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组碎屑土夹层的非饱和蠕变经验模型
本文关键词:巴东组碎屑土夹层的非饱和蠕变经验模型
更多相关文章: 道路工程 非饱和蠕变 蠕变模型 碎屑土夹层 基质吸力
【摘要】:为预测基质吸力对巴东组碎屑土夹层蠕变行为的影响,开展其非饱和蠕变经验模型的研究。基于碎屑土夹层的非饱和蠕变试验,尝试改进Singh-Mitchell蠕变模型、Mesri蠕变模型:首先选取幂函数分段描述应变-时间关系曲线的各阶段,拟合模型参数与基质吸力关系,建立包含基质吸力的改进Singh-Mitchell蠕变模型、Mesri蠕变模型;其次根据蠕变曲线特点,对应力-应变曲线、应变-时间曲线进行非线性拟合,构建包含基质吸力-应力-应变-时间的非饱和蠕变经验模型;最后对比了3种蠕变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表明:改进的Mesri模型基本能预测碎屑土夹层的蠕变全过程,虽然当偏应力水平增高时,预测值与试验值存在偏差,但其精度基本能够满足工程应用要求;提出的非饱和蠕变模型预测效果一般,改进的Singh-Mitchell模型预测效果最差。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关键词】: 道路工程 非饱和蠕变 蠕变模型 碎屑土夹层 基质吸力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02278)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5M582588)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科技项目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310826151054)
【分类号】:U416.14
【正文快照】: 0引言宜巴高速公路部分巴东组软岩路堑边坡发育软弱夹层,而软弱夹层具有明显的蠕变性质,如张奇华等[1]、杨天鸿等[2]分别研究了链子崖危岩体中软弱夹层、炭质泥岩泥化夹层的流变特性,并获取了其长期强度。王志俭等[3-4]对红层软弱夹层开展了蠕变试验研究。大量研究[5-6]表明: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义,张引科;非饱和土土-水特征曲线和结构强度理论[J];岩土力学;2002年03期
2 徐永福,叶翠明,赵书权,夏小和;压应力对非饱和土渗透系数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3 张延军,王恩志,王思敬;非饱和土中的流-固耦合研究[J];岩土力学;2004年06期
4 刘海宁,姜彤,刘汉东;非饱和土渗透函数方程的间接确定[J];岩土力学;2004年11期
5 凌华;殷宗泽;蔡正银;;非饱和土受荷后的单向初期变形和固结变形[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6 陈建斌;孔令伟;赵艳林;吕海波;;非饱和土的蒸发效应与影响因素分析[J];岩土力学;2007年01期
7 凌华;殷宗泽;;非饱和土二、三维固结方程简化计算方法[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7年02期
8 缪林昌;;非饱和土的本构模型研究[J];岩土力学;2007年05期
9 凌华;殷宗泽;;非饱和土强度随含水量的变化[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7期
10 李顺群;崔春义;郑刚;;非饱和土的一种分类方法[J];岩土工程技术;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泽佳;李锡夔;;非饱和土化学-水力-力学耦合行为数值模拟[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2 卞祚庥;白云;叶为民;陈宝;朱合华;;非饱和土的土水特征曲线[A];2004年度上海市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韦昌富;李幻;王吉利;;考虑弹塑性变形和毛细循环滞回的非饱和土本构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赵成刚;蔡国庆;;非饱和土广义有效应力原理[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孙德安;;非饱和土的水力和力学性状耦合的弹塑性模拟[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陈正汉;;非饱和土的理论与实践[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7 涂平晖;赵慧丽;张弥;;饱和度的变化对非饱和土抗剪强度参数影响的试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8 赵敏;曹卫平;徐雷;;非饱和土渗透性随湿密状态变化的规律与机理[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9 张丙印;王昆泰;;非饱和土污染物抽气清除法及有限元模型[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10 王成华;李广信;王真;;确定非饱和土渗透系数的间接方法简评[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晓冬 阳雄 郑明朗;陈正汉:厚木板钻二十年[N];科技日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必雄;降雨入渗下非饱和土填方路基的渗流特性与稳定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高帅;非饱和原状黄土三轴增湿剪切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黄辉;川西山区崩坡积混合土循环荷载作用下非饱和动本构模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秦小明;基于细观破损原理的结构性非饱和土本构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5 季李通;非饱和土强度与非线性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6 李帅;三峡库区非饱和土变形和强度特性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7 刘海宁;黄河下游堤防非饱和土边坡稳定性分析[D];华北水利水电学院;2004年
8 刘斌;考虑非饱和土效应的基坑与边坡性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胡记磊;非饱和土渗透数值计算及模拟公式研究[D];沈阳大学;2012年
10 邓猛;考虑气相硬化影响的非饱和土本构模型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214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721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