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军工论文 >

分布式多源反向交叉眼干扰的关键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4 22:17
【摘要】:交叉眼干扰是一种能够对单脉冲雷达造成有效角度欺骗的干扰样式。作为交叉眼干扰领域发展前沿的多源反向交叉眼干扰,相比传统两源交叉眼干扰增加了系统自由度,具有较为宽松的参数容限,较低的干信比需求等应用优势。然而目前国内外对于多源反向交叉眼干扰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在将其形成武器装备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实际应用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大型船舰、航母等海上平台对抗反舰导弹为战术背景,提出了面向舰船等大型平台的分布式多源反向交叉眼干扰系统,深入研究了分布式多源反向交叉眼干扰的干扰环路差等实际应用难题,仔细分析了实际作战背景下交叉眼干扰的干扰效果,为我军舰船等重要军事目标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自卫手段。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交叉眼干扰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并讨论了处于发展前沿的多源反向交叉眼干扰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多源反向交叉眼干扰的应用局限,最后对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章节内容的安排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二章在介绍两源反向交叉眼干扰的原理和数学模型基础上,提出了面向舰船等大型平台的分布式多源反向交叉眼干扰系统。该干扰系统天线的空间构型不仅与舰船等大平台尺寸造型相契合,并且采用了短基线的设计,避免过长了的干扰基线使得平台反射回波与干扰回波分离进而导致交叉眼干扰容易被识别的应用性问题。同时,在分布式交叉眼干扰系统对抗比相单脉冲雷达的场景下,推导了单脉冲指示角、交叉眼增益等性能指标。最后,仿真实验分析了分布式交叉眼干扰系统的干扰性能及其影响因素,总结讨论了多源反向交叉眼干扰具有的多自由度、宽松参数容限等优势。第三章建模分析了对分布式多源反向交叉眼干扰的干扰性能产生严重影响的干扰环路差,并对其提出了动态的补偿方式。在实际干扰场景下,运用泰勒级数展开,推导了干扰环路差的补偿公式,避免了干扰机在干扰环路差的影响下变成信标机的可能。同时,针对补偿公式中需要测量的干扰角度和干扰距离进行了求导,分析了干扰环路差补偿精度对于干扰角度和干扰距离的测量精度的敏感性,并仿真证明了补偿方式的可行性。第四章分析讨论了分布式多源反向交叉眼干扰系统对抗比相单脉冲反舰导弹的整体过程,仿真计算了交叉眼干扰的实际干扰效果。在干扰过程中,根据单脉冲雷达的波束宽度与指示角,建模计算了反舰导弹可分辨出真假目标的最大干扰距离。在此基础上,假设分辨真假目标后反舰导弹立即以最大过载向真实目标飞行,通过几何模型推导了导弹的落点位置,证实了交叉眼干扰的有效性。同时在仿真实验中,分析讨论了交叉眼干扰机开始干扰的距离、干扰环路的基线长度以及干扰环路间距这三个干扰机参数对实际干扰效果的影响,并通过举例说明了干扰机参数设置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以及参数设置的整个计算过程,最后对参数的设置提出了建议。第五章为工作的总结与展望。首先对全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创新点进行了总结,指出了本文在对多源反向交叉眼干扰的实用化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并对下一步交叉眼干扰领域中的组合干扰、不规则天线构型等可进行深入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学位授予单位】:国防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N9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军朝;;单脉冲雷达信号的频城误差修正[J];火控雷达技术;1988年02期

2 符志民;;以单脉冲雷达对海上低仰角目标进行准确跟踪[J];现代防御技术;1988年06期

3 K. yamamoto;M. yoshida;汪安泰;;单脉冲雷达测量日本中部Kuranosuke地下冰及多年雪原的内部结构[J];遥感技术动态;1989年03期

4 P.Z.Peebles Jr;姜东波;;具有和通道限幅的单脉冲雷达角精度的严格分析[J];现代防御技术;1989年04期

5 邵智民;;在频域上对单脉冲雷达信号进行误差修正[J];现代雷达;1989年05期

6 郑守铎;张雷雷;范庆辉;;抑制单脉冲雷达角闪烁方法研究[J];舰船电子工程;2019年12期

7 徐才宏;沙峥瑜;;干扰单脉冲雷达有效性分析[J];舰船电子对抗;2006年04期

8 姜继庆;;单脉冲雷达[J];航空兵器;1984年02期

9 李;;单脉冲雷达干扰技术的最新进展[J];电子对抗技术;1992年05期

10 蒲先俊;;假单脉冲雷达的若干问题[J];现代雷达;198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景高;李可青;;单脉冲雷达和、差支路幅、相特性实时自动校准系统的研制[A];1991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卷Ⅱ)[C];1991年

2 张昌安;;全程回波分析基础上的脉冲雷达自动移相算法设计[A];第二届中国空天安全会议论文集[C];2017年

3 胡体玲;李兴国;;毫米波步进频率单脉冲雷达及其信号处理[A];2005'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第二册)[C];2006年

4 唐又中;刘化山;;一种崭新的“和差相加器”[A];1985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C];1985年

5 王国伟;王红卫;吴笑天;张翔;;交叉眼干扰对单脉冲测角雷达的效果分析[A];第八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8年

6 廖清森;何春晗;;改善某型单脉冲雷达测角数据跳点的算法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信号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8年

7 刘建勋;刘骁;徐强;孙厚军;;单脉冲雷达四通道下变频器相位一致性的测量[A];2009安捷伦科技节论文集[C];2009年

8 张建强;戴国荣;;S波段双极化单脉冲雷达天线的设计[A];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1年

9 黄琼;薛国虎;邹春华;;船载单脉冲雷达接力测量工况设计方法[A];空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第一届中国空天安全会议论文集[C];2015年

10 何瑞;于长军;位寅生;;基于中频注入法的单脉冲雷达幅相不一致校正[A];2005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国训;雷达之于航天,如眼之于人[N];中国电子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胡体玲;3mm波段高分辨力单脉冲雷达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2 李强;单脉冲雷达目标三维成像与识别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3 刘松杨;基于干扰平台旋转的反向交叉眼干扰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4 张忠传;毫米波宽带相控阵数字单脉冲雷达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5 蔡飞;雷达弱小目标检测与跟踪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6 王勇;基于高炮拦截火箭末敏弹的检测跟踪技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7 刘天鹏;多源反向交叉眼干扰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建荣;分布式多源反向交叉眼干扰的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2017年

2 余忠卿;无人机平台多元矢量辐射源建模及空间电磁场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3 田玉霞;步进频率单脉冲雷达接收系统的仿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4 何志勇;单脉冲雷达系统建模与欺骗干扰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

5 顾春颖;改善单脉冲雷达多普勒动态跟踪精度的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6 邵东晖;宽带信号数字接收机[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李曦;基于XX单脉冲雷达估计两个不可区分目标的DOA[D];兰州大学;2013年

8 毛祺;相位和差单脉冲雷达仿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9 李皓;基于单脉冲雷达的多目标检测方法与仿真[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10 徐喜安;单脉冲雷达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029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gguansheji/28029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3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