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大型活动的山地城市路网交通疏散模型研究
本文关键词:服务大型活动的山地城市路网交通疏散模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大型活动 山地城市 交通疏散 双层规划 遗传算法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中西部山地城市大型活动的举办日益频繁,这给资源相对有限的山地城市带来了很大的交通压力。为保证大型活动在山地城市顺利举行,就应该充分考虑山地城市特有的路网特征,将大型活动的交通特性与山地城市路网相结合,从而有效地解决山地城市大型活动期间的交通疏散问题。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之上,综合考虑山地城市的路网特征和大型活动期间的交通特性两方面的因素,量化大型活动对山地城市的交通影响范围,对大型活动期间山地城市的交通疏散分配模型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对山地城市的路网特征和大型活动的交通特征进行分析。山区特有的天然屏障限制了山区路网的自由延伸,使得山地城市道路纵坡度相对较大,非直线系数大,路网可靠性较差,本文分别从路网布局特征、交通出行特征以及交通流特征三个方面对山地城市道路网特性进行分析;大型活动交通出行与常规交通出行不同,本文从大型活动的交通需求特征和交通流特征两个方面对大型活动的交通特性进行分析。其次,将大型活动的交通特性与山地城市路网特性相结合,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量化大型活动对山地城市的交通影响范围。根据经验初步确定大型活动的交通影响范围,利用路段服务水平(V/C)作为交通影响阈值对初步影响范围各边界路段进行量化分析,对比活动前后各边界路段服务水平的变化情况,进而确定大型活动的交通影响范围。再次,分别从行人和机动车两个方面对大型活动期间的交通集散规律进行分析,结合山地城市的路网特征,引入双层规划的思想,建立了适用于山地城市的双层规划的大型活动交通疏散分配模型,利用MATLAB遗传算法工具箱对模型进行求解,并提出大型活动期间的交通疏散优化控制措施。最后,以重庆市奥体中心为例进行分析。利用本文提出的大型活动交通影响范围的确定方法对奥体中心举办大型活动的交通影响范围进行界定,根据本文建立的双层规划交通疏散分配模型对大型活动期间的交通进行疏散分配,并与常规TransCAD交通分配结果进行分析对比,验证双层规划分配模型的可行性,针对奥体中心的交通疏散提出相应的疏散措施。
【关键词】:大型活动 山地城市 交通疏散 双层规划 遗传算法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9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1.1 研究背景意义及课题来源10-11
-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0
- 1.1.2 课题来源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1-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2-14
- 1.3 研究内容14-15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15-16
- 1.4.1 研究方法15
- 1.4.2 技术路线15-16
- 1.5 本章小结16-18
- 第二章 山地城市道路网特性分析18-28
- 2.1 山地城市概述18-19
- 2.2 山地城市路网布局结构特征分析19-22
- 2.2.1 城市路网布局基本模式19-20
- 2.2.2 山地城市道路网布局结构特征20-22
- 2.3 山地城市交通特征分析22-25
- 2.3.1 山地城市交通出行特征分析22-24
- 2.3.2 山地城市交通流特征分析24-25
- 2.4 山地城市与平原城市道路交通特征差异性分析25-27
- 2.5 本章小结27-28
- 第三章 基于大型活动的山地城市交通影响范围研究28-42
- 3.1 大型活动概述28-31
- 3.1.1 大型活动基本概念28-29
- 3.1.2 大型活动的分类29-31
- 3.2 大型活动交通特性分析31-32
- 3.2.1 大型活动交通需求特征31
- 3.2.2 大型活动交通流特征31-32
- 3.3 大型活动交通影响范围32-37
- 3.3.1 大型活动交通影响阈值32-33
- 3.3.2 交通影响范围确定方法33-35
- 3.3.3 大型活动对山地城市交通影响范围的确定方法35-37
- 3.4 实例分析37-41
- 3.4.1 路段交通量的调查37-39
- 3.4.2 影响范围的确定39-41
- 3.5 本章小结41-42
- 第四章 大型活动下山地城市交通疏散模型研究42-62
- 4.1 大型活动交通集散规律42-46
- 4.1.1 大型活动进场阶段观众聚集规律42-44
- 4.1.2 大型活动散场阶段观众散场规律44
- 4.1.3 大型活动机动车聚集规律44-45
- 4.1.4 大型活动机动车消散规律45-46
- 4.2 大型活动山地城市路网交通疏散分配模型46-55
- 4.2.1 常用交通分配模型46-48
- 4.2.2 双层规划模型48-49
- 4.2.3 求解双层规划模型的算法49-50
- 4.2.4 大型活动交通疏散分配模型的建立50-53
- 4.2.5 大型活动交通疏散分配模型的求解53-55
- 4.3 实例分析55-59
- 4.4 大型活动交通疏散措施59-61
- 4.4.1 大型活动交通疏散的原则59
- 4.4.2 行人疏散的措施59-60
- 4.4.3 机动车辆疏散的措施60-61
- 4.5 本章小结61-62
- 第五章 重庆市奥体中心大型活动案例分析62-78
- 5.1 奥体中心简介62-64
- 5.1.1 奥体中心对外交通62-63
- 5.1.2 奥体中心内部交通63-64
- 5.2 奥体中心举办大型活动的交通影响范围64
- 5.3 大型活动交通疏散64-72
- 5.3.1 基于TransCAD的交通疏散分配64-70
- 5.3.2 基于双层规划模型的交通疏散分配70-72
- 5.4 疏散措施与建议72-76
- 5.4.1 活动场所内的疏散措施72-74
- 5.4.2 周边路网的交通疏散措施和建议74-76
- 5.5 本章小结76-78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78-80
- 6.1 结论78
- 6.2 展望78-80
- 致谢80-82
- 参考文献82-88
- 附录A 交通量调查表88-90
- 附录B 源代码节选90-94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均清,黄光宇;我国山地城市的数字化建设与研究[J];山地学报;2003年04期
2 李和平;山地城市规划的哲学思辩[J];城市规划;1998年03期
3 罗建平,姜利勇;山地城市商业广场空间创造——兼论三峡明珠广场创作构思[J];南方建筑;2004年01期
4 陈俊,戴志中;山地城市中心区高层住居新模式[J];重庆建筑;2005年03期
5 罗震东;韦江绿;王旭;;西部中小山地城市工业园区发展战略研究[J];小城镇建设;2009年10期
6 项智宇;山地城市生态环境的思考[J];重庆建筑;2004年S1期
7 李和平;陈亮;;现代山地城市设计的技术观与适宜技术探讨[J];室内设计;2011年05期
8 陈欣斗;山地城市道路规划刍议[J];规划师;2004年05期
9 闫水玉;杨柳;邢忠;;山地城市之魂——黄光宇先生山地城市生态化规划学术追思[J];城市规划;2010年06期
10 李和平;肖竞;;山地城市“城—山”营建关系的多维度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安均;;树立科学发展观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山地城市空间——浅析山地城市空间发展新模式[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2 王旭;及佳;;近水而“缺水”的山地城镇低冲击开发策略初探[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绿色生态与低碳规划)[C];2013年
3 刘亚丽;易峥;代伟国;;制定山地城市相关地面透水规划标准的启示和建议[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芸;樊晟;;成功的山地城市规划设计特征分析[A];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5 王芳;蒋林;;“山地城市”界定研究——以重庆市为例[A];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郭倩;;痛苦与挣扎——关于山地城市规划的思考与探索[A];第二届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臧鑫宇;陈天;王峤;;山地城市新区的生态规划策略——以武夷山北城新区为例[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 城市生态规划)[C];2014年
8 严爱琼;易德琴;;重庆多中心组团式山地城市节能节地模式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李日生;张庆秋;;山地藏区特色营造策略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徐新巧;;山地城市“公交单元”建设模式的适应性与规划策略研究——以攀枝花市城市新区规划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冯竞;黄光宇与他的“山地城市学”[N];科技日报;2004年
2 记者 张杨;李雄到海东调研山地城市建设情况[N];大理日报(汉);2012年
3 本报实习记者 范敏;山地城市绿化重防灾不可走极端[N];中国花卉报;2008年
4 记者 王卿;开阔视野觅良方 学以致用促发展 努力把攀枝花打造成山地城市的典范[N];攀枝花日报;2013年
5 谢静;浅析山地的居住价值和大理地产的未来趋势[N];大理日报(汉);2011年
6 汪雪姣 谢远景;开拓创新推动城市新发展[N];科技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士凌;适于山地城市规划的近地层风环境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2 左进;山地城市设计防灾控制理论与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林炼;重庆市山地城市公园景观墙体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王水源;城水和谐视角下山地城市城水适应性规划分析[D];南京大学;2014年
3 王秀;重庆山地古镇风水选址评价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4 李静雯;城市山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5 李雪娇;重庆山地城市公园灰空间规划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6 王梦玮;山地城市多中心空间格局测度与分析[D];西南大学;2016年
7 孙波;山地城市规划的山体保护及利用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年
8 单舰;南方山地城市街道网络的慢行化模型构建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9 周凌羽;山地城市绿道使用状况评价(POE)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6年
10 赵紫英;服务大型活动的山地城市路网交通疏散模型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125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912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