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军工论文 >

舰载近程防御雷达抗干扰指标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7 08:55
   舰载近程防御雷达作战时电磁环境非常复杂,受到的干扰多种多样。能否较为合理准确地评估雷达抗干扰作战效能直接关系到平台末端防御能否成功。雷达进行抗干扰性能评估的基础,是建立科学的雷达抗干扰指标体系。近年来,雷达抗干扰指标体系的研究成为新的热点,但是由于试验场景、试验批次、试验费用等问题的限制,研究多数还是停留在理论分析与仿真阶段,实际作战参考价值甚微。本文利用外场试验和内场仿真试验平台相结合的方法,在已有的实际工程经验基础上,研究了典型舰载近程防御雷达的对抗数学模型,提出尽可能完备、科学的抗干扰指标体系。并使用模糊粗糙集约简算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约简,得到约简后的指标集更偏向于应用到近程防御雷达搜索、跟踪状态下的抗干扰效能评估。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简要介绍了舰载雷达的性能要求,在分析现有雷达干扰技术的基础上,研究了雷达采用的抗干扰新技术、新手段。以美国和欧洲为例,分析了国外主流近程防御系统的现状和趋势。2.基于雷达电子战对抗过程的分析,研究了舰载近程防御雷达的典型对抗方式,分析了雷达受到的干扰样式和雷达采取的抗干扰措施,形成雷达对抗矩阵,并确定矩阵中各元素的对应关系。3.总结和提出了雷达抗有源干扰技术、无源干扰技术的指标和雷达抗干扰技术单项指标,建立雷达抗干扰指标体系完备集。4.以典型搜索、跟踪雷达为例,建立约简后的典型对抗矩阵,提出搜索雷达和跟踪雷达的抗干扰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粗糙集对雷达抗干扰指标体系进行约简,得到约简后的抗干扰指标体系。利用多模糊层次法对搜索雷达和跟踪雷达的抗干扰效能进行了评估。
【学位单位】:中国舰船研究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TN974
【部分图文】:

舰艇防御,层次图


舰载近程防御雷达抗干扰指标体系研究近程防御系统现状国舰船防御雷达海军舰船防御体系中,建立了由 标准 、 海麻雀 、 海拉姆 武器系统组成四个层次的防空武器系统,专门针对反舰导弹的防舰导弹发展的程度,已引起美国海军高度重视,为了确保拦截成御圈。满足美军由远及近的多层次防御要求,舰船既配置了包括 SPYSPS-49 等低频段中远程警戒搜索雷达,同时也有 AN/SPQ-9B、海搜索雷达。这其中以 SPY-1 多功能固定相控阵为杰出代表,它踪多个目标,能制导导弹,也能边搜索边跟踪,一部雷达完成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部雷达可以完成所有的工作,还需要其他雷

扫描跟踪,雷达,波束扫描,武器系统


图 1.2 阿利伯克 III 图 1.3AMDR近防搜索专职雷达(SPQ-9B)美国海军首先开始研究改进 SPQ-9A 雷达,以谋求一种能大大改善沿海力的改进方案。SPQ-9B 正是为了满足这个需求而由原 SPQ-9A 技术改进 SPQ-9A 雷达相比,SPQ-9B 雷达的天线更大,并且采用背靠背双面波线(SPQ-9A 为抛物面天线)。该雷达的每次扫描产生 3 个波束:主波束测,其它两个提供 回顾能力 对目标进行跟踪和确认,以实现快速起批 回顾能力 则是波导列缝阵所特有的能力。

基本战术,技术性能


中国舰船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特征有:单扫描探测和跟踪;现代技术水平的超低噪声激励算法。AN/SPQ-9B 新型雷达有卓越的单次扫描探测与跟踪技天线转速为 2s/周,由于天线能产生 3 个波束,铅笔状主波度之晸扫描以确实掌握目标动态。若主波束已经检测到空中检测到的目标进行确认和跟踪,即该雷达单次扫描即可完成内波束可以接触目标三次。也就是说,扫描半周就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速度、航向,目标档可以立刻被输入宙斯盾系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君;赵栋华;;远距离支援压制干扰实施及结果评定方法[J];指挥控制与仿真;2016年01期

2 袁英;朱维;;对副瓣消隐雷达干扰的可行性探讨[J];舰船电子对抗;2014年02期

3 胡中泽;曹菲;;单脉冲制雷达导引头抗瞄准式干扰性能[J];四川兵工学报;2012年12期

4 薛冰心;张友益;;对自适应调零技术的干扰研究[J];舰船电子对抗;2012年03期

5 李浩;邱超凡;赵小亮;;雷达抗干扰效能的多层次模糊评估方法[J];雷达科学与技术;2012年02期

6 任明秋;蔡金燕;朱元清;王旭明;;基于证据融合的雷达抗干扰性能多指标综合评估[J];仪器仪表学报;2011年10期

7 郑力文;孙晓乐;;线性调频信号数字脉冲压缩技术分析[J];现代电子技术;2011年01期

8 耿艳;白渭雄;苗松娟;;两点源对单脉冲雷达角度欺骗干扰的仿真与分析[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0年07期

9 廖翔;杨龙坡;;雷达综合抗干扰能力度量模型[J];信息技术;2010年04期

10 夏卓卿;陆军;陈伟建;;凝视动目标相参积累技术研究[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艳;提高舰载光电设备跟踪精度的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3年

2 林连雷;支持向量机算法及其在雷达干扰效果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苏保伟;阵列数字波束形成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杜龙飞;雷达系统抗干扰效能评估方法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符荡;雷达抗有源欺骗干扰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雷瑞山;跳频通信中自动增益控制及同步技术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205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gguansheji/28205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2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