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S改性沥青混凝土感应加热自修复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SBS改性沥青混凝土感应加热自修复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沥青混凝土 裂纹 自修复 电磁感应加热 钢砂
【摘要】:沥青作为一种粘弹性材料,其本身具有在受到损伤之后自我修复的能力,这一特性已经被研究者们广泛认可。近年来,研究者们也在更多地尝试利用沥青这一特性来使沥青路面进行自我修复,具有代表性的技术有微胶囊、电磁感应加热等。沥青混凝土的电磁感应加热自修复技术相比微胶囊具有工艺相对简单、可以多次修复等优点,而相对传统路面修补技术,则具有非破坏性修复、环保节能等优点。本文以使沥青混凝土能被感应加热为目的,在AC-13C SBS改性沥青混凝土中掺钢砂作为导电材料,使沥青混凝土能在电磁感应机的作用下迅速升温,材料中的沥青由于升温而流动,从而使其内部受损产生的裂纹关闭而达到材料自修复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对掺钢砂的SBS改性沥青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感应加热性能以及感应加热自修复能力进行了研究,并增加钢丝绒作为导电材料与钢砂进行同步对比。对AC-13C SBS改性沥青混凝土进行了配合比设计,并确定对三种粒径(0.6mm、1.0mm、1.4mm)和三种掺量(沥青混凝土体积的2%、4%、6%)的钢砂进行对比,钢丝绒采用3.5mm 4#粉碎型钢丝绒,掺量为沥青所占体积的4%。对掺钢砂的SBS改性沥青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包括高温稳定性试验、低温抗裂性试验、水稳定性试验以及粘结性试验。钢砂的添加对SBS改性沥青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是略有提升作用的。同时,钢砂掺量的增多会带来较明显的力学性能改变,而相同掺量下不同粒径的钢砂对SBS改性沥青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则不是很大。综合而言,掺0.6mm钢砂的SBS改性沥青混凝土拥有较好的力学性能,但与掺1.0mm钢砂的差距不大,而掺1.4mm钢砂的SBS改性沥青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则相对较差。通过试验测试出掺钢砂的SBS改性沥青混凝土的膨胀温度为100℃,并确定感应加热时感应线圈与试件表面的距离为10mm。对掺钢砂的SBS改性沥青混凝土进行感应加热升温速率测试,结果显示材料的升温速率随着钢砂掺量与粒径的增大而增大。对掺钢砂的SBS改性沥青混凝土在不同感应加热温度下的自修复能力进行了研究,破坏方式采用三点弯曲试验。结果显示当钢砂粒径为0.6mm与1.0mm时,沥青混凝土的自修复效果较好,感应加热自修复的最佳温度确定为80℃。为了使掺钢砂的SBS改性沥青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同时具备较快的感应加热升温速率与感应加热自修复能力,最后对掺钢砂的SBS改性沥青混凝土进行了综合优化设计,提出了钢砂的最佳粒径为1.0mm,最佳掺量为沥青混凝土体积的6%。
【关键词】:沥青混凝土 裂纹 自修复 电磁感应加热 钢砂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1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21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9-11
- 1.1.1 研究背景9-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8
- 1.2.1 沥青自修复行为特征11-15
- 1.2.2 电磁感应加热自修复15-18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8-21
- 1.3.1 研究内容18-19
- 1.3.2 技术路线19-21
- 第二章 原材料与沥青混凝土组成设计21-31
- 2.1 原材料21-28
- 2.1.1 沥青21-22
- 2.1.2 集料22-23
- 2.1.3 矿粉23-24
- 2.1.4 钢砂24-26
- 2.1.5 钢丝绒26-28
- 2.2 AC-13C沥青混凝土组成设计28-30
- 2.2.1 矿料级配组成设计28
- 2.2.2 确定最佳油石比28-30
- 2.3 本章小结30-31
- 第三章 掺钢砂的SBS改性沥青混凝土力学性能研究31-47
- 3.1 高温稳定性试验31-33
- 3.1.1 试验方法31-32
- 3.1.2 试验结果分析32-33
- 3.2 低温抗裂性试验33-37
- 3.2.1 试验方法33-35
- 3.2.2 试验结果分析35-37
- 3.3 水稳定性试验37-41
- 3.3.1 试验方法37-38
- 3.3.2 试验结果分析38-41
- 3.4 粘结性试验41-43
- 3.4.1 试验方法41-42
- 3.4.2 试验结果分析42-43
- 3.5 本章小结43-47
- 第四章 掺钢砂的SBS改性沥青混凝土感应加热自修复能力研究47-67
- 4.1 电磁感应加热47-50
- 4.1.1 基本原理与特点47-49
- 4.1.2 电磁感应加热设备49-50
- 4.2 电磁感应加热性能研究50-56
- 4.2.1 AC-13C沥青混凝土的膨胀温度50-52
- 4.2.2 感应加热距离与沥青混凝土的升温速率研究52-53
- 4.2.3 钢砂对沥青混凝土感应加热升温速率的影响53-56
- 4.3 掺钢砂的SBS改性沥青混凝土的裂纹自修复试验56-63
- 4.3.1 试验方法58-60
- 4.3.2 试验结果分析60-63
- 4.4 掺钢砂的SBS改性沥青混凝土的综合优化设计63-64
- 4.5 本章小结64-67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67-71
- 5.1 主要结论67-68
- 5.2 后续研究展望68-71
- 致谢71-73
- 参考文献73-77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77
- 发表学术论文77
- 参与科研项目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宁;施建华;;感应加热工艺与设备的发展状况及趋势(上)[J];金属加工(热加工);2009年01期
2 ;俄罗斯将举办国际感应加热学术交流会[J];金属热处理;2009年04期
3 田文华;;推动感应加热应用 促进行业技术进步[J];金属加工(热加工);2011年13期
4 ;西安电炉研究所有限公司诚聘感应加热专有人才[J];工业加热;2011年04期
5 ;西安电炉研究所有限公司诚聘感应加热专有人才[J];工业加热;2012年03期
6 牟俊茂;刘光信;张明;;大功率锻造感应加热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金属加工(热加工);2012年21期
7 董克军;;感应加热节能[J];今日科技;1981年09期
8 汤景明;感应加热与节能[J];电工技术杂志;1982年02期
9 蒲卫华;感应加热发展简史(英)[J];电炉;1987年03期
10 张湘滨;脉冲式节能感应加热炉[J];电炉;198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晓光;汪友华;刘福贵;;三维有限元法在横向磁通涡流感应加热中的应用[A];全国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术年会(CTEE'2001)论文集[C];2001年
2 赵晶;齐铂金;陈景武;;感应加热中延伸电缆的选择和设计[A];第十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2001年
3 李宏;刘焕;;感应加热用中高频电源技术的新进展[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潘三强;徐哲;孔亚广;薛安克;;基于神经网络的连铸坯感应加热过程温度预测模型研究[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2年会暨能源计量与节能降耗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刘志琴;张惠娟;胡旭东;颜威利;;电磁涡流加热有限元分析[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低压电器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陈兵芽;刘莹;;感应加热石蜡驱动器的二维数值模拟[A];2008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进展大会论文集(Ⅰ)[C];2008年
7 吴强;张雪彪;刘玉君;;基于水火弯板工艺的钢板感应加热方式对比性研究[A];第四届全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赵飞;耿程飞;张永亮;;基于DSP的全数字化感应加热控制系统研究[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13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吴建敏;;感应加热重熔技术最新进展——真空/气体保护气氛感应加热重熔炉[A];第八届中国铸造协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黄兵;;IH磁感应加热分析[A];《IT时代周刊》论文专版(第296期)[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感应加热还原炼镁装置[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2 赵志伟;洛阳民企攻克世界节能难题[N];洛阳日报;2007年
3 成都 彭春梅荐;一种新型感应加热电饭煲[N];电子报;2014年
4 记者 吴夏炎邋岳双才 通讯员 郭青;西气东输二线用X80感应加热弯管通过鉴定[N];中国石油报;2008年
5 ;QHeat长材和板带感应加热系统介绍[N];世界金属导报;2014年
6 江苏 沈亦飞 董强;电磁炉一个机心带多个感应加热线圈[N];电子报;2005年
7 江苏 黄启军;KGPS型宽频带感应加热中频炉的“怪病”[N];电子报;2007年
8 江苏 沈亦飞;电磁灶双组感应加热线圈[N];电子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于建英;橡塑类机械内置式双边电磁感应加热关键技术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5年
2 杨晓光;横向磁通感应加热及其优化问题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4年
3 庞玲玲;行波感应加热问题的研究及粒子群算法的改进[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4 赵前哲;钢棒生产线感应加热过程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5 陈明祥;基于感应加热的MEMS封装技术与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刘文明;感应局部加热封装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刘浩;连铸直轧电磁感应补偿加热过程数值模拟技术的研究与开发[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绍斌;冷却水参数对缸盖热疲劳模拟试验热状态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2 齐文亮;带钢感应加热磁—热耦合场数值模拟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3 宋伟男;基于电磁感应的注塑机加热系统研究与开发[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4 陈钧;基于在线感应加热的棒线材无孔型轧制有限元模拟[D];辽宁科技大学;2016年
5 刘剑;连铸直轧板坯感应加热过程的有限元模拟[D];燕山大学;2016年
6 王晓亭;不同氧化方法对钛合金(TC4)表面物相结构与性能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6年
7 李学松;智能温控高频电磁感应加热系统的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6年
8 陈为美;基于FPGA自由感应加热智能控制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9 曹稳坤;基于STM32微控制器的自由感应加热控制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10 刘飞;大直径棒材在线淬火—回火关键技术的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553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755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