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几内亚路基土的工程特性与路用性能
发布时间:2021-12-24 03:33
通过多种室内和现场试验手段,探究了非洲赤道几内亚路基土工程特性与路用性能,基于试验结果解释了路基土开裂板结硬化机理。结果表明:赤道几内亚路基土均为级配不良的粗粒土,差异性大。4种代表性路基土CBR值强度均超过30%,远高于国内路基填料要求;路基土的矿物组成大部分均为石英,含量均超过90%,石英较大的强度和硬度使得路基土的工程性能较好;随着深度增加,路基含水率先增加后逐渐稳定,而压实度先减小后稳定;施工路基土含水率较高,压实度偏低,但在蒸腾作用和车辆反复作用下,含水量逐渐降低,路基顶面板结硬化,压实度能满足要求。路基土发生板结开裂的主要原因是:强烈的蒸腾作用下,路基湿度折减率约50%。而路基土特殊的颗粒组成使土颗粒失水体积收缩巨大,基质吸力引起的张拉力与土体抗拉强度的相互作用下,裂缝逐渐形成并发展。随着施工车辆反复碾压,压实度已远高于95%,甚至超过100%,使路基CBR值超过最佳含水率时的CBR值,发生板结硬化。
【文章来源】:公路. 2020,65(07)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路基开裂板结现象
图1 路基开裂板结现象为了揭示赤道几内亚路基土开裂硬化机理,利用室内试验分析了4种典型路基土矿物成分,并从颗粒级配、液塑限、击实特性、CBR值强度等指标分析其工程特性,试图探究路基开裂硬化的基本原因。
根据《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8],土中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实际为91.1%),初步判定乌威土为粗粒土。细粒组含量在5%~15%之间(实际为8.9%),为含细粒土砂;巴波土和宾洞土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均超过总质量的50%,初步判定为粗粒土。细粒含量超过15%,为细粒土质黏砂;恩梅土中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初步判定为粗粒土。细粒料含量小于5%(实际为3.4%),为砂。图4 路基土级配曲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三趾马红土失水收缩裂缝演化规律研究[J]. 杜长城,祝艳波,苗帅升,高明明,祝俊华,赵法锁. 岩土力学. 2019(08)
[2]巴塔-涅方新老路基结合部土性能快速检测与数据分析方法[J]. 宋金刚. 中外公路. 2012(05)
[3]干缩开裂红粘土路基的现场渗透试验研究[J]. 廖春芳,刘永贵,吴胜军. 中外公路. 2010(05)
[4]粘性土在不同温度下龟裂的发展及其机理讨论[J]. 施斌,唐朝生,王宝军,姜洪涛. 高校地质学报. 2009(02)
[5]PFWD快速检测路基模量研究[J]. 查旭东. 公路交通科技. 2009(01)
[6]GZ25宁夏段黄土路基纵向开裂成因及防治方法研究[J]. 张志清,吕宁,韩柳. 公路交通科技. 2007(09)
硕士论文
[1]膨胀土干湿循环开裂特性及路堑边坡开裂演化过程研究[D]. 高志朋.长沙理工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49742
【文章来源】:公路. 2020,65(07)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路基开裂板结现象
图1 路基开裂板结现象为了揭示赤道几内亚路基土开裂硬化机理,利用室内试验分析了4种典型路基土矿物成分,并从颗粒级配、液塑限、击实特性、CBR值强度等指标分析其工程特性,试图探究路基开裂硬化的基本原因。
根据《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8],土中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实际为91.1%),初步判定乌威土为粗粒土。细粒组含量在5%~15%之间(实际为8.9%),为含细粒土砂;巴波土和宾洞土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均超过总质量的50%,初步判定为粗粒土。细粒含量超过15%,为细粒土质黏砂;恩梅土中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质量超过总质量的50%,初步判定为粗粒土。细粒料含量小于5%(实际为3.4%),为砂。图4 路基土级配曲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三趾马红土失水收缩裂缝演化规律研究[J]. 杜长城,祝艳波,苗帅升,高明明,祝俊华,赵法锁. 岩土力学. 2019(08)
[2]巴塔-涅方新老路基结合部土性能快速检测与数据分析方法[J]. 宋金刚. 中外公路. 2012(05)
[3]干缩开裂红粘土路基的现场渗透试验研究[J]. 廖春芳,刘永贵,吴胜军. 中外公路. 2010(05)
[4]粘性土在不同温度下龟裂的发展及其机理讨论[J]. 施斌,唐朝生,王宝军,姜洪涛. 高校地质学报. 2009(02)
[5]PFWD快速检测路基模量研究[J]. 查旭东. 公路交通科技. 2009(01)
[6]GZ25宁夏段黄土路基纵向开裂成因及防治方法研究[J]. 张志清,吕宁,韩柳. 公路交通科技. 2007(09)
硕士论文
[1]膨胀土干湿循环开裂特性及路堑边坡开裂演化过程研究[D]. 高志朋.长沙理工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497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3549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