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互通立交适应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既有互通立交适应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互通立交是道路交通网中的关键节点,其能否满足实际需求关系到整个道路交通网的功能能否充分发挥。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大量的互通立交,对于其前期方案比选研究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不少经验。然而对于我国建成正在使用的大量互通立交,其实际运行情况是否能适应性实际交通中的交通,安全,经济性等方面的要求,现在还没有一种合理全面的评价理论方法。因此,对于既有互通立交的实际运行情况评价结果不准确,会使得相关部门决定某个立交是否需要改造时,做出不恰当决策,从而对部分仍可以满足需求的互通立交做出了改造,造成了资源、经济的浪费,并且由于立交建设周期较长,在建设中对于道路交通网的交通也会造成严重干扰。与此同时,部分不能满足使用需求的互通立交没有的得到及时改造,从而引起该区域的严重交通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对既有互通立交广义适应性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研究,以用来对既有互通立交进行评价,为评价既有互通立交的实际使用情况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1)介绍了常用的主要评价方法,并对这些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各种方法优点,使用范围以及自身方法存在的不足。(2)针对现实中对既有互通立交的评价问题,提出了既有互通立交广义适应性评价的概念,并且阐述了互通立交广义适应性评价的内涵和特征。(3)基于互通立交的广义适应性理论,本文给出了一种包含交通功能方面、交通安全方面、经济性方面、环境与景观方面以及交通设施方面等五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对各个指标进行了分析。(4)在研究不同评价方法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改进的DHGF集成法的既有互通立交的广义适应性评价模型,在不同的步骤采用合理的评价方法,避免了采用单一评价方法的不足,从而为获取科学的评价结果奠定了基础。(5)最后,利用本文提出的评价方法,对重庆市南岸区四公里城市互通立交进行了适应性评价,确定了该互通立交目前处于的适应性水平等级,表明该方法适用于互通立交的广义适应性评价,验证了本文构建的互通立交广义适应性评价模型。
【关键词】:互通立交 适应性 评价指标 DHGF集成法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12.352.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6
- 1.1 研究背景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4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0-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4
- 1.3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以及技术路线14-15
- 1.3.1 主要研究内容14-15
- 1.3.2 技术路线15
- 1.4 本章小结15-16
- 第二章 互通立交评价方法介绍与总结16-23
- 2.1 层次分析法16-17
- 2.1.1 层次分析法介绍16
- 2.1.2 层次分析法的优点及不足16-17
- 2.2 模糊综合评价法17-18
- 2.2.1 模糊综合评价法介绍17
- 2.2.2 模糊综合评价法优点及不足17-18
- 2.3 灰色理论分析法18-19
- 2.3.1 灰色理论析法介绍18
- 2.3.2 灰色理论析法的优点以及不足18-19
- 2.4 德尔菲法19-20
- 2.4.1 德尔菲法介绍19
- 2.4.2 德尔菲法优点以及不足19-20
- 2.5 人工神经网络法20-21
- 2.5.1 人工神经网络法介绍20
- 2.5.2 人工神经网络法的优点以及不足20-21
- 2.6 专家打分法21
- 2.6.1 专家打分法介绍21
- 2.6.2 专家打分法的优点以及不足21
- 2.7 评价方法的比较与选择21-22
- 2.8 本章小结22-23
- 第三章 互通立交适应性评价理论研究23-49
- 3.1 立交适应性理论23-29
- 3.1.1 适应性理论的基本概念23
- 3.1.2 互通立交广义适应性的内涵23-28
- 3.1.3 互通立交广义适应性的特征28-29
- 3.2 评价的体系的构建29-33
-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作用29-30
- 3.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30
- 3.2.3 评价指标的筛选与评价体系构建30-33
- 3.3 互通立交广义适应性评价指标分析33-48
- 3.3.1 交通功能方面适应性评价指标分析33-37
- 3.3.2 运行安全方面适应性评价指标分析37-40
- 3.3.3 经济性方面适应性评价指标分析40-42
- 3.3.4 环境与景观方面评价指标分析42-45
- 3.3.5 交通设施方面评价指标分析45-48
- 3.4 本章小结48-49
- 第四章 基于改进的DHGF集成法的评价模型49-61
- 4.1 确定权重的方法分析及改进49-54
- 4.1.1 对于权重计算的分析49-51
- 4.1.2 改进后的权重计算步骤51-54
- 4.2 评价指标的量化处理54-56
- 4.2.1 定量的指标处理54-55
- 4.2.2 定性指标的处理55-56
- 4.3 灰色统计评价模型56-60
- 4.3.1 评价模型的基本原理56-57
- 4.3.2 灰色关联统计以及模糊评判的关键步骤57-60
- 4.4 DHGF集成法的评价流程60
- 4.5 本章小结60-61
- 第五章 互通立交广义适应性评价实例及评价方法应用61-69
- 5.1 评价项目工程概况61-62
- 5.2 互通立交广义适应性评价方法应用62-67
- 5.2.1 各指标权重确定62-65
- 5.2.2 获取初始评价矩阵65
- 5.2.3 评价等级与评估灰类的确定65-66
- 5.2.4 基于DHGF集成评价法的计算流程66-67
- 5.3 本章小结67-69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69-71
- 6.1 研究结论69
- 6.2 研究展望69-71
- 致谢71-72
- 参考文献72-75
- 附件一 源代码程序75-82
- 1)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75
- 2)权重计算75-78
- 3)单因素模糊综合评判矩阵78-79
- 4)互通立交适应度值计算79-80
- 5)计算结果输出80-82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8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智生;;互通立交设计有关问题的思考[J];公路;2005年12期
2 王兵;;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的规划与设计[J];中国工程咨询;2006年04期
3 陈修林;;从大渡口互通立交看互通立交组合方案设计的研究[J];工程与建设;2007年04期
4 张天佑;;广巴高速巴中东互通立交设计总结[J];公路交通技术;2008年S2期
5 钟伟斌;;互通立交设计的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8年01期
6 李业根;汪浩;赵勇;;“节约用地”理念在互通立交设计中的运用[J];工程与建设;2008年03期
7 王华;;探讨城市互通立交设计的特点[J];工程与建设;2009年04期
8 席红岩;;芜宣枢纽互通立交设计回顾[J];工程与建设;2009年06期
9 邵风兰;;枢纽互通立交设计探讨[J];山西建筑;2010年07期
10 孙占勇;;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线型控制方法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高又兵;;二坝枢纽互通立交改建方案探讨[A];2014年3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2 梁军亮;;互通立交施工中的测量控制[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一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3 曹云强;;惠州市大湖溪互通立交设计布局与选型[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1998年全国市政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8年
4 底思祥;赵强;徐猛;;援贝宁科托努互通立交方案设计[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C];2010年
5 田茂勇;刘召生;裴春东;;浅谈高速公路单喇叭型互通立交沥青层的铺筑方法[A];建设工程理论与实践(第二辑)[C];2005年
6 ;厦门万石山/钟鼓楼隧道地下互通立交工程项目[A];贵州工程项目管理论文集(2010)[C];2010年
7 朱兆芳;王玉秀;赵建伟;王晓华;张欣红;曾伟;;城市互通立交设计技术发展回眸与创新[A];第九次全国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王晓华;曾伟;练象平;刘润有;;城市快速路互通立交选型思路探讨——以长春市快速路系统互通立交为例[A];构建生态人文交通 促进经济跨越发展——第十九届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C];2011年
9 赵瑞静;弯迎彬;;浅谈高速公路改建施工中的保通问题[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首席记者 崔凌云;以卓越品质建好北京实验二小兰州分校 用质量取胜保障深安互通立交竣工通车[N];兰州日报;2014年
2 记者 刘家铭邋通讯员 何师训;林浦互通立交动工[N];福州日报;2008年
3 李根学 贺志杰 张海田 吕辉;贵阳牛郎关互通立交工程提前完工[N];科技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王尚封 实习生 袁娴娴;擂响战鼓筑大道[N];黔西南日报;2009年
5 记者 任永琦;丹阜高速公路本溪北互通立交竣工通车[N];本溪日报;2010年
6 钱宏;北营线互通立交项目工程 通过省专家组评审[N];营口日报;2010年
7 广东建设报记者 张远铭 通讯员 元满;加快开阳高速阳江互通立交建设[N];广东建设报;2011年
8 通讯员 沈北林;防准细实严[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0年
9 陈新民 记者 李江敏;生米东城互通立交竣工通车[N];南昌日报;2010年
10 记者 万晓霞;乐温高速瑶北互通立交明年1月开工[N];南昌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少刚;地下互通立交隧道设计参数优化及施工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中正;大型互通立交隧道火灾通风排烟组织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赵世鹏;基于交通冲突技术的互通立交出口交通安全评价模型[D];东南大学;2016年
3 付海洋;既有互通立交适应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6年
4 朱振祥;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绿化及经济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凌汉东;佛山市三眼桥地段互通立交方案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6 张静;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7 黄振英;高速公路的互通立交方案比选研究及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8 周震;山区高速公路互通立交选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9 王ti;城市互通立交最小间距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10 冯心宜;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安全性评价[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既有互通立交适应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40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454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