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页岩废渣在公路路基及基层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油页岩废渣在公路路基及基层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目前油页岩主要采用低温干馏法提炼页岩油和采用悬浮燃烧方式发电,由于其矿化程度很高,含油率较低,所以经处理后产生大量的油页岩废渣。同时油页岩废渣还包括在油页岩开采过程中剥离的围岩等。随着油页岩资源的开采,油页岩废渣的排放量将不断增加。目前,油页岩废渣的主要利用途径是制作肥料和建筑材料等,此类利用途径附加值较低,经济效益不高,而将油页岩废渣用作提取微量元素,对油页岩废渣的消耗量又太小,目前的处理方式都是将其直接丢弃堆置在附近。这些油页岩废渣中含有大量毒性物质或潜在危害人体的物质,会造成周围土地、水源和生物的污染,其直接影响就是破坏了农业的生产,使周边地区的土地酸化和毒化,严重影响了土壤的生产能力,最终会危及到居民的生活和健康。因此,从经济与环境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如何合理利用油页岩废渣,变废为宝,成为制约油页岩资源开发产业的瓶颈。公路工程建设需要消耗大量的筑路材料,如果能将油页岩废渣以合理的方式应用于公路工程中,不仅可以缓解筑路材料紧张的压力,创造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可以消耗油页岩废渣材料,减少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围绕油页岩废渣在公路路基和基层中的应用,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对油页岩电厂渣和油页岩半焦的两种单质材料性能进行了试验,主要测试了元素含量、矿物成分、外观及组成特征、颗粒组成、密度及吸水率、液塑限、压碎值、自由膨胀等技术指标。2、采用室内试验,测试了不同黏土掺量情况下油页岩电厂渣的压实特性、CBR值、回弹模量以及抗剪强度等路用性能。接着把40%黏土掺量的油页岩电厂渣应用到了吉林省境内某二级公路的路基工程中,并对试验路段的压实度进行了测试。3、探讨了水泥稳定油页岩半焦应用于道路基层中的可行性。基于28天无侧限抗压强度,确定了合理的水泥掺量,对合理水泥掺量下水泥稳定油页岩半焦材料的力学性能、变形性能和收缩性能进行了测试。
【关键词】:道路工程 油页岩废渣 路用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1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18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6
- 1.2.1 油页岩的利用方面11-12
- 1.2.2 道路路基填料方面12-13
- 1.2.3 道路基层材料应用方面13-15
- 1.2.4 油页岩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方面15-16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16-18
- 第2章 油页岩废渣单质材料试验研究18-30
- 2.1 油页岩废渣外观及化学特性18-23
- 2.1.0 油页岩废渣外观18
- 2.1.1 元素含量及化学组分分析18-20
- 2.1.2 矿物组成分析20-21
- 2.1.3 热重分析21
- 2.1.4 扫描电镜分析21-22
- 2.1.5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22-23
- 2.2 油页岩废渣的物理特性23-26
- 2.2.1 颗粒组成23-24
- 2.2.2 密度及吸水率实验24-25
- 2.2.3 液塑限实验25
- 2.2.4 自由膨胀率实验25-26
- 2.3 油页岩废渣的力学特性26-28
- 2.4 本章小结28-30
- 第3章 油页岩电厂渣在道路路基中的应用研究30-44
- 3.1 路用性能试验30-39
- 3.1.1 压实特性30-33
- 3.1.2 CBR试验33-36
- 3.1.3 回弹模量试验36-37
- 3.1.4 三轴试验37-38
- 3.1.5 渗透试验38-39
- 3.2 工程应用39-42
- 3.2.1 工程概况39-41
- 3.2.2 压实度现场检测41-42
- 3.3 本章小结42-44
- 第4章 油页岩半焦在道路基层中的应用研究44-58
- 4.1 掺合料掺量确定44-51
- 4.1.1 单质材料试验44-46
- 4.1.2 不同掺合料掺量情况下28天无侧限抗压强测试结果46-51
- 4.2 7%水泥稳定油页岩半焦力学性能51-53
- 4.2.1 无侧限抗压强度51-52
- 4.2.2 劈裂强度52-53
- 4.3 7%水泥稳定油页岩半焦变形性能53-54
- 4.4 7%水泥稳定油页岩半焦收缩性能54-57
- 4.4.1 收缩性能试验方法54
- 4.4.2 温度收缩性能54-56
- 4.4.3 干燥收缩性能56-57
- 4.5 本章小结57-58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58-60
- 5.1 结论58-59
- 5.2 展望59-60
- 参考文献60-63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63-64
- 后记和致谢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以色列开发油页岩拓展能源新领域[J];节能与环保;2007年04期
2 朱桂根;;罗马尼亚大型烧油页岩锅炉[J];电力技术;1979年03期
3 艾国油;;从日本重视油页岩谈起[J];节能;1982年06期
4 纳仁图亚;;用油页岩废渣做建筑材料的途径[J];硅酸盐建筑制品;1983年06期
5 钱家麟;;油页岩的加工利用方向[J];能源;1984年04期
6 张学庆;张兰英;钱永;任何军;;不同去矿化方式对油页岩干馏特性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4年01期
7 姜秀民,刘德昌,郑楚光,秦裕琨;油页岩燃烧性能的热分析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1年08期
8 王擎;姜庆贤;孙佰仲;柏静儒;李少华;孙键;;桦甸油页岩燃烧性能的热分析研究[J];能源工程;2006年02期
9 孙键;王擎;孙东红;李少华;孙伯仲;柏静儒;;油页岩综合利用集成技术与循环经济[J];现代电力;2007年05期
10 李术元;岳长涛;王剑秋;钱家麟;;世界油页岩开发利用近况——记美国第28届国际油页岩会议[J];中外能源;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家强;王德杰;;国内外油页岩开发利用前景及对策[A];地质工作战略问题研究——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青年分会2005年年会学术论文集[C];2005年
2 贺君玲;赵占银;王建东;李淑梅;;吉林省油页岩开发利用前景[A];第二届中国石油地质年会——中国油气勘探潜力及可持续发展论文集[C];2006年
3 贺君玲;李本才;王建东;高淑萍;李淑梅;黄炎波;张春辉;;吉林省油页岩开发利用前景[A];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吉林经济发展——启明杯·吉林省第四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杨栋;薛晋霞;康志勤;刘中华;;抚顺油页岩干馏渗透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5 肖平;鹿换龙;;抚顺西露天矿油页岩工业性质的研究与评价[A];第七次煤炭科学技术大会文集(下册)[C];2011年
6 田树华;;中国油页岩的有机岩石学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文集(13)[C];1998年
7 曲祖俊;李友初;张金常;田照军;;积极开发油页岩资源,保持矿井的可持续发展——油页岩反采技术研究与实践[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8 张雪松;;油页岩综合利用和发展方向[A];第七次煤炭科学技术大会文集(下册)[C];2011年
9 陶树;汤达祯;许浩;;全球油页岩资源分布及开发利用现状[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10 王伟东;孙国刚;王立英;张静;张学权;;粉末状油页岩炼油中试技术研究[A];2010年中国天然气(含煤层气/煤制天然气)产业及系统管网建设发展论坛报告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学静 邱俊;吉林油页岩将进入商业开发[N];中国矿业报;2005年
2 蒋国鹏;以色列开发油页岩资源[N];中国石化报;2002年
3 杜学静 邱俊;吉林油页岩将进入商业开发[N];中国石化报;2005年
4 记者 陆德琮;吉林与“壳牌”合作勘探开发油页岩[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5 彭新刚;吉林与壳牌联手开发油页岩[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6 记者 张学周 陆德琮 金文革;吉林牵手壳牌开发油页岩[N];中国矿业报;2006年
7 张秋明;美国能源新战略:开发油页岩[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8 记者 张丹;壳牌油页岩年底完成勘探[N];吉林日报;2007年
9 寒风;循环经济新军——关注油页岩[N];证券日报;2008年
10 证券时报记者 李坤;辽宁成大油页岩项目前景不明朗[N];证券时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强;油页岩原位热裂解温度场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王莎;油页岩干馏制油实验研究及工艺优化[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3 邱淑伟;油页岩原位开采对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影响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姜鹏飞;油页岩酸化压裂注热裂解原位转化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蒋海波;循环流化床油页岩末低温热解工艺及关键部件试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6年
6 陈会军;油页岩资源潜力评价与开发优选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刘志逊;黑龙江依兰煤田达连河矿区油页岩性质、成因与资源潜力[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8 张海龙;东北北部区油页岩资源评价及评价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邓孙华;近临界水对块状油页岩中有机质的提取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10 王恭;油页岩固体热载体回转干馏系统及运行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帆;油页岩的热转化利用[D];西北大学;2009年
2 王健;油页岩原位开采温度场的数值模拟[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秋雯;吉林桦甸油页岩热物理和电物理性质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薛晋霞;油页岩物理力学特性实验及其原位开采非稳态热传导数学模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5 贾元明;辰能集团油页岩开发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6 张俊;油页岩炼制热解油气提质制氢过程集成创新[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7 陈国超;油页岩干馏工艺优化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8 熊志;准噶尔盆地南缘中二叠统芦草沟组油页岩地球化学特征[D];长安大学;2015年
9 陈清石;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油页岩成因及资源潜力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10 张少腾;龙口矿区地质构造及其对油页岩成矿的控制作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224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522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