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复合式互通式立交的设置条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1 03:28

  本文关键词:复合式互通式立交的设置条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复合式互通式立交 互通式立交最小净距 通行能力 交织区最小长度 辅助车道 集散道 连接匝道


【摘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发展区域交通的过程中,城市环线、地区环线和地方一、二级公路不断接入国家高速公路网,产生出大量新增互通式立交。新增互通式立交与已有互通式立交净距不能使车辆顺畅运行,影响路段的通行能力和行车安全。若将两座互通式立交设置成复合式互通式立交,上述影响将有所改善。论文以复合式互通式立交为研究对象,对其相关的设置条件进行研究。首先,按连接方式对复合式互通式立交进行了分类:辅助车道连接,集散道连接,以及匝道连接,并结合实际工程分析了三种连接方式的优缺点。其次,研究了复合式互通式立交的设置条件,通过分析复合式互通式立交的设置条件影响因素,结合我国和美国规范,对复合式互通式立交进行界定。建立交通流通行能力模型和互通式立交最小净距模型,并提出了基于交通转换和几何限制的复合式互通式立交的设置条件。再次,以交织车道连接的复合式互通式立交的设置条件,基于复合式互通式立交交织区和交织车道长度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复合式互通式立交交织区长度计算模型,并提出了辅助车道连接和集散道连接的复合式互通式立交的设置条件。最后,对以匝道连接的复合式互通式立交的设置条件进行研究,通过分析连接匝道的几何特性、交通流特性,并和匝道间立体分离方式进行对比,提出了匝道连接的复合式互通式立交的设置条件。论文一方面是对现有大路网密度条件下的互通式立交进行研究,提供思路、方法,确保互通式立交通行能力和行车安全;另一方面是对复合式互通式立交进行研究,进行分类,对三种连接方式的设置条件进行量化区分。研究成果对复合式互通式立交的应用具有理论指导和工程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复合式互通式立交 互通式立交最小净距 通行能力 交织区最小长度 辅助车道 集散道 连接匝道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12.352.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9
  • 1.1 研究背景9-11
  •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9-10
  • 1.1.2 复合式互通式立交研究的不足10-11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11-17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11-15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15-17
  • 1.3 主要研究内容17-18
  • 1.4 研究的目标和技术路线18-19
  • 第二章 复合式互通式立交的分类19-29
  • 2.1 复合式互通式立交连接方式的分类19-23
  • 2.1.1 辅助车道连接20-21
  • 2.1.2 集散道连接21-22
  • 2.1.3 匝道连接22-23
  • 2.2 复合式互通式立交的分类23-28
  • 2.2.1 按几何特性分类23-24
  • 2.2.2 按功能定位分类24-25
  • 2.2.3 按修建类型分类25-28
  • 2.3 本章小结28-29
  • 第三章 复合式互通式立交的设置条件29-51
  • 3.1 设置复合式互通式立交的影响因素29
  • 3.2 按照通行能力需求设置复合式互通式立交29-41
  • 3.2.1 匝道合流区通行能力32-37
  • 3.2.2 匝道分流区通行能力37-40
  • 3.2.3 相继交通流通行能力40-41
  • 3.3 按照车辆运行需求设置复合式互通式立交41-48
  • 3.3.1 互通式立交最小净距分析42-43
  • 3.3.2 互通式立交最小净距计算流程43-47
  • 3.3.3 互通式立交最小净距计算结果47-48
  • 3.4 复合式互通式立交的设置条件研究48-50
  • 3.4.1 基于几何限制的设置条件研究48-49
  • 3.4.2 基于交通转换的设置条件研究49-50
  • 3.5 本章小结50-51
  • 第四章 以交织车道连接的复合式互通式立交设置条件研究51-85
  • 4.1 复合式互通式立交交织区51-64
  • 4.1.1 交织区定义51-52
  • 4.1.2 交织区构型52-53
  • 4.1.3 交织区长度53
  • 4.1.4 交织区宽度53-54
  • 4.1.5 交织车道54-64
  • 4.2 复合式互通式立交交织区长度计算模型64-68
  • 4.2.1 交织区长度计算方法的选择64-65
  • 4.2.2 交织区长度计算参数分析65-66
  • 4.2.3 交织区长度计算流程66-68
  • 4.3 以辅助车道连接的复合式互通式立交设置条件68-79
  • 4.3.1 辅助车道相连的复合式互通式立交交通运行分析68-69
  • 4.3.2 复合式互通式立交辅助车道交织区最小长度计算69-77
  • 4.3.3 复合式互通式立交采用辅助车道连接的条件77-79
  • 4.4 以集散道连接的复合式互通式立交设置条件79-84
  • 4.4.1 集散道相连的复合式互通式立交交通运行分析79-80
  • 4.4.2 复合式互通式立交集散道交织区最小长度计算80-82
  • 4.4.3 复合式互通式立交采用集散道连接的条件82-84
  • 4.5 本章小结84-85
  • 第五章 以匝道连接的复合式互通式立交设置条件研究85-93
  • 5.1 复合式互通式立交匝道的分类85-86
  • 5.1.1 独立匝道85
  • 5.1.2 非独立匝道85-86
  • 5.1.3 连接匝道86
  • 5.2 复合式互通式立交连接匝道86-89
  • 5.2.1 几何特性86-87
  • 5.2.2 交通流特性87-89
  • 5.2.3 连接匝道和匝道间立体分离89
  • 5.3 以匝道连接的复合式互通式立交设置条件89-92
  • 5.3.1 复合式互通式立交采用匝道连接的条件89-90
  • 5.3.2 连接匝道设置层次90-91
  • 5.3.3 连接匝道交通指示标志设置91-92
  • 5.4 本章小结92-93
  • 结论与展望93-95
  • 主要研究结论93
  • 论文的创新点93-94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94-95
  • 参考文献95-98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98-99
  • 致谢9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晨静;荣建;冯星宇;;2010HCM交织区通行能力分析方法适用性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5年04期

2 朱晶;张悦悦;童亚雄;;复合式互通交织段通行能力分析及选型[J];交通科技;2014年02期

3 张德勇;李小伟;罗安;;复合式互通改扩建方案研究[J];交通科技;2012年04期

4 罗成海;何斌;;复合式枢纽互通立交布设研究[J];公路;2012年05期

5 蒋应红;胡佳萍;伊轩轩;;高架快速路辅助车道与集散车道效率研究[J];中国市政工程;2011年01期

6 周艳丽;;复杂条件下互通式立交方案研究[J];中外公路;2010年02期

7 戴海君;张瑜;;高速公路复合式互通立交设计探讨[J];上海公路;2008年03期

8 汪锋;;大型复合式枢纽互通立交设计探讨[J];中外公路;2007年05期

9 彭余华;裴晓梅;王东;唐翠仁;;互通式立交中集散车道的设置[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贺玉龙,刘小明,任福田;城市快速路互通式立交的最小间距[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本文编号:6023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6023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e4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