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军工论文 >

大视场捆绑式望远镜低轨空间目标检测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8 09:08
【摘要】:鉴于空间目标探测技术在空间目标监视领域的重要地位,多年来大量研究围绕着目标检测技术而展开。目前,针对大视场全帧CCD天文观测图像的空间运动目标检测技术仍面临诸多困难。由于大口径望远镜的焦距往往较大,会使视场缩小,满足不了大视场的观测需求,因此本文以地基捆绑式望远镜空间目标探测系统作为主要研究背景,对其所面临的大视场观测条件下的空间运动目标检测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学习、研究和探索,论文主要工作如下:第二章简要介绍了捆绑式望远镜的概念,成像性能分析和数据处理方法,并给出了空间目标探测系统的信息处理流程。全文结构安排也围绕该流程而展开,主体为图像预处理,恒星识别和空间目标检测。此外,第二章还对空间目标探测所涉及的天体测量知识进行了介绍,包括各种空间坐标系的定义和不同坐标系的转换关系,为后续章节的论述做好铺垫。第三章对全帧CCD天文图像的预处理展开研究,首先对于光学仪器的各种噪声进行了分析;其次,采用形态学方法进行图像背景抑制,提高了图像的信噪比,从而有利于空间目标的检测。在此基础上,由于全帧CCD天文图像存在较严重拖尾的问题,且恒星拖尾会给恒星提取带来严重干扰,因此针对拖尾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高斯拟合的恒星拖尾去除算法。算法在尽可能保留恒星星像的同时,较为彻底地去除了恒星拖尾,这也为后续的恒星提取、星图识别和目标检测等环节提供了较高质量的图像,消除了大量干扰可能引起的虚警。第四章对星图识别算法进行了研究,主要目的是对图像中的恒星进行识别,从而在空间目标检测过程中有效排除恒星目标,消除虚警。这是由于恒星作为视场中的主要背景目标,也是空间目标检测中最主要的干扰。因此,本章针对大视场观测条件下的恒星识别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域生长法的星图识别算法,实现了快速有效的恒星识别。识别结果将为后续的空间目标检测排除恒星造成的干扰,有利于空间目标的检测。第五章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聚类和定向生长法的单帧图像空间目标检测算法。算法利用空间目标在视场中的运动特征以及在全帧CCD图像中存在倾斜拖尾的特征,采用加权最小二乘算法求取可能目标星块的斜率,通过聚类得到候选目标,在目标邻域范围内按照预估的拖尾斜率搜索空间目标拖尾,从而得到疑似空间目标。在单帧检测的基础上,利用概率假设密度(Probability Hypothesis Density,PHD)算法按照时序对目标观测矢量进行序贯处理,将输出目标状态作为空间运动目标的多帧检测结果。实验结果显示,算法具有良好的检测性能,且多帧检测步骤显著降低了虚警概率。
【学位授予单位】:国防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V52;TJ86;TP391.41
【图文】:

照片,外场实验,照片,望远镜


CCIE-22卡和时钟卡)控制驱动口(UM1)功放电源B轴制动器B轴过限行程开关B轴电机组 B轴机架B轴测速器B轴光栅编码器L轴光栅编码器L轴、B轴限位开关GPS时钟电机驱动功放(B轴)图 2. 1 空间目标捆绑式望远镜观测系统示意图图 2. 2 为外场试验图片。其中,左图为地面试验系统整机,右图为机架和三个捆绑式望远镜。图中,将 3 台望远镜以相同指向固定安装,3 部 CCD 相机同步曝光采集图像。试验中对 2 个 11.3cm 口径望远镜拍摄图像进行配准叠加,再进行信息处理。理论计算表明将两个 11.3cm 口径望远镜捆绑观测,通过图像叠加处理,可以达到与 15cm 口径望远镜相近的低轨空间目标探测能力。

捆绑式,望远镜,配准,图像


第 20 页图 2. 6 配准后叠加的捆绑式望远镜图像以看出,配准并叠加后的捆绑式望远镜观测图像中星恒星亮度得到增强,信噪比得到了提升。经计算,平均信噪比为 10.7260,叠加后恒星目标的平均信噪373 倍,与式(2.2-6)的理论计算结果 2 近似吻合。捆绑,则叠加后图像的信噪比还能够得到更大幅度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群山;吕亮;蓝朝桢;梁静;徐青;;用于空间态势表达的海量空间目标可视化[J];图学学报;2014年06期

2 李斌成;;空间目标的光学特性分析[J];光学工程;1989年02期

3 刘斌;姚莉;吴俊锋;;高面质比空间目标及其群体特性研究[J];指挥与控制学报;2015年03期

4 白显宗;陈磊;张翼;唐国金;;空间目标碰撞预警技术研究综述[J];宇航学报;2013年08期

5 郝世锋;宋小全;;美式电子篱笆对空间目标检测概率的计算[J];飞行器测控学报;2009年03期

6 张晓祥 ,吴连大 ,熊建宁;空间目标的圆轨道跟踪法[J];天文学报;2003年04期

7 李鸣;杜小平;;空间目标红外辐射特性分析[J];江苏航空;2011年01期

8 薛广月;付俊明;俞能杰;韩治刚;;基于改进粒子滤波的多传感器融合空间目标跟踪[J];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16年02期

9 黎静;姚灿;贺昌辉;杨华兵;;空中平台对空间目标的高精度激光测距公式[J];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15年02期

10 张衡;彭启民;吕文先;黎俊;胡晓惠;;基于亮度序列的空间目标周期性判证与提取[J];系统仿真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广月;付俊明;俞能杰;韩治刚;;基于改进粒子滤波的多传感器融合空间目标跟踪[A];空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第一届中国空天安全会议论文集[C];2015年

2 马景然;张涛;宋靖雁;;一种基于图像的空间目标器模拟装置的姿态控制系统[A];2007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刘海洋;陈勇;章兰英;;空间目标的红外成像仿真研究[A];'2008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薛高雄;廖瑛;杜鑫;;卫星对空间目标的凝视仿真[A];第18届中国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年会论文集(18th CCSSTA 2017)[C];2017年

5 徐震;邓敏;赵彬彬;刘启亮;;地图综合中空间目标信息传递模型研究[A];2009`中国地理信息产业论坛暨第二届教育论坛就业洽谈会论文集[C];2009年

6 刘卫;王荣兰;刘四清;龚建村;;空间环境与空间目标编目[A];空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第一届中国空天安全会议论文集[C];2015年

7 张科科;傅丹鹰;周峰;和涛;;空间目标可见光相机探测能力理论计算方法研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6年

8 刘宇;刘涛;何兵;林浩申;;空间目标无源定位方法研究[A];国家安全地球物理丛书(十二)——地球物理与信息感知[C];2016年

9 李春霞;姜元;陈新亮;龙腾;;空间目标高精度跟踪的加权最小二乘方法[A];第八届全国信号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会刊[C];2014年

10 陈凤;张泽旭;王盈;徐毅;顾冬晴;;空间目标三维模型识别效果评估方法探讨[A];第二届中国空天安全会议论文集[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专稿 林珊;美“太空之眼”开始布局[N];世界报;2007年

2 傅江平;深圳将建设亚太先进制造业基地[N];中国质量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宇;大视场捆绑式望远镜低轨空间目标检测技术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2017年

2 刘俊良;空间目标红外辐射特征提取及识别方法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2017年

3 刘翔春;空间目标光学监视卫星轨道设计及任务规划[D];国防科技大学;2018年

4 李正炜;基于地基光学望远镜的空间目标相对姿态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8年

5 杨洪飞;空间目标多源数据三维重建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8年

6 李文豪;天基空间目标红外辐射特性分析与目标工作信息反演[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8年

7 黄智国;空间目标地基红外探测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8年

8 王伟国;空间目标白天光电探测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5年

9 袁振涛;空间目标普测型雷达信号检测与参数估计算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10 洪灵;基于稀疏重构的空间目标感知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泽;空间目标的SAR/ISAR成像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2 牟畅;空间目标偏振成像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9年

3 郭彪;基于物理模型的空间目标场景成像仿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4 王翔;基于多弧段测量数据的低轨空间目标精确定轨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5 赵攀;天基空间目标监测系统卫星传感器资源分配算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年

6 赵国青;基于GIS的空间目标多媒体数据管理系统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7 王霄;空间目标红外成像建模与仿真[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7年

8 樊志鹏;基于时序光度信号的空间目标物性参数反演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9 冯楠;空间目标资源调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东南大学;2017年

10 宋潇捷;空间目标三维网格化建模和光学特性计算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190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gguansheji/27190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4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