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资源整合研究
本文关键词: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资源整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集装箱多式联运由于具有其他运输组织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国际贸易领域已成为一种主流运输方式。由于其具有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如何提交集装箱多式联运业务效率是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但以装箱多式联运的信息化建设为切入点的研究较少。本文就如何实现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资源整合进行研究,提出整合方案并验证其对集装箱多式联运业务的优化作用。本文使用系统工程的研究方法体系,按照“现状分析—方案设计—方案验证—总结”的研究思路进行研究。首先使用文献查找法和系统工程法对集装箱多式联运及信息资源整合的研究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集装箱多式联运的业务功能及进出口业务流程,并对发货人、多式联运经营人、实际承运人及政府相关部门等主要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参与主体的信息资源需求进行分析。然后,通过设计集装箱多式联运局部领域本体和全局领域本体及其映射规则,解决集装箱多式联运中存在的异构系统语义异构问题,之后提出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资源整合系统的四层框架,并对待整合信息资源层、信息资源整合层、信息传递层和信息表示层进行详细设计,以实现基于领域本体的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资源整合。最后,使用Arena仿真软件对信息资源整合前后的集装箱多式联运中的固定线路的海铁联运的业务流程进行建模仿真,通过对比仿真结果验证信息资源整合对集装箱多式联运业务流程优化的有效性。本文以解决集装箱多式联运中信息源异构问题为出发点,设计了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资源整合方案,并使用Arena仿真软件对信息资源整合前后的业务流程进行仿真,验证信息资源整合对集装箱多式联运业务流程优化的有效性,为区域多式联运物流信息整合平台的实现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集装箱多式联运 信息资源整合 领域本体 Arena 仿真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169.6;F512.4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1 引言11-19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2-16
- 1.2.1 信息资源整合研究综述12-14
- 1.2.2 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资源整合研究综述14-16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16-19
- 1.3.1 研究内容及思路16
- 1.3.2 论文框架16-19
- 2 相关理论综述19-29
- 2.1 集装箱多式联运概述19-23
- 2.1.1 集装箱多式联运的概念19-20
- 2.1.2 集装箱多式联运业务流程20-23
- 2.2 信息资源整合概述23-26
- 2.2.1 信息资源整合概念23
- 2.2.2 基于领域本体的信息资源整合方法23-26
- 2.3 ARENA仿真软件概述26-29
- 3 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资源整合分析29-43
- 3.1 集装箱多式联运业务功能分析29-33
- 3.2 集装箱多式联运业务流程分析33-37
- 3.2.1 集装箱多式联运出口业务流程分析33-36
- 3.2.2 集装箱多式联运进口业务流程分析36-37
- 3.3 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资源整合信息资源需求分析37-42
- 3.3.1 发货人及多式联运经营人的信息资源需求分析38-39
- 3.3.2 实际承运人信息资源需求分析39-41
- 3.3.3 相关政府部门信息资源需求分析41-42
- 3.4 本章小结42-43
- 4 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资源整合设计43-61
- 4.1 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领域本体设计43-51
- 4.1.1 数据源的抽取44-46
- 4.1.2 构建局部本体46-49
- 4.1.3 构建全局本体49-51
- 4.2 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领域本体的映射规则设计51-55
- 4.2.1 局部本体映射规则设计52-54
- 4.2.2 全局本体映射规则设计54-55
- 4.3 基于领域本体的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资源整合架构设计55-60
- 4.3.1 待整合信息资源层56-57
- 4.3.2 信息资源整合及信息传递层57-58
- 4.3.3 信息表示层58-60
- 4.4 本章小结60-61
- 5 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资源整合前后业务流程仿真61-73
- 5.1 信息资源整合前海铁联运流程仿真61-65
- 5.1.1 信息资源整合前海铁联运整体仿真建模61-62
- 5.1.2 信息资源整合前海铁联运仿真模型参数设置62-65
- 5.2 信息资源整合后海铁联运流程仿真65-69
- 5.2.1 信息资源整合后海铁联运整体仿真建模65-66
- 5.2.2 信息资源整合后海铁联运仿真模型参数设置66-69
- 5.3 海铁联运模型仿真结果对比分析69-72
- 5.4 本章小结72-73
- 6 结论及展望73-75
- 6.1 结论73
- 6.2 展望73-75
- 参考文献75-79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9-83
- 学位论文数据集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秋;;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问题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13期
2 刘新良;;对高校信息资源整合的几点思考[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3 李化祥;;数据仓库技术在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中的应用研究[J];硅谷;2010年20期
4 高晶;;“云计算”时代中社会各领域信息资源的整合[J];硅谷;2011年04期
5 李笑梅;;数字信息资源整合技术层面研究[J];硅谷;2012年05期
6 王琨;;基于云技术的信息资源整合管理研究[J];硅谷;2013年13期
7 王平,姜爱蓉;国内外数字信息资源整合管理系统的对比研究与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S1期
8 侯志亮;罗建华;王荣辉;贺宗平;;装备保障信息资源整合[J];四川兵工学报;2010年09期
9 张文艳;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东北电力技术;2004年12期
10 苗艳;;基于信息资源整合的油田信息化建设研究[J];硅谷;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佳琦;苟娟琼;;信息资源整合理论与实践研究现状分析[A];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任吉刚;;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研究[A];全国高校社科信息资料研究会第14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叶银珍;;基于体育信息资源整合的共享平台构建[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4 魏宜瑞;;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对策建议[A];山西省科技情报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家生;;加强高校信息资源整合,实现冀东经济腾飞[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6 徐明君;王鹏;;“城市记忆”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初探[A];信息社会档案学理论与实践[C];2006年
7 韩红;;整合资源 优化服务[A];全国高校社科信息资料研究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3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张岩;;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整合的内涵[A];源于实践 服务全局——兰台工作纵横[C];2008年
9 沈洁;;浅谈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A];广西图书馆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27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刘惠瑾;李刚;许倩英;;城市规划编制中的信息资源整合研究[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郑国平;全力做好社会信息资源整合工作[N];衡水日报;2010年
2 记者 李鹏 杨帆;审议通过社会公共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市级行政权力清理规范工作方案[N];重庆日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饶慧敏;信息资源整合进入新阶段[N];中国国门时报;2005年
4 上海市互联网经济咨询中心 黄以宽;信息资源整合实现政务协同[N];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
5 记者 卢银;全市社会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工作会议召开[N];盘锦日报;2009年
6 李奋先;我省公路交通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工程启动[N];山西经济日报;2008年
7 记者 王蕾;部门信息资源整合共享[N];泉州晚报;2013年
8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资源共享促进中心 赵辉;诺兰模型的启示[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9 中国科技信息技术研究所 赵辉邋计世资讯 杨青峰;用技术整合信息资源[N];计算机世界;2007年
10 辉军邋通讯员 孟根;内蒙古交通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工程通过初评[N];中国交通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顾亮亮;农业专业领域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2 沈涌;数字信息资源整合策略与服务共享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杜伟;基于电子政务的交通信息资源整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4 杨抒;基于WEB的林产品信息资源整合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元宝;大数据时代政府网站信息资源整合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2 刘U
本文编号:5055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505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