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动荷载作用下的柔性路面道路动刚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车辆动荷载作用下的柔性路面道路动刚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柔性路面道路 车辆动荷载 动刚度 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柔性路面成为我国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主要的路面形式。车辆在柔性路面道路行驶过程中因路面起伏引起剧烈振动,从而降低民用车辆的舒适性和使用寿命以及影响装甲类车辆的行进速度和行进间的射击精度。为了实现车辆行驶过程中的主动减振控制,需要根据柔性路面道路动刚度调节车辆系统参数,因此,开展对车辆动荷载作用下的柔性路面道路动刚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建立了车辆动荷载作用下的柔性路面道路结构的层状粘弹性力学模型,根据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推导了各元件的传递矩阵、传递方程以及结构总传递矩阵、总传递方程,同时利用MATLAB编程实现了对车辆动荷载作用下的柔性路面道路位移和动刚度的计算,并将其计算结果与有限元软件ABAQUS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本文得到如下主要成果:(1)车辆动荷载作用下的柔性路面道路动刚度随着车辆速度的增大而增大;(2)车辆动荷载作用下的柔性路面道路动刚度随着车辆载重的增加而减小,并且变化幅值很大,与车辆载重的增加呈非线性关系;(3)柔性路面道路面层厚度对车辆动荷载作用下的柔性路面道路动刚度有一定的影响。柔性路面道路面层厚度存在一个临界值,面层厚度小于临界值时,动刚度随着面层厚度的增加而减小,面层厚度超过临界值时,动刚度基本保持不变;(4)车辆动荷载作用下的柔性路面道路动刚度随着各结构层材料模量的增大而增大,土基模量对道路动刚度的影响最为显著。
【关键词】:柔性路面道路 车辆动荷载 动刚度 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16.22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6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8-9
- 1.2 柔性路面道路力学性能的研究现状9-12
- 1.2.1 柔性路而道路在车辆荷载作用下位移的理论计算研究9-11
- 1.2.2 柔性路面道路在车辆荷载作用下位移的数值计算研究11-12
- 1.3 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的研究现状12-15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15-16
- 2 柔性路面道路在车辆动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学分析16-40
- 2.1 柔性路面道路的结构模型16-17
- 2.2 车辆动荷载作用模型17-18
- 2.3 柔性路面道路力学模型建立18-20
- 2.4 基于MS-TMM法的动力学方程20-38
- 2.4.1 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的线性化20-22
- 2.4.2 柔性路面道路结构元件的传递矩阵推导22-26
- 2.4.3 柔性路面道路结构总传递矩阵方程的推导26-38
- 2.5 本章小结38-40
- 3 基于MS-TMM的柔性路面道路动刚度计算40-48
- 3.1 柔性路面道路刚度计算流程40-41
- 3.2 工程算例41-42
- 3.3 MS-TMM方法、ABAQUS有限元法及试验结果对比分析42-47
- 3.3.1 MS-TMM计算结果42-43
- 3.3.2 ABAQUS有限元法计算结果43-45
- 3.3.3 MS-TMM方法、ABAQUS有限元法及试验结果比较45-47
- 3.4 本章小结47-48
- 4 柔性路面道路动刚度影响因素分析48-85
- 4.1 计算参数及计算模型48-49
- 4.2 车辆行车速度对柔性路面道路动刚度的影响49-57
- 4.3 车辆载重对柔性路面道路动刚度的影响57-64
- 4.4 面层厚度对柔性路面道路动刚度的影响64-71
- 4.5 柔性路面道路各结构层材料模量对柔性路面道路动刚度的影响71-83
- 4.5.1 正交试验方法简介72-73
- 4.5.2 正交试验设计方案73-81
- 4.5.3 正交试验计算结果分析81-83
- 4.6 本章小结83-85
- 5 结论与展望85-87
- 5.1 结论85-86
- 5.2 展望86-87
- 致谢87-88
- 参考文献88-93
- 附录9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富社;刘军立;;柔性路面本构空间理论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2 杨家琪;《柔性路面设计理论和方法》一书出版[J];同济大学学报;1988年02期
3 荆禄喜;浅谈柔性路面设计[J];江苏交通;2000年05期
4 董海文,钱勇,毛广湘;模糊优化在柔性路面结构可靠度设计中的应用[J];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5 张益明;邹健;;半柔性路面试验设计与效果评价[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魏密;杨群;郭忠印;;安定理论在柔性路面设计中的应用[J];公路交通技术;2007年01期
7 周家胜;;浅析柔性路面设计理论[J];安徽建筑;2007年03期
8 谭国湖;;柔性路面可靠度设计和分析[J];湖南交通科技;2007年04期
9 舒玲霞;;柔性路面力学计算[J];中国水运(下半月);2008年07期
10 潘武清;;浅谈半柔性路面的性能特点及发展概况[J];山西建筑;200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卢银玲;;城市柔性路面常见破损的处理方法[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5卷)[C];2011年
2 胡以奎;;柔性路面裂缝的危害分析[A];2013年8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3 黄小军;;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环保、耐用型高速公路[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果岳;车辆随机荷载与柔性路面相互作用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睿;柔性路面在非破坏性检测中的力学性质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皮杰;车辆动荷载作用下的柔性路面道路动刚度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3 樊冬梅;半柔性路面的工程应用与技术经济分析[D];长安大学;2010年
4 刘广英;相变材料在半柔性路面中的应用[D];长安大学;2013年
5 郝攀;高性能半柔性路面的施工工艺与技术经济分析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8年
6 董营营;高性能半柔性路面设计参数及施工工艺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08年
7 沈盼;保水降温半柔性路面中保水水泥砂浆的开发及性能评价[D];重庆交通大学;2012年
8 张宏朝;刚性路面和柔性路面的材料性能反演[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9 王海龙;道路刚度识别理论及仿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10 尹航;掺纤维半柔性路面用混合料性能研究[D];南华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409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940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