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电子智能制造总体架构及关键赋能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23 14:08
从国内军工电子智能制造转型迫切需求出发,以通用智能制造系统架构为参考,从生命周期维、系统架构维和智能特征维3个维度构建了军工电子智能制造参考模型,进一步从工程实现的角度提出了军工电子智能制造总体架构。结合工程实践,对柔性生产、数字孪生、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以及网络协同制造等智能产线、智能车间、智慧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建设与运营关键赋能技术进行应用分析与实践探讨。实践表明,所提出的智能制造总体架构及关键赋能技术应用案例对军工电子智能制造领域的相关研究和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文章来源】:机械与电子. 2020,38(08)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军工电子智能制造参考模型
构建行业级智能制造总体架构一方面是为行业制定和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顶层架构模型,另一方面也为行业智能制造的技术系统提供构建、开发、集成和运行的框架。面向新一代军事电子武装装备研制的需要,依据军工电子智能制造系统参考模型,本文从工程实现角度提出的军工电子智能制造总体架构如图2所示。该架构由“四横二纵”结构构成。“四横”主要是从军工电子智能制造的组织载体和应用对象来划分,包括车间层、企业层、行业层和应用层。“二纵”为支撑“四横”的标准体系和安全体系。
当前军工电子微组装自动化生产线,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装配精度和装配可靠性,但是现有制造单元的兼容性不足,导致了微波组件型号产品尤其是新研制产品的可自动化生产性难以评估。同时现有生产线只能支持单一产品的在线流水式生产,生产过程工艺方案的确定均要依靠人员参与完成,产品切换依然是人为主导,生产线的柔性混线生产能力不足[14]。本文以微波组件表贴(SMT)生产线为例(如图3所示),针对SMT生产单元多品种变批量的需求,进行了自动调宽轨道、多尺寸兼容缓冲机和现有工艺装备升级工作,增加二维码读取和记录功能,实现产品的自动识别和程序装载功能,同时可根据产品数据对轨道的宽度进行调整,缓冲机能够兼容多种尺寸的产品并自动调整和升降。通过提高生产线的柔性程度,实现了微波组件的共线、混线生产,减少了产品切换时间,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生产效率,满足了多品种组件的并行研制需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发展智能制造推动军工企业数字化转型[J]. 赵子骏,张丹. 网信军民融合. 2019(11)
[2]浅析复杂电子信息系统装备产品批产生产线建设[J]. 王得水,黄漫玲. 装备制造技术. 2019(11)
[3]面向智能制造终端的车间生产数据采集与传输方法[J]. 郭磊,陈兴玉,张燕龙,陈亮希,马世纪,罗自强,吴钱昊. 机械与电子. 2019(08)
[4]星用混合微系统数字化组装生产线建设研究[J]. 王晓龙,姜威,王峰,张婷,刘媛萍. 电子工艺技术. 2019(04)
[5]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研究[J]. "新一代人工智能引领下的智能制造研究"课题组. 中国工程科学. 2018(04)
[6]智能制造总体架构探析[J]. 孟柳,延建林,董景辰,韦莎,李瑞琪,臧冀原,周源. 中国工程科学. 2018(04)
[7]基于多专业协同、多领域共享的军品研发管理体系设计与实践[J]. 赵晓虎. 项目管理技术. 2018(07)
[8]售后服务在军工企业市场营销中的作用分析[J]. 曲鹏. 科技资讯. 2018(01)
[9]数字孪生车间信息物理融合理论与技术[J]. 陶飞,程颖,程江峰,张萌,徐文君,戚庆林.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7(08)
[10]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协同制造[J]. 王喜文. 中国信息化. 2017(05)
本文编号:3548620
【文章来源】:机械与电子. 2020,38(08)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军工电子智能制造参考模型
构建行业级智能制造总体架构一方面是为行业制定和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顶层架构模型,另一方面也为行业智能制造的技术系统提供构建、开发、集成和运行的框架。面向新一代军事电子武装装备研制的需要,依据军工电子智能制造系统参考模型,本文从工程实现角度提出的军工电子智能制造总体架构如图2所示。该架构由“四横二纵”结构构成。“四横”主要是从军工电子智能制造的组织载体和应用对象来划分,包括车间层、企业层、行业层和应用层。“二纵”为支撑“四横”的标准体系和安全体系。
当前军工电子微组装自动化生产线,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装配精度和装配可靠性,但是现有制造单元的兼容性不足,导致了微波组件型号产品尤其是新研制产品的可自动化生产性难以评估。同时现有生产线只能支持单一产品的在线流水式生产,生产过程工艺方案的确定均要依靠人员参与完成,产品切换依然是人为主导,生产线的柔性混线生产能力不足[14]。本文以微波组件表贴(SMT)生产线为例(如图3所示),针对SMT生产单元多品种变批量的需求,进行了自动调宽轨道、多尺寸兼容缓冲机和现有工艺装备升级工作,增加二维码读取和记录功能,实现产品的自动识别和程序装载功能,同时可根据产品数据对轨道的宽度进行调整,缓冲机能够兼容多种尺寸的产品并自动调整和升降。通过提高生产线的柔性程度,实现了微波组件的共线、混线生产,减少了产品切换时间,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生产效率,满足了多品种组件的并行研制需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发展智能制造推动军工企业数字化转型[J]. 赵子骏,张丹. 网信军民融合. 2019(11)
[2]浅析复杂电子信息系统装备产品批产生产线建设[J]. 王得水,黄漫玲. 装备制造技术. 2019(11)
[3]面向智能制造终端的车间生产数据采集与传输方法[J]. 郭磊,陈兴玉,张燕龙,陈亮希,马世纪,罗自强,吴钱昊. 机械与电子. 2019(08)
[4]星用混合微系统数字化组装生产线建设研究[J]. 王晓龙,姜威,王峰,张婷,刘媛萍. 电子工艺技术. 2019(04)
[5]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研究[J]. "新一代人工智能引领下的智能制造研究"课题组. 中国工程科学. 2018(04)
[6]智能制造总体架构探析[J]. 孟柳,延建林,董景辰,韦莎,李瑞琪,臧冀原,周源. 中国工程科学. 2018(04)
[7]基于多专业协同、多领域共享的军品研发管理体系设计与实践[J]. 赵晓虎. 项目管理技术. 2018(07)
[8]售后服务在军工企业市场营销中的作用分析[J]. 曲鹏. 科技资讯. 2018(01)
[9]数字孪生车间信息物理融合理论与技术[J]. 陶飞,程颖,程江峰,张萌,徐文君,戚庆林.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7(08)
[10]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协同制造[J]. 王喜文. 中国信息化. 2017(05)
本文编号:35486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gguansheji/3548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