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交通工程论文 >

含煤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支护结构优化

发布时间:2017-09-29 11:13

  本文关键词:含煤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支护结构优化


  更多相关文章: 含煤隧道 围岩稳定性 数值模拟 渗流 支护优化


【摘要】:我国地缘辽阔人口众多,但地域资源分配很不均匀,交通运输建设成为我国首当其冲的发展目标。隧道建设不可避免的会穿过含煤系岩层地段,含煤地层地质情况多错综复杂,不稳定煤层常给隧道的施工建设造成严重困扰。目前我国针对含煤隧道围岩稳定性的研究较少,含煤隧道较矿区洞室跨度更大、通车速度更快、路面要求更高,施工规范难以相互参考。因此针对含煤隧道围岩稳定性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实际工程为研究背景,在对含煤隧道围岩性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NX对工程中煤层围岩稳定性进行了数值模拟,主要进行工作如下:1、结合当前岩层隧道施工中遇到的问题,阐述了针对岩层稳定性研究的常用分析方法,并对含煤隧道的施工处置措施进行了归纳与整理。2、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NX,选择合适的岩土模型,针对具体工程进行了不同工况下围岩稳定性的模拟。分析了地下水渗流对岩体稳定性的不利影响,认为不含地下水的岩层力学稳定性明显优于含地下水岩层,渗流面位于拱顶及拱腰处含煤隧道岩层稳定性最差。3、模拟含煤隧道施工中各种走向含煤隧道开挖工况,认为含近水平走向含煤隧道的岩层稳定性影响最严重,应力主要集中在隧道顶部及腰部附近。顺坡走向煤层边墙处应力明显高于逆坡走向煤层。4、对比不同产状含煤隧道工况数据,认为隧道含煤部位应力往往较为集中,变形最大,在施工中应该做好强支护措施。煤层位于隧道拱顶处的围岩稳定性最差,顶部围岩极易出现冒顶、岩层剥落甚至坍塌,需要在施工中做好预支护,设立拱架,若有地下水渗流,还需要进行排水防渗措施,进一步保证围岩的稳定性。5、模拟不同煤层厚度情况下含煤隧道围岩的稳定性。通过对比发现煤层位于施工台阶线上方,随着煤层厚度的增加围岩稳定性降低;煤层位于台阶线下方,随着煤层厚度的增加围岩稳定性增加。隧道仰拱处围岩应力受煤层影响最小,说明施做仰拱的重要性。同时下台阶围岩稳定性要优于上台阶,在施工设计时需要注意加强上台阶锚杆、初支的强度,以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最后,通过对围岩稳定性影响的对比分析,总结出一些围岩稳定性规律,并对实际工程中的围岩支护结构提出了一些优化建议。
【关键词】:含煤隧道 围岩稳定性 数值模拟 渗流 支护优化
【学位授予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51.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引言9-14
  • 1.1 研究意义9-10
  • 1.2 研究现状10-12
  • 1.3 主要研究工作12-14
  • 第二章 含煤隧道围岩性状分析及处理方法14-26
  • 2.1 概述14-19
  • 2.1.1 工程地质类比法14-15
  • 2.1.2 力学分析法15-17
  • 2.1.3 不确定性统计法17-18
  • 2.1.4 数值模拟计算法18
  • 2.1.5 人工神经网络法18-19
  • 2.2 含煤隧道不良地质灾害类型19-20
  • 2.3 含煤隧道施工处置措施20-26
  • 2.3.1 含煤隧道地质调查20-21
  • 2.3.2 地质超前预报21-22
  • 2.3.3 含煤隧道瓦斯含量监控及通风22-24
  • 2.3.4 含煤隧道揭煤防突24-26
  • 第三章 有限元的实现过程26-43
  • 3.1 软件Midas GTS NX26-29
  • 3.1.1 建模注意事项26-27
  • 3.1.4 单元体的种类27-29
  • 3.2 模型工程背景29-36
  • 3.2.1 工程概况29-30
  • 3.2.2 水文地质情况30-32
  • 3.2.3 煤层段地质概况32-33
  • 3.2.4 隧道土工设计33-36
  • 3.3 有限元模拟过程36-43
  • 3.3.1 力学属性模型和屈服准则38-39
  • 3.3.2 Midas GTS NX软件模拟隧道施工工法39-43
  • 第四章 工况模拟及围岩稳定性研究43-78
  • 4.1 含煤隧道渗流影响分析43-47
  • 4.2 含煤隧道不同倾角煤层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分析47-50
  • 4.2.1 模型建立47-48
  • 4.2.2 隧道围岩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48-50
  • 4.3 含煤隧道拱顶分布煤层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分析50-59
  • 4.3.1 模型建立50-51
  • 4.3.2 隧道围岩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51-59
  • 4.4 含煤隧道拱腰分布煤层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分析59-64
  • 4.4.1 模型建立59
  • 4.4.2 隧道围岩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59-64
  • 4.5 含煤隧道边墙分布煤层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分析64-70
  • 4.5.1 模型建立64-65
  • 4.5.2 隧道围岩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65-70
  • 4.6 含煤隧道底脚仰拱分布煤层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分析70-76
  • 4.6.1 模型建立70-71
  • 4.6.2 隧道围岩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71-76
  • 4.7 本章小结76-78
  • 第五章 支护结构优化建议78-84
  • 5.1 渗流隧道优化建议78-79
  • 5.2 不同走向含煤隧道优化建议79-80
  • 5.3 不同部位分布含煤隧道优化建议80-84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84-87
  • 6.1 结论84-85
  • 6.2 展望85-87
  • 参考文献87-90
  • 致谢90-91
  • 附录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利民;丁昆;刘树堂;胡建华;;隧道围岩稳定性灰色归类模型与应用[J];岩土工程界;2007年04期

2 刘树堂;丁昆;杨利民;;灰色归类模型在隧道围岩稳定性分级中的应用[J];土工基础;2007年03期

3 贺建民,戴小平,郭磊;隧道围岩稳定性及安全性分析的位移判别方法[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1年05期

4 吴梦军,陈彰贵,许锡宾,赵明阶;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现状与展望[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5 习小华;分析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因素[J];西部探矿工程;2003年05期

6 李天斌;王兰生;李永林;姜云;;隧道围岩稳定性信息化监测、预测与决策系统[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S1期

7 张开银,陈发明,叶方千,薛光桥;隧道围岩稳定性判定的应变反演方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10期

8 周小平;徐小敏;;四角田隧道围岩稳定性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9 宋丽霞;陶干强;王清良;;隧道围岩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J];矿业快报;2007年06期

10 聂启祥;中国生;;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三维动态模拟分析[J];铁道建筑;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正权;罗俊财;徐小敏;张伯虎;;某隧道围岩稳定性有限元数值分析[A];第十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章杨松;李晓昭;阎长虹;;考虑应变软化的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A];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肖志成;;应用弹性波进行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的试探[A];1990岩土混凝土声测技术新进展学术与信息交流会专题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1990年

4 徐干成;;基于粘弹性边界元法预测分析锚喷支护隧道围岩稳定性[A];盛世岁月——祝贺孙钧院士八秩华诞论文选集[C];2006年

5 华薇;马英;;开挖方式对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吴梦军;赵明阶;刘绪华;敖建华;;岩溶区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模型试验研究[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7 许研;朱浮声;王述红;;大跨度岩体隧道围岩稳定性概率分析[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8 谭志宏;唐春安;曹武安;;顶溶洞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的数值分析[A];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理论与应用——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谭志宏;唐春安;曹武安;;顶溶洞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的数值分析[A];隧道、地下工程及岩石破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靳晓光;李晓红;亢会明;;高地应力区山岭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位移判据探讨[A];2001年全国公路隧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鹏;基于小波理论的白鹤隧道围岩稳定性非线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肖云华;双峰隧道围岩稳定性非线性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张永杰;基于不确定性理论的隧道围岩稳定性及风险分析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4 曾杰;深埋硬岩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5 黄林冲;多孔介质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的程序研发与应用[D];中南大学;2009年

6 蔡臣;复杂含水弱胶结砂岩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7 张学民;岩石材料各向异性特征及其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磊;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稳定性相似模型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孙长升;含水率对昔格达地层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及控制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许鹏帅;华坪隧道围岩稳定性离心模型试验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王恒;含水特性对软岩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舒安齐;含煤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及支护结构优化[D];湖北工业大学;2016年

6 聂禾苗;槐树岭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7 索巍;姚家山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8 李晓娟;土体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与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张四全;有限元建模在隧道围岩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10 张乐中;水平岩层地区隧道围岩稳定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416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9416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1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