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械复进弹簧试验机结构设计与仿真
【学位授予单位】:中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J206
【图文】: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2 枪械复进簧运动特性分析枪械复进簧在工作过程中,受到枪机对其不同变应力的作用,因而会造成其疲劳断裂,从结构尺寸和物理、化学因素,分析考虑其产生疲劳的原因。本章首先对复进簧进行受力分析,确定复进簧工作过程中所收到的力和力矩,根据复进簧工作过程中的运动特点和受力特点,来分析复进簧最终失效的形式。2.1 枪械复进簧的结构形式圆柱螺旋弹簧在自动武器中常做枪械复进簧、击发簧、抽壳钩簧等。圆柱螺旋簧的形状和结构如图 2.1 所示:
图 2.2 圆柱螺旋弹簧的受力分析及应力分析螺旋簧的螺旋升角的角度一般是 5°~9°,因此sinα 0,cosα 1.则截面 B—B上的应力为: ∑= = 24 2 316(2.1)=4 2(12 )=4 2(1 2c)式中,c = ;c—是螺旋比,c 的取值范围是 4~16,常用值是 5~8。从图中得知,最大应力发生的地方是弹簧丝截面内侧的 m 点,所以一般弹簧发生破坏也是在这一点,弹簧丝内侧的最大应力即强度条件可表示为:
图 2.3 应力循环参数各个参数之间的关系如下所示:τm[x= τmτ[τm[x= τmτ[τm= (τm[xτmin) 2τ[= (τm[xτmin) 2 材料疲劳曲线(即 S—N 曲线)在材料的疲劳特性中,描述其曲线的是材料疲劳特征曲线(即 S—N 曲线)的应力,N 复进簧的寿命,这个曲线一般表示的是复进簧的中值寿命跟所的关系。复进簧在拉伸的试验中,应该使用试验程序和结果的不同处理方合的方法得到复进簧的 S—N 曲线,此次选择复进簧的材料为硅锰钢,查看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昌利 ,张越 ,范仰望;计算机辅助复进装置设计[J];兵工自动化;1990年02期
2 林钧毅;自调复进速度装置的探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年03期
3 满海鸥;龙书林;刘涛;;某型发射器复进簧失效原因分析及其对策[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2年02期
4 刘强,叶书贵;9mm手枪复进楔紧问题分析[J];四川兵工学报;2004年01期
5 刘森林;魏志芳;刘伟;栾成龙;程洋洋;;基于动态特性分析的复进簧寿命预测[J];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2019年01期
6 崔立辉,彭世忠;30mm自动炮复进簧对射速的影响分析[J];四川兵工学报;2005年01期
7 范智滕;王瑞林;李峻松;李小卫;;定点约束二次复进式浮动机性能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5年06期
8 王志伟;魏志芳;苑大威;刘伟;邵先锋;;多股复进簧设计分析一体化技术研究[J];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2019年01期
9 杨玉栋;张培林;傅建平;张晓东;;考虑制退液空化的火炮制退机复进液压阻力计算[J];机床与液压;2013年11期
10 王国松;对特种产品复进簧的研制与试验[J];四川兵工学报;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胡冶昌;王志伟;;ISIGHT集成ABAQUS的复进簧冲击强度可靠性研究[A];OSEC首届兵器工程大会论文集[C];2017年
2 刘正;胡冶昌;魏志芳;;复进簧冲击疲劳应力响应及其寿命预测[A];OSEC首届兵器工程大会论文集[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闻一言;企业“出而复进”唱的是哪一出?[N];经理日报;2004年
2 见习记者 张振楠;珲春市启动水产品出境加工复进境业务[N];图们江报;2015年
3 关 童;国货为何出而复进[N];中国国门时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李向娟;融冰复进绕不开“两道题”[N];福建日报;2016年
5 ;长春海关可开展对朝出境加工复进境业务[N];图们江报;2013年
6 张和力;珲春开放发展挂上“高速挡”[N];图们江报;2016年
7 梁奇烽;山东举行治安系统民警比武[N];人民公安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陆阳;枪械复进弹簧试验机结构设计与仿真[D];中北大学;2019年
2 胡冶昌;枪用多股复进簧冲击特性与疲劳可靠性分析研究[D];中北大学;2018年
3 黄君政;高射速自动机减小后坐力的研究及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4 刘松;迫击炮发射载荷缓冲技术研究[D];中北大学;2017年
5 孙春阳;远程气动灭火炮缓冲系统设计与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6 陈一栋;大口径防暴弹药抵肩发射技术研究[D];中北大学;2017年
7 王立;火药气体式反后坐与抽气复合装置总体方案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8 刘振;精确缓冲工作过程中温升及其动态特性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9 王金雷;舰炮反后坐装置发射兼容性研究[D];中北大学;2012年
10 沈爱国;新型高速自动机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945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gguansheji/2794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