n)out的夹角.
本文编号:3354544
【文章来源】: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20,20(03)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行人边界与移动领域
式中:Pij是移动收益;Dij是方向参数;Sxy是点(x,y)到门口距离;Eij是空格参数;(x0,y0)是门口坐标;(x,y)是行人当前坐标;(a,b)是行人目标点坐标;i,j分别表示行人横纵坐标变化量,i=a-x,j=b-y.由于行人的异质性,假设拥挤力在0~Fmax间随机分布,Fmax为最大拥挤力.拥挤力的作用效果具有连续性,需要在元胞离散化的基础上再现拥挤力的连续作用效果.在仿真步T=t时刻,行人n的拥挤力为Fn(t);在t→t+1过程中,行人n的拥挤力变化量为ΔF;在T=t+1时刻,理论上行人拥挤力Fn(t+1)既保留t时刻对受力对象的作用效果,也包含拥挤力变化量的实际作用效果,Fn(t+1)的更新规则为
首先,寻找每个行人的受力对象,计算行人当前所受的拥挤力;然后,进行受力分解,直到遍历空间内所有行人.如图3所示.图3中,吸收系数α为行人对拥挤力的吸收能力;抗挤伤系数β为行人对拥挤力的承受能力.α和β由行人自身体质、年龄、穿着等决定.F(n)out为行人输出的拥挤力;∑F(t)i为行人n所受拥挤力,i为对n施加拥挤力的行人;F(n→m)out为行人n分解传递到行人m上的分力;θm为行人m与拥挤力F(n)out的夹角.
本文编号:33545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3354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