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动力特性的悬索桥损伤识别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结构动力特性的悬索桥损伤识别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地锚式悬索桥 动力特性 Midas Civil 损伤识别指标 小波分析
【摘要】:地锚式悬索桥作为跨度超过千米的大跨度桥梁的首选桥型,往往起着跨越巨大障碍、方便社会交通的重要作用,有时甚至关乎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且大跨度悬索桥的施工技术复杂、造价高。对于整体特征表现为柔性的大跨度悬索桥,其动力响应对结构安全和稳定性的影响比静力响应要显著的多。故利用悬索桥动力特性参数进行结构损伤识别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用价值。论文从常用于结构动力分析的模态分析方法入手,介绍了模态分析的理论;对用于损伤识别的损伤指标构造以及小波分析用于损伤识别的原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论文依托工程青草背长江大桥为一主跨为788米的大跨径地锚式悬索桥。考虑到地锚式悬索桥的加劲梁刚度通常比主缆和主塔的刚度低,因此本文重点对加劲梁的损伤识别进行研究。首先,使用桥梁设计通用软件Midas Civil对依托工程建立仿真有限元分析模型,进行动力特性分析,提取加劲梁前10阶模态的频率值;同时,使用数据处理软件matlab对连续监测1小时的加劲梁实测动力特性数据进行频谱分析;通过对比频谱分析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发现桥梁的运营状况良好,不存在明显的损伤。然后,使用Midas Civil对依托工程建立加劲梁施加模拟损伤的仿真有限元分析模型,进行动力特性分析,提取加劲梁前10阶模态的频率值、振型值,利用中心差分公式近似计算曲率值,构造模态频率差、模态振型差、曲率模态差指标用于损伤识别,研究各指标对损伤识别的敏感程度高低、对损伤定位的准确程度和与损伤程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三项指标均可识别损伤且均与损伤程度呈正向关系,模态频率差指标无法定位损伤,模态振型差指标存在损伤位置误判的可能,曲率模态差指标可准确的定位损伤。最后,使用小波分析中的Guass2小波基函数对损伤后的振型和曲率有限元数据进行处理,实现在无原始无损伤数据的情况下进行损伤识别和定位的工作。
【关键词】:地锚式悬索桥 动力特性 Midas Civil 损伤识别指标 小波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46;U448.2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20
- 1.1 桥梁健康监测概述9-15
- 1.1.1 健康监测的概念9
- 1.1.2 健康监测的意义9-10
- 1.1.3 健康监测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内容10-15
- 1.2 地锚式悬索桥动力特性的监测15-19
- 1.2.1 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15-19
- 1.2.2 不足之处19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9-20
- 1.3.1 选题背景19
- 1.3.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19-20
- 第二章 模态分析理论20-28
- 2.1 模态分析方法概述20-23
- 2.1.1 模态分析的概念20-21
- 2.1.2 模态分析的应用21-22
- 2.1.3 模态参数识别的基本方法22-23
- 2.2 基于模态分析的损伤识别方法概述23-27
- 2.2.1 模态分析用于损伤识别的基本原理23-24
- 2.2.2 损伤识别方法简述24-26
- 2.2.3 常用损伤识别指标26-27
- 2.3 本章小结27-28
- 第三章 基于模态分析的悬索桥损伤识别28-73
- 3.1 青草背长江大桥工程概况28-33
- 3.1.1 工程概况28-29
- 3.1.2 设计标准29
- 3.1.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29-31
- 3.1.4 青草背长江大桥健康监测系统概述31-33
- 3.2 青草背长江大桥实测动力数据分析33-35
- 3.3 基于固有频率的分析结果35-47
- 3.3.1 工况划分35-36
- 3.3.2 单损伤分析结果36-42
- 3.3.3 多损伤分析结果42-46
- 3.3.4 结论46-47
- 3.4 基于振型差的分析结果47-60
- 3.4.1 工况划分48
- 3.4.2 单损伤分析结果48-54
- 3.4.3 多损伤分析结果54-59
- 3.4.4 结论59-60
- 3.5 基于曲率模态的分析结果60-71
- 3.5.1 工况划分61
- 3.5.2 单损伤分析结果61-66
- 3.5.3 多损伤分析结果66-70
- 3.5.4 结论70-71
- 3.6 本章小结71-73
- 第四章 基于模态参数小波分析的悬索桥损伤识别73-90
- 4.1 小波分析方法理论简述73-74
- 4.1.1 小波变换进行损伤识别的原理73
- 4.1.2 小波基函数的选取73-74
- 4.2 基于振型小波变换的损伤识别方法74-83
- 4.2.1 工况划分74
- 4.2.2 单损伤分析结果74-82
- 4.2.3 多损伤分析结果82-83
- 4.2.4 小结83
- 4.3 基于曲率小波变换的损伤识别方法83-88
- 4.3.1 单损伤分析结果84-86
- 4.3.2 多损伤分析结果86-88
- 4.3.3 小结88
- 4.4 本章小结88-90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90-92
- 5.1 结论90-91
- 5.2 展望91-92
- 致谢92-93
- 参考文献93-96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著作及取得的成果9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昕;损伤识别理论在桥梁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J];公路;2005年04期
2 豆征;王欣;;基于离心加权的桁架早期损伤识别[J];起重运输机械;2007年05期
3 宗周红;牛杰;王浩;;基于模型确认的结构概率损伤识别方法研究进展[J];土木工程学报;2012年08期
4 刘济科,汤凯;基于振动特性的损伤识别方法的研究进展[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5 赵立波;;浅谈梁的损伤识别方法[J];山西建筑;2006年10期
6 李学平;余志武;;一种基于频率的损伤识别新方法[J];工业建筑;2006年S1期
7 胡利平;韩大建;;考虑环境因素影响的动态法桥梁损伤识别[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8 周潇;刘泉;李军歌;;基于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的梁桥损伤识别[J];西南公路;2009年01期
9 单德山;李乔;张吉刚;;蒙特卡罗法在桥梁损伤识别中的应用[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Eric M. Lui;Ajit C. Khanse;;钢框架非比例损伤识别[J];钢结构;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健;;不同尺度上桥梁损伤识别的信息分布特征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桥梁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2 黄永;李惠;欧进萍;;基于分形理论和小波包变换的损伤识别方法[A];第六届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张石磊;陈少峰;王焕定;王伟;;损伤识别指标的模糊层次分析[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4 蒋济同;李志强;;基于遗传算法的梁损伤识别研究[A];第六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珑祺;向志海;周马生;;基于频率和振型的测量点优化和损伤识别方法[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6 钟军军;董聪;夏开全;;基于结构模态参数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8年
7 薛祥;霍达;滕海文;李宁波;;应用于桥梁损伤识别的小波空间变换基函数敏感性探讨[A];首届全国既有结构加固改造设计与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8 唐健;曹宗杰;于洋涛;;结构健康监测中损伤识别的现状研究[A];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吉林省第六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刘效尧;;桥梁损伤识别的静态RBE神经网络法[A];中国公路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2001年桥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10 赵红兵;顾元宪;;基于极大极小化模型的损伤识别方法[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鑫;地面交通激励下古建筑影响及古木结构损伤识别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徐乾;桩板式挡土墙损伤识别及预警[D];重庆大学;2015年
3 赵红兵;基于“能量测试”和优化方法的结构单元损伤识别[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4 谢峻;基于振动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3年
5 鲍跃全;结构健康监测的数据压缩采样与损伤识别融合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6 张清华;基于概率可靠度的结构损伤识别理论研究及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7 尚鑫;基于动力测试的桥梁损伤识别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8 程良彦;拱结构的损伤识别方法及损伤结果可视化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施洲;基于动力测试的桥梁结构损伤识别及性能评定理论与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10 孙砚飞;基于光纤光栅传感的桥梁损伤识别与评估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天德;基于FEMU和SVM的桥梁损伤识别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韩锦涛;基于光热偏转法的激光薄膜损伤识别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3 陈正弟;基于附加虚拟质量的模型修正方法与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关士锋;基于振动测试的桥梁损伤识别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5 千宇;基于模型的损伤识别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林洁琼;带裂缝混凝土板动力特性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7 林鑫鑫;基于桥梁挠度监测的斜拉桥拉索损伤识别的预测函数模型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8 韩乃杰;基于分布式宏观应变测试的受弯构件损伤识别技术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9 李艳;基于灰色关联理论和遗传算法的悬索桥损伤识别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10 余祥;基于Hilbert-Huang理论斜拉索损伤识别方法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774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877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