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多维近场地震作用下隔震连续梁桥的地震响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04 04:18

  本文关键词:多维近场地震作用下隔震连续梁桥的地震响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近场地震 连续梁桥 隔震 摩擦摆支座 地震响应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基础交通工程向分布着大量断裂带和地震带的广大西部偏远山区延伸,作为其重要组成的桥梁工程不可避免地受到近场地震动的潜在威胁。隔震桥梁结构作为应用成熟的抗震形式其规模化推广必然要考虑近场地震动的影响,对近场地震动作用下隔震桥梁的地震响应进行相关研究成了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本文从对近场地震动特性进行统计分析入手,研究近场地震动作用下隔震桥梁结构响应的差异性和规律性,为近场地震动作用下连续梁桥的隔震设计提供参考和指导。首先,在总结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近场地震动的脉冲效应、竖向效应特性;其次,通过对比不同类型地震动作用下隔震桥梁的地震响应,研究近场地震动与一般场地震动对结构响应的差异;再次,通过改变竖向地震动输入幅值来研究近场地震动竖向效应对隔震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最后,初步研究了地震动参数PGV/PGA与隔震桥梁地震响应的相关性。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具有脉冲效应的近场地震动相比不具脉冲效应的近场地震动,地震响应更大;相比一般场地震动,近场地震动的脉冲效应和远场地震动含有较多的长周期成分会造成隔震桥梁地震响应增大。(2)竖向地震动输入幅值的改变对隔震桥梁竖向地震响应影响很大,基本呈线性变化;而对水平向地震响应也有一定影响,靠近断裂带的隔震桥梁进行抗震设计时不可忽视竖向效应的影响。(3)地震动参数PGV/PGA与支座、梁体、墩底部位的地震响应密切相关,基本呈正相关,而与墩顶加速度无明显相关性。
【关键词】:近场地震 连续梁桥 隔震 摩擦摆支座 地震响应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42.5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18
  • 1.1 引言10-12
  • 1.2 近场地震动及其特性的研究现状12-16
  • 1.2.1 近场地震动脉冲效应的研究现状12-14
  • 1.2.2 近场地震动竖向效应研究现状14-16
  •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16-18
  •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16
  •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16-18
  • 2 近场地震动特性统计分析18-32
  • 2.1 引言18
  • 2.2 地震动记录的选取18-19
  • 2.3 近场地震动特性分析19-26
  • 2.3.1 近场地震动幅值特性分析19-23
  • 2.3.2 近场地震动频谱特性分析23-26
  • 2.4 近场地震动竖向效应特性统计分析26-30
  • 2.4.1 地震动分组26-27
  • 2.4.2 近场地震动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峰值比的统计分析27-29
  • 2.4.3 近场地震动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反应谱最大谱值比的统计分析29-30
  • 2.5 本章小结30-32
  • 3 连续梁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地震动选择32-62
  • 3.1 引言32
  • 3.2 工程背景32-36
  • 3.2.1 桥梁概况32-34
  • 3.2.2 场地及设计加速度时程峰值的确定34-36
  • 3.3 全桥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36-43
  • 3.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37-38
  • 3.3.2 支座的模拟38-41
  • 3.3.3 阻尼的输入41-42
  • 3.3.4 桩-土-结构相互作用42-43
  • 3.4 特征值分析43-46
  • 3.5 地震动的选取46-61
  • 3.5.1 选取原则46-47
  • 3.5.2 输入地震动的筛选47-61
  • 3.6 本章小结61-62
  • 4 不同类型地震动作用下隔震桥梁的地震响应62-97
  • 4.1 引言62
  • 4.2 地震动的输入62
  • 4.3 分析结果62-95
  • 4.3.1 支座地震响应分析63-81
  • 4.3.2 墩底地震响应分析81-90
  • 4.3.3 梁体加速度地震响应分析90-95
  • 4.4 本章小结95-97
  • 5 近场地震动竖向效应对隔震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97-130
  • 5.1 引言97
  • 5.2 分析工况97-98
  • 5.3 分析结果98-129
  • 5.3.1 支座地震响应98-105
  • 5.3.2 梁体加速度和梁体位移105-110
  • 5.3.3 墩顶加速度和墩顶位移110-115
  • 5.3.4 墩底内力115-129
  • 5.4 本章小结129-130
  • 6 PGV/PGA对隔震桥梁地震响应的影响130-139
  • 6.1 引言130
  • 6.2 分析工况130-131
  • 6.3 分析结果131-138
  • 6.3.1 对支座响应的影响131-133
  • 6.3.2 对梁体响应的影响133-134
  • 6.3.3 对墩顶响应的影响134-136
  • 6.3.4 对墩底响应的影响136-138
  • 6.4 本章小结138-139
  • 7 结论与展望139-141
  • 7.1 结论139-140
  • 7.2 展望140-141
  • 参考文献141-145
  • 个人简历145-146
  • 致谢1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新型隔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荣获200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2 熊森;;建筑隔震技术及其进展[J];山西建筑;2009年32期

3 吕军水;;国内外隔震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工程应用[J];山西建筑;2012年23期

4 ;从雅安地震再看隔震技术及其应用[J];特种结构;2013年03期

5 ;日本隔震技术的发展现状[J];工业建筑;1992年02期

6 蔡长赓;建设部发出关于采用隔震技术的通知[J];广州建筑;1998年03期

7 马正茂,蔡晓悦,许正明,黄永林;浮放设备隔震技术标准应用实例[J];地震学刊;1999年04期

8 候宝隆;日本隔震技术的新发展与控震技术的实际应用[J];工业建筑;2000年11期

9 苏经宇,曾德民;我国建筑结构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S1期

10 同君;华中科技大学“建筑隔震”技术为房屋提供保险[J];中国房地信息;200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国桢;宋新初;;建筑隔震技术在杭州的应用与发展[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李立;;隔震技术必将发展[A];中国地震学会第三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6年

3 汤爱平;盖丽华;钟儒宏;;地震大位移作用下的管道隔震技术[A];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20周年庆典会议研究短文集[C];2009年

4 张雪亮;黄永林;杨伟林;章熙海;;高阻尼增强隔震橡胶[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5 李海龙;文静;杨红义;;浅议日本核电站隔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黄永林;温书;张雪亮;;隔震技术发展对下世纪建筑地震安全性的影响[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1999年

7 何明胜;申继红;汤建平;石磊;;复合隔震技术在大开间住宅方案中的应用[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5年

8 韩家军;杨华;任思泽;佟建国;;隔震技术在高烈度地区应用技术经济分析[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9 魏正昆;王成;;夹层橡胶垫隔震应用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4年

10 郭小敏;;浅谈建筑隔震技术原理及应用[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陈小列;专家吁请强制推广隔震技术[N];中国建设报;2013年

2 李传智 邱熙;隔震技术进入推广[N];建筑时报;2013年

3 记者 张哲浩;隔震技术可使震后伤亡减少50%—80%[N];科技日报;2007年

4 记者 郑天虹;灾后重建应推广运用隔震技术[N];经济参考报;2008年

5 记者 张居正;我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采用隔震技术[N];云南政协报;2010年

6 记者 刘肖勇 通讯员 朱玉尊;广大研发古文物隔震新技术[N];广东科技报;2010年

7 王伦成;中南建设全国最大单体抗隔震工程[N];中国建设报;2013年

8 李力 本报记者 吴奇;合肥推广“夹心饼干”隔震技术[N];合肥晚报;2014年

9 杜鹃;四个说法诠释防抗震新理论[N];广东科技报;2008年

10 李传智 邱熙;首个佛山国家地震安全示范区通过评审[N];广东建设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贾俊峰;桥梁三维隔震分析与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超;村镇建筑低造价隔震技术研究与应用[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2 朱松岭;多维近场地震作用下隔震连续梁桥的地震响应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3 冯亚辉;石结构滑移隔震灰缝抗震性能试验研究[D];华侨大学;2016年

4 高智乐;利用摩擦摆支座对既有桥梁隔震加固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5 李斌;建筑隔震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住宅建设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9年

6 何双;基于材料性能劣化的近海隔震桥梁全寿命地震易损性分析[D];广州大学;2015年

7 李林;建筑隔震支座力学模型对隔震分析结果的影响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8 由浩宇;共同沟管道隔震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王钦强;隔震技术在乌鲁木齐地区应用的可行性分析[D];新疆大学;2012年

10 李纪阳;采用橡胶支座隔震技术的某混凝土抗震墙结构的减震研究与施工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163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5163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6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