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制导与控制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14 17:11
导弹的制导系统和控制系统本身就是一个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的统一体,当对导弹进行制导与控制一体化设计时,力学系统将表现出非线性、不确定性、时变性和强耦合性等特点。因此,研究制导与控制一体化设计的非线性控制问题,对于提高导弹的精确打击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运用价值。本文运用非线性控制理论研究了导弹的制导与控制一体化设计问题。首先,建立了导弹的动力学方程,并简要阐述了非线性控制的相关理论。其次,运用适当的非线性控制技术,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详细地设计了导弹的制导与控制一体化控制律。并对每种设计方法从理论方面给出了稳定性证明;从仿真角度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对文章做了概括性的总结。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导弹的制导与控制一体化设计思想,采用反馈线性化方法、滑模控制、back-stepping递归设计、自适应控制等,研究了一体化控制律设计问题。首先建立了一体化设计的力学模型,并采用微分几何理论对系统进行了简化,采用反演递推法和滑模控制方法,设计了一体化控制律。然后,又将导弹一体化力学模型转化为下三角结构的形式,针对下三角结构,由于back-stepping设计需要层层递推,且随系统阶次...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传统的制导和控制系统设计示意图
制导与控制系统一体化设计示意图
图2.1两个稳定子系统组合的控制系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超声速导弹制导控制一体化设计研究[J]. 付昊,贺杰. 上海航天. 2016(03)
[2]临近空间防御高精度制导控制面临的技术挑战[J]. 李君龙,李阳,刘成红,谢晓瑛,秦雷. 战术导弹技术. 2016(03)
[3]滑模变结构控制的研究综述[J]. 刘永慧. 上海电机学院学报. 2016(02)
[4]世界导弹武器装备与技术5年发展回顾与展望[J]. 张冬青,蒋琪. 战术导弹技术. 2016(01)
[5]反舰导弹制导技术发展综述[J]. 刘永,杨健,朱剑,张如飞. 计算机仿真. 2016(02)
[6]空空导弹70年发展综述[J]. 樊会涛,崔颢,天光. 航空兵器. 2016(01)
[7]现代主要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南英,陈昊翔,杨毅,吕开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5(06)
[8]基于自适应模糊滑模的复合控制导弹制导控制一体化反演设计[J]. 王昭磊,王青,冉茂鹏,董朝阳. 兵工学报. 2015(01)
[9]基于神经网络的导弹制导控制一体化反演设计[J]. 周觐,雷虎民,李炯,邵雷. 航空学报. 2015(05)
[10]国外空空导弹发展现状[J]. 张博今,杨雷,马明. 中国经贸导刊. 2014(27)
博士论文
[1]鲁棒非线性导引与控制律一体化设计研究[D]. 严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
[2]基于动态逆系统和神经网络理论的BTT导弹控制系统研究[D]. 于秀萍.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82597
【文章来源】: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传统的制导和控制系统设计示意图
制导与控制系统一体化设计示意图
图2.1两个稳定子系统组合的控制系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高超声速导弹制导控制一体化设计研究[J]. 付昊,贺杰. 上海航天. 2016(03)
[2]临近空间防御高精度制导控制面临的技术挑战[J]. 李君龙,李阳,刘成红,谢晓瑛,秦雷. 战术导弹技术. 2016(03)
[3]滑模变结构控制的研究综述[J]. 刘永慧. 上海电机学院学报. 2016(02)
[4]世界导弹武器装备与技术5年发展回顾与展望[J]. 张冬青,蒋琪. 战术导弹技术. 2016(01)
[5]反舰导弹制导技术发展综述[J]. 刘永,杨健,朱剑,张如飞. 计算机仿真. 2016(02)
[6]空空导弹70年发展综述[J]. 樊会涛,崔颢,天光. 航空兵器. 2016(01)
[7]现代主要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 南英,陈昊翔,杨毅,吕开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15(06)
[8]基于自适应模糊滑模的复合控制导弹制导控制一体化反演设计[J]. 王昭磊,王青,冉茂鹏,董朝阳. 兵工学报. 2015(01)
[9]基于神经网络的导弹制导控制一体化反演设计[J]. 周觐,雷虎民,李炯,邵雷. 航空学报. 2015(05)
[10]国外空空导弹发展现状[J]. 张博今,杨雷,马明. 中国经贸导刊. 2014(27)
博士论文
[1]鲁棒非线性导引与控制律一体化设计研究[D]. 严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3
[2]基于动态逆系统和神经网络理论的BTT导弹控制系统研究[D]. 于秀萍.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825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gguansheji/3082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