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非起爆药硼系刚性电引火元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6 03:22
随着近年来对精细爆破的要求越来越高,火工品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对刚性电引火元件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很多科技工作者针对电引火元件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进行了各种改良,但是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本文根据刚性电引火元件的设计原理,制备出不同配比的配方,通过实验探索最佳配方。本论文选择了氨基苦味酸钠和升华硫为添加剂,含酒精的硝化棉为粘结剂,以铅丹与硼粉的二元混合物为基础,设计了1~4号四种不同配比的配方。通过测试所制刚性电引火元件的电发火参数,与GB8031-2005工业电雷管标准进行对比,得到3号配方为最佳配方。然后将用三号配方制作的点火药分别储存一周、两周、一个月,通过对不同贮存时间的药剂进行粒度、扫描电镜(SEM)、热分析等试验来检测药剂储存后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以此来分析该配方的储存性能。得出以下结论:1)在配方中加入少量的硫粉可以起到增大点火药点火能力的目的,可以降低最大安全电流和最小发火电流。但是随着加入硫粉量过多,会抑制发火功能,导致最小发火电流和最大安全电流增大,使配方顿感。2)通过对所制刚性电引火元件的秒量进行测试,3号样品的秒量值、极差与标准偏差都为最小,而4号样品为最...
【文章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刚性电引火元件相关理论
2.1 刚性电引火元件技术概述
2.1.1 刚性电引火元件的结构
2.1.2 刚性电引火元件各部件的材料及作用
2.1.3 刚性电引火元件的主要性能
2.1.4 刚性电引火元件加工工艺
2.2 桥丝式电引火元件的理论发火过程
2.3 电学特性参数含义
3 电引火元件的制备
3.1 配方确定及组分的特性
3.2 制备过程
3.2.1 试验仪器
3.2.2 试验步骤
4 电引火元件的电性能测试
4.1 最小发火电流和最大安全电流测试
4.1.1 测试方法及步骤
4.1.2 数据处理与计算
4.1.3 结论分析
4.2 百毫秒发火电流的测试
4.2.1 测试的方法与步骤
4.2.2 试验结果统计
4.3 发火冲量测试
4.3.1 测试方法及步骤
4.3.2 试验结果统计
4.4 电引火元件的延期秒量测试
4.4.1 测试目的
4.4.2 测试原理
4.4.3 测试仪器与材料
4.4.4 测试程序与步骤
4.4.5 测试结果整理
4.5 串联准爆电流的测试
4.5.1 串联准爆电流测试的意义
4.5.2 串联准爆电流测试的步骤
4.6 高速摄像在电引火元件发火过程的应用
4.6.1 试验仪器
4.6.2 试验原理
4.6.3 试验步骤
4.6.4 试验结果
4.7 电参数性能对比
5 点火药的性能测试
5.1 点火药的粒度测试实验
5.1.1 粒度分析仪
5.1.2 粒度分析实验结果及分析
5.2 点火药的扫描电镜分析实验
5.2.1 扫描电镜分析仪
5.2.2 扫描电镜实验结果
5.3 点火药的热分析试验
5.3.1 热分析试验的定义与意义
5.3.2 热分析的研究方法
5.3.3 热综合分析仪
5.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性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本文编号:3000377
【文章来源】:安徽理工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刚性电引火元件相关理论
2.1 刚性电引火元件技术概述
2.1.1 刚性电引火元件的结构
2.1.2 刚性电引火元件各部件的材料及作用
2.1.3 刚性电引火元件的主要性能
2.1.4 刚性电引火元件加工工艺
2.2 桥丝式电引火元件的理论发火过程
2.3 电学特性参数含义
3 电引火元件的制备
3.1 配方确定及组分的特性
3.2 制备过程
3.2.1 试验仪器
3.2.2 试验步骤
4 电引火元件的电性能测试
4.1 最小发火电流和最大安全电流测试
4.1.1 测试方法及步骤
4.1.2 数据处理与计算
4.1.3 结论分析
4.2 百毫秒发火电流的测试
4.2.1 测试的方法与步骤
4.2.2 试验结果统计
4.3 发火冲量测试
4.3.1 测试方法及步骤
4.3.2 试验结果统计
4.4 电引火元件的延期秒量测试
4.4.1 测试目的
4.4.2 测试原理
4.4.3 测试仪器与材料
4.4.4 测试程序与步骤
4.4.5 测试结果整理
4.5 串联准爆电流的测试
4.5.1 串联准爆电流测试的意义
4.5.2 串联准爆电流测试的步骤
4.6 高速摄像在电引火元件发火过程的应用
4.6.1 试验仪器
4.6.2 试验原理
4.6.3 试验步骤
4.6.4 试验结果
4.7 电参数性能对比
5 点火药的性能测试
5.1 点火药的粒度测试实验
5.1.1 粒度分析仪
5.1.2 粒度分析实验结果及分析
5.2 点火药的扫描电镜分析实验
5.2.1 扫描电镜分析仪
5.2.2 扫描电镜实验结果
5.3 点火药的热分析试验
5.3.1 热分析试验的定义与意义
5.3.2 热分析的研究方法
5.3.3 热综合分析仪
5.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性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本文编号:30003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gguansheji/3000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