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脉冲雷达交叉极化角度诱偏干扰理论与方法研究
【学位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N97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单脉冲雷达角度欺骗干扰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单脉冲雷达工作原理及其常规干扰方法研究
2.1 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
2.1.1 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的工作原理
2.1.2 单平面振幅和差单脉冲雷达的组成
2.2 相位和差单脉冲雷达
2.3 对单脉冲雷达角度信息的欺骗干扰方法概述
2.3.1 非相干干扰
2.3.2 相干干扰
2.3.3 交叉极化干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雷达极化基础理论
3.1 引言
3.2 电磁波的极化及其表征
3.2.1 完全极化电磁波及其表征
3.2.2 部分极化电磁波及其表征
3.3 天线的极化特性及其表征
3.3.1 天线极化特性的表征
3.4 雷达目标的极化特性及其表征
3.4.1 极化散射特性表征方法
3.5 雷达极化测量方法研究
3.5.1 分时极化测量方法
3.5.2 同时极化测量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单脉冲雷达交叉极化角度干扰方法研究
4.1 极化状态参数估计方法研究
4.1.1 单极化通道极化状态参数估计方法
4.1.2 正交极化通道极化状态参数估计方法
4.1.3 基于极化敏感阵列的参数联合估计方法
4.2 交叉极化角度欺骗干扰的建模
4.2.1 单脉冲雷达的测角原理
4.2.2 单脉冲雷达交叉极化角度欺骗干扰的原理
4.3 交叉极化角度欺骗干扰的效果分析
4.4 交叉极化角度欺骗干扰实施
4.5 交叉极化角度欺骗干扰影响因素分析
4.5.1 极化状态参数估计误差影响因素
4.5.2 天线极化纯度影响因素
4.5.3 载机运动和姿态变化影响因素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遐祯;韩冰;黄敬峰;李正泉;龚强;王秀珍;;基于交叉极化数据的海面风速反演研究[J];气象科学;2017年05期
2 束咸荣;董玉良;王华;;天线的交叉极化比[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0年04期
3 班永灵,周乐柱;背腔式微带贴片天线的近场分布和交叉极化方向图的数值计算[J];微波学报;2004年01期
4 李红卫;偏置天线低交叉极化技术[J];微波与卫星通信;1997年01期
5 章日荣;;消除交叉极化的偏置双镜天线[J];无线电通信技术;1985年01期
6 金荣洪;邱源亨;;消交叉极化偏置双镜天线的分析和设计[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87年04期
7 阎毅;;交叉极化分辨率的累积分布[J];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学报;1987年04期
8 杜树祥;周康健;;一个宽频带、低交叉极化性能的多模喇叭[J];无线电通信技术;1987年01期
9 孟庆安,廖春雷;交叉极化—α-LiIO_3单晶~7Li NMR线形的一种快速测量方法(英文)[J];波谱学杂志;1989年02期
10 章日荣;;初级饋源与天线的交叉极化[J];现代雷达;198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皛月;动态核磁技术在定量分析中的若干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鹏;平均哈密顿的符号计算、交叉极化的解析解及其定量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3 赵辉鹏;定量交叉极化核磁共振方法及其在固体材料结构表征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杨诚;毫米波与亚毫米波紧缩场三反射镜天线测量系统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6年
5 聂玉明;正交极化分集天线设计与实现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6 舒婕;固体核磁共振对化学与物理结构的定量表征[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李民权;双频段共孔径微带阵列天线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8 史朝为;针对膜蛋白结构解析的核磁共振方法发展和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9 李文涛;超宽带天线设计及共形阵列综合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10 丁旭旻;相位非连续人工电磁表面电磁波调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立;单脉冲雷达交叉极化角度诱偏干扰理论与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2 刘志建;聚乙烯结晶态的交叉极化动力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吴牡丹;局部带电介质对电磁波交叉极化作用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4 陈磊;TD-LTE基站天线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5 刘艳明;低交叉极化特性宽带多缝隙微带天线的设计与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4年
6 宋治金;宽带低剖面基站天线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7 王睿智;末制导雷达极化抗干扰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8 孟繁荣;一种高效人工电磁表面及其在微波透镜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9 朱俊杰;基站天线方向图波束最佳覆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10 文首明;基于电场的极化分集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718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gguansheji/2871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