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水软弱地层中桩周水土压力现场实测分析
发布时间:2021-11-10 11:52
为了解富水软弱地层沉桩过程中桩周水土压力变化规律,进而指导现场施工,开展沉桩过程中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现场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沉桩过程中桩周孔隙水压力和土压力显著增长;孔压占比超过60%,最高达88%,易引起桩周有效应力损失,降低桩身稳定性;沉桩对桩周土压力影响范围较广,本项目实测中水平向影响范围为20倍桩宽;深度方向桩端距测点30倍桩宽开始影响孔隙水压力,距离10倍桩宽内影响显著增加;水土压力7 d后即可下降48%。在现场施工中,应通过控制沉桩速率、改变沉桩顺序等方法减小桩周挤土和孔压影响。
【文章来源】:水运工程. 2020,(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桩间监测点位布置(单位:mm)
图2a)为孔隙水压力计。为防止孔隙水压力计上透水石被淤泥封死,将孔隙水压力计透水石部位用装满洁净粗砂的纱布手套包裹,如图2b)所示。利用经处理的测斜管辅助下放土压力计并固定土压力计的朝向,如图2c)所示。现场钻孔埋设传感器如图2d)所示。2 实测数据分析
PHS桩单桩锤击过程中孔隙水压力变化如图3所示。现场所用的每根PHS桩由4节桩组成,长度分别为10、10、15、15 m,相邻节桩之间通过焊接连接。由图3可知,桩下沉过程中周边孔隙水压力总体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规律,打桩过程会引起桩体周围孔隙水压力迅速增加,打桩结束后孔隙水压力则逐渐消散,单桩打完后周围孔隙水压力比打入之前有所增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桩码头基桩竖向承载力原型试验研究[J]. 孙熙平,张勇,郑锋勇,齐广政. 岩土力学. 2014(09)
[2]城市桥梁基桩承载性能时间效应试验研究[J]. 徐兆邦,周健,李素华. 岩土力学. 2014(S1)
[3]群桩效应对砂土地基中高桩承台群桩基础抗震性能的影响[J]. 赫中营,叶爱君. 土木工程学报. 2014(01)
[4]桩基施工及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物联合影响研究[J]. 徐长节,金飚,孙凤明,陈其志. 岩土工程学报. 2013(S2)
[5]软土地基中桩基施工时的挤压力影响[J]. 唐世栋,杨卫东,王永兴.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5)
[6]饱和软土地基中群桩施工引起的超孔隙水压力[J]. 唐世栋,王永兴,叶真华.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11)
[7]软土地基中单桩施工引起的超孔隙水压力[J]. 唐世栋,何连生,傅纵. 岩土力学. 2002(06)
[8]沉桩挤土效应的模型试验研究[J]. 徐建平,周健,许朝阳,张春雨. 岩土力学. 2000(03)
[9]静力压桩挤土效应中的若干力学问题[J]. 龚晓南,李向红. 工程力学. 2000(04)
本文编号:3487193
【文章来源】:水运工程. 2020,(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桩间监测点位布置(单位:mm)
图2a)为孔隙水压力计。为防止孔隙水压力计上透水石被淤泥封死,将孔隙水压力计透水石部位用装满洁净粗砂的纱布手套包裹,如图2b)所示。利用经处理的测斜管辅助下放土压力计并固定土压力计的朝向,如图2c)所示。现场钻孔埋设传感器如图2d)所示。2 实测数据分析
PHS桩单桩锤击过程中孔隙水压力变化如图3所示。现场所用的每根PHS桩由4节桩组成,长度分别为10、10、15、15 m,相邻节桩之间通过焊接连接。由图3可知,桩下沉过程中周边孔隙水压力总体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规律,打桩过程会引起桩体周围孔隙水压力迅速增加,打桩结束后孔隙水压力则逐渐消散,单桩打完后周围孔隙水压力比打入之前有所增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桩码头基桩竖向承载力原型试验研究[J]. 孙熙平,张勇,郑锋勇,齐广政. 岩土力学. 2014(09)
[2]城市桥梁基桩承载性能时间效应试验研究[J]. 徐兆邦,周健,李素华. 岩土力学. 2014(S1)
[3]群桩效应对砂土地基中高桩承台群桩基础抗震性能的影响[J]. 赫中营,叶爱君. 土木工程学报. 2014(01)
[4]桩基施工及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物联合影响研究[J]. 徐长节,金飚,孙凤明,陈其志. 岩土工程学报. 2013(S2)
[5]软土地基中桩基施工时的挤压力影响[J]. 唐世栋,杨卫东,王永兴.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5)
[6]饱和软土地基中群桩施工引起的超孔隙水压力[J]. 唐世栋,王永兴,叶真华.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11)
[7]软土地基中单桩施工引起的超孔隙水压力[J]. 唐世栋,何连生,傅纵. 岩土力学. 2002(06)
[8]沉桩挤土效应的模型试验研究[J]. 徐建平,周健,许朝阳,张春雨. 岩土力学. 2000(03)
[9]静力压桩挤土效应中的若干力学问题[J]. 龚晓南,李向红. 工程力学. 2000(04)
本文编号:34871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3487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