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基于虚拟变形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30 02:21

  本文关键词:基于虚拟变形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结构健康监测是保证桥梁服役安全的重要手段。它通过传感器测量环境信息和结构响应,来监测结构的安全状况。桥梁结构损伤识别则是结构健康监测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引入虚拟变形法(VDM)来提高桥梁结构损伤识别的计算效率,通过对其进行改进,实现了快速准确的损伤定位和损伤定量,并对某实际大桥的监测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主要工作内容及结论如下:(1)研究了基于静力虚拟变形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首先基于VDM的基本原理,推导了损伤因子与虚拟变形的关系;其次,建立模拟损伤应变与实际损伤应变的目标函数,并利用序列二次规划(SQP)算法优化目标函数,在平面桁架桥梁模型算例中实现了结构损伤识别的快速计算;最后以某实际大桥有限元模型为例,对其吊杆的损伤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基于恒荷载的实时监测和基于车辆静荷载的定期检测两种工况,验证了该方法能够大大提高计算效率,并快速准确地识别出损伤发生的位置和程度。(2)研究了基于动力虚拟变形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和静力VDM不同,动力VDM比较复杂,损伤因子、影响矩阵、虚拟变形等都需要重新推导和建立。首先基于动力VDM的理论,构造以损伤因子为变量的模拟损伤应变的函数;其次,为实现损伤识别,建立模拟损伤应变和实测损伤应变的目标函数,并使用序列二次规划算法和遗传算法对目标函数进行优化;最后利用平面桁架模型算例进行数值模拟,模拟分为单损伤和多损伤,无噪声和有噪声的不同工况。结果表明:SQP算法在抗噪性较差,不能识别有噪声情况下的结构损伤。而遗传算法抗噪性较好,即使在噪声环境下也能准确地实现损伤定位和定量。(3)根据设计方案和工程实际,建立了伯官大桥监测系统。并对大桥监测数据进行了初步的统计分析。将结构实测模态和理论模态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大桥刚度较好,而有限元模型需要进行修正的结论;对桥梁重要的控制荷载-风荷载进行了统计分析,将风速数据转换为桥梁设计规范的十分钟最大平均风速;研究了温度应变的变化规律以及其对结构应变的影响;推导了GPS桥梁坐标的转换关系,分析了GPS测点的位移变化。通过统计分析可知,目前大桥整体结构安全且稳定,但因其复杂的结构形式,还需要长期的监测。
【关键词】:结构健康监测 损伤识别 虚拟变形法 序列二次规划 遗传算法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4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8
  • 1.1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9-12
  • 1.2 损伤识别方法研究现状12-15
  • 1.2.1 基于静力的损伤识别研究现状12
  • 1.2.2 基于动力的损伤识别研究现状12-15
  • 1.3 基于虚拟变形的损伤识别方法15-16
  • 1.4 本文研究内容16-18
  • 2 基于静力虚拟变形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18-34
  • 2.1 引言18
  • 2.2 基于静力VDM的损伤识别方法18-23
  • 2.2.1 静力VDM基本原理18-19
  • 2.2.2 静力影响矩阵的建立19-20
  • 2.2.3 刚度降低的模拟20-21
  • 2.2.4 目标函数的建立及求解算法的选择21-23
  • 2.3 平面桁架桥梁模型算例23-24
  • 2.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23
  • 2.3.2 识别结果分析23-24
  • 2.4 伯官大桥有限元模型算例24-33
  • 2.4.1 伯官大桥工程概况24-25
  • 2.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25-26
  • 2.4.3 吊杆损伤识别研究26-33
  • 2.5 本章小结33-34
  • 3 基于动力虚拟变形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34-50
  • 3.1 引言34
  • 3.2 基于动力VDM的损伤识别方法34-37
  • 3.2.1 动力VDM基本原理34-35
  • 3.2.2 动力影响矩阵的建立35
  • 3.2.3 刚度降低的模拟35-36
  • 3.2.4 目标函数的建立36
  • 3.2.5 测量噪声的模拟36-37
  • 3.2.6 优化算法的选择37
  • 3.3 平面桁架模型算例37-48
  • 3.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37-38
  • 3.3.2 识别结果分析38-48
  • 3.4 伯官大桥有限元模型算例48-49
  • 3.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48-49
  • 3.4.2 动力VDM识别结果49
  • 3.5 本章小结49-50
  • 4 伯官大桥监测系统与数据分析50-67
  • 4.1 引言50
  • 4.2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组成50-55
  • 4.2.1 传感器子系统51-52
  • 4.2.2 数据采集与处理子系统52-54
  • 4.2.3 通信传输子系统54
  • 4.2.4 远程控制及云同步技术子系统54-55
  • 4.3 大桥监测数据初步分析55-66
  • 4.3.1 结构模态55-57
  • 4.3.2 风速风向57-58
  • 4.3.3 拱脚应变及温度58-61
  • 4.3.4 拱顶GPS位移61-65
  • 4.3.5 车辆通行情况的监控65-66
  • 4.4 本章小结66-67
  • 5 结论与展望67-69
  • 5.1 结论67-68
  • 5.2 展望68-69
  • 参考文献69-7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学术论文发表情况73-74
  • 致谢74-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贵炳;结构损伤识别指标法及其实现[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2 王术新;结构损伤识别的现状和发展[J];现代制造工程;2004年03期

3 李大伟,李霆;一种基于频率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及识别矩阵的建立[J];机电工程技术;2005年07期

4 和飞,叶燎原;基于振动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综述[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5年S1期

5 朱子;董聪;;基于最小秩方法的结构损伤识别[J];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3期

6 尹涛;余岭;朱宏平;;一种基于模型修正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J];振动与冲击;2007年06期

7 李清富;张江威;;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J];建筑科学;2008年05期

8 李伟;;结构损伤识别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山西建筑;2008年23期

9 李蕊;周丽;;基于不完全测量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何伟;何容;;基于动力学特性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进展[J];铁道建筑;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鹏程;高岳权;;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现状[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2 和飞;叶燎原;;基于振动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综述[A];第二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钟军军;;模型缩聚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研究[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娄永利;韩大建;;基于摄动有限元法的结构损伤识别的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李烨;王建;李青;钱鹏;薛松涛;唐和生;;基于粒子滤波器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A];首届全国既有结构加固改造设计与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6 吴金志;张毅刚;;建筑结构损伤识别技术的研究与进展[A];第二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陈晓强;朱宏平;暏东东;张俊兵;;应用动能密度和遗传算法进行梁结构损伤识别[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胡宁;王翔;姚振汉;吴智深;;利用静态响应并结合频率测试数据进行结构损伤识别[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1999年

9 袁旭东;高潮;高少霞;;量测模态数量对结构损伤识别影响数值模拟研究[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6年

10 徐建立;杨飞宇;;基于声音信号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A];2011年全国失效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华珠;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2 邹万杰;基于振动测试的杆系钢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3 谭林;基于动力指纹的结构损伤识别可靠度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焦莉;基于数据融合的结构损伤识别[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5 唐小兵;结构损伤识别及数值模拟[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6 张开鹏;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7 袁颖;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的相关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王茂龙;结构损伤识别与模型更新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03年

9 孙国;基于稀疏模态响应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0 张育智;基于神经网络与数据融合的结构损伤识别理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帝棋;基于稀疏特性恢复理论的结构损伤识别算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2 李海玲;基于振动测试技术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广州大学;2016年

3 孙良;基于分形理论和小波分析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4 郑亮亮;基于云模型的结构损伤识别[D];重庆大学;2016年

5 尹涛;基于动力指标下考虑不确定性参数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6 林世伟;基于虚拟变形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7 何立志;希尔伯特—黄变换及其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D];北京工业大学;2006年

8 佟显能;基于信息融合的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涛;基于振动特性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与试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10 霍旭薪;结构损伤识别[D];吉林建筑工程学院;2011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虚拟变形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002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5002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9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