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发射导弹对空间平台快速支援发射窗口分析
发布时间:2021-09-28 02:50
将机动发射的导弹作为运载工具对空间作战平台进行快速支援,可极大提升空间平台的持续作战能力。实现导弹的空间快速支援,发射窗口的选择是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在对导弹快速支援发射窗口问题描述的基础上,建立了导弹机动发射的窗口模型并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通过对发射点进行合理规划可以极大提升发射窗口质量。
【文章来源】:航空兵器. 2020,27(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轨道面内各相关角度关系示意图
发射点纬度幅角示意图如图2所示。 假设O点为地心; P点为机动发射导弹的发射点; S点为空间平台轨道的升交点; C点为过P点和O点作与空间平台运行轨道垂直的大圆时, 空间平台轨道与大圆所产生的交点。 假设任意时刻P点对应的总纬度幅角φ(t)为当前时刻C点在空间平台轨道对应的总纬度幅角; φ0(t)为机动发射导弹发射点相应的当圈纬度幅角; M等于C点顺轨经过空间平台轨道升交点的次数减去C点逆轨经过空间平台轨道升交点的次数[11]。由于机动发射导弹发射点的标称入轨相位差为Δθ0, 因而t时刻空间平台与机动发射导弹发射点的总纬度幅角差为
在本文仿真条件中, 假设空间平台在t0时刻的空间轨道根数为: a0=7 068 503 m, e0=0, i0=62.8°, Ω0=39.5°, ω0=0°, M0=0°; t0时刻为2018年1月1日12: 00; 根据机动发射导弹的实际机动变轨能力, 将其非共面夹角设置为Δi=3.1°; 将机动发射导弹发射点的坐标设置为(L, B)。 通过仿真, 计算得到将机动发射导弹发射点的经度设置为L=115°时, 不同纬度的发射点的发射窗口情况, 如图3所示。 具体发射窗口分布图, 如图4所示。图4 发射窗口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18年国外空空导弹发展动态研究[J]. 任淼,文琳,李双. 航空兵器. 2019(03)
[2]机载导弹导轨式高过载发射动力学特性分析[J]. 王海涛,马晓明. 航空兵器. 2018(03)
[3]空空导弹越肩发射制导律研究[J]. 张鹏,张金鹏. 航空兵器. 2014(03)
[4]临近空间平台与空天飞机在未来战争中的协同作用[J]. 常建龙,赵良玉,李克勇. 飞航导弹. 2012(09)
[5]多约束交会对接发射窗口的分析和规划[J]. 李革非,陈莉丹,唐歌实,张丽艳. 宇航学报. 2011(11)
[6]空间平台能力发展趋势分析[J]. 刘永健,谭春林,刘育强. 航天器工程. 2011(02)
[7]天基发射与载人登月初探[J]. 张泽明,姜毅,傅德彬. 中国工程科学. 2006(10)
[8]美国空间攻防对抗概念体系下的空间武器平台[J]. 陈洪波,杨涤. 现代防御技术. 2006(03)
本文编号:3411100
【文章来源】:航空兵器. 2020,27(04)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轨道面内各相关角度关系示意图
发射点纬度幅角示意图如图2所示。 假设O点为地心; P点为机动发射导弹的发射点; S点为空间平台轨道的升交点; C点为过P点和O点作与空间平台运行轨道垂直的大圆时, 空间平台轨道与大圆所产生的交点。 假设任意时刻P点对应的总纬度幅角φ(t)为当前时刻C点在空间平台轨道对应的总纬度幅角; φ0(t)为机动发射导弹发射点相应的当圈纬度幅角; M等于C点顺轨经过空间平台轨道升交点的次数减去C点逆轨经过空间平台轨道升交点的次数[11]。由于机动发射导弹发射点的标称入轨相位差为Δθ0, 因而t时刻空间平台与机动发射导弹发射点的总纬度幅角差为
在本文仿真条件中, 假设空间平台在t0时刻的空间轨道根数为: a0=7 068 503 m, e0=0, i0=62.8°, Ω0=39.5°, ω0=0°, M0=0°; t0时刻为2018年1月1日12: 00; 根据机动发射导弹的实际机动变轨能力, 将其非共面夹角设置为Δi=3.1°; 将机动发射导弹发射点的坐标设置为(L, B)。 通过仿真, 计算得到将机动发射导弹发射点的经度设置为L=115°时, 不同纬度的发射点的发射窗口情况, 如图3所示。 具体发射窗口分布图, 如图4所示。图4 发射窗口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18年国外空空导弹发展动态研究[J]. 任淼,文琳,李双. 航空兵器. 2019(03)
[2]机载导弹导轨式高过载发射动力学特性分析[J]. 王海涛,马晓明. 航空兵器. 2018(03)
[3]空空导弹越肩发射制导律研究[J]. 张鹏,张金鹏. 航空兵器. 2014(03)
[4]临近空间平台与空天飞机在未来战争中的协同作用[J]. 常建龙,赵良玉,李克勇. 飞航导弹. 2012(09)
[5]多约束交会对接发射窗口的分析和规划[J]. 李革非,陈莉丹,唐歌实,张丽艳. 宇航学报. 2011(11)
[6]空间平台能力发展趋势分析[J]. 刘永健,谭春林,刘育强. 航天器工程. 2011(02)
[7]天基发射与载人登月初探[J]. 张泽明,姜毅,傅德彬. 中国工程科学. 2006(10)
[8]美国空间攻防对抗概念体系下的空间武器平台[J]. 陈洪波,杨涤. 现代防御技术. 2006(03)
本文编号:34111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gguansheji/3411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