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旋型智能雷发射过程数值仿真及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8 02:15
智能雷的发射及飞行过程是其毁伤目标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的阶段,这两个过程对其发射精度和毁伤概率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为了提高智能雷的发射精度以及在满足飞行过程中的姿态稳定性的设计要求,我们对智能雷的发射过程以及出炮口后的飞行姿态运用理论分析、数值仿真以及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手段进行了系统性地研究,获得相应的发射内弹道参数以及飞行动力学特性。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发射内弹道数值仿真计算及试验研究。应用内弹道学建立了智能雷发射内弹道数值模型,采用四阶龙格库塔法编制了计算机仿真程序,得到了发射过程的燃烧室压力、发射初速,弹丸运动曲线以及弹丸过载等参数:并分析了不同启动压力对参数的影响,同时进行了智能雷发射内弹道试验,将计算得到的数据与试研得到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计算曲线与试验得到的曲线基本符合。2.自旋火箭发动机内弹道数值计算。应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原理建立了火箭发动机的内弹道数值模型,采用C语言编程进行数值仿真,得到了旋转发动机的压力—时间曲线以及发动机推力—时间曲线。3.智能雷飞行动力学数值计算。应用高等动力学原理建立了智能雷在发射出炮口后飞行的动力学模型,通过计算得到了智能雷在飞行过程中的...
【文章来源】: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智能雷的研究
1.2.2 国内智能雷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智能雷发射内弹道性能研究
2.1 智能雷发射过程物理描述
2.2 内弹道数学模型
2.2.1 内弹道过程的基本假设
2.2.2 内弹道过程划分
2.2.3 内弹道过程控制方程
2.3 数值计算结果
2.3.1 计算参数
2.3.2 计算结果分析
2.4 发射内弹道试验研究
2.4.1 试验目的
2.4.2 试验仪器和发射装置
2.4.3 试验内容
2.4.4 试验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自旋火箭零维内弹道数值仿真
3.1 火箭发动机内弹道性能研究
3.1.1 自旋火箭发动机工作原理
3.2 旋转火箭发动机数值仿真
3.2.1 数值计算模型
3.3 发动机推力研究
3.4 数值计算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智能雷飞行动力学数值仿真及试验研究
4.1 刚体绕心转动平衡理论
4.2 刚体运动方程
4.2.1 坐标系的建立
4.2.2 坐标变换矩阵
4.2.3 刚体的惯量矩阵
4.2.4 刚体受到的力和力矩
4.2.5 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4.3 仿真计算结果
4.4 智能雷弹射旋转试验研究
4.4.1 试验目的
4.4.2 试验内容
4.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构参数对飞行姿态的影响
5.1 惯性积对飞行姿态的影响
5.2 惯性矩对飞行姿态的影响
5.2.1 细长体结构
5.2.2 短粗体结构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575705
【文章来源】: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智能雷的研究
1.2.2 国内智能雷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智能雷发射内弹道性能研究
2.1 智能雷发射过程物理描述
2.2 内弹道数学模型
2.2.1 内弹道过程的基本假设
2.2.2 内弹道过程划分
2.2.3 内弹道过程控制方程
2.3 数值计算结果
2.3.1 计算参数
2.3.2 计算结果分析
2.4 发射内弹道试验研究
2.4.1 试验目的
2.4.2 试验仪器和发射装置
2.4.3 试验内容
2.4.4 试验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自旋火箭零维内弹道数值仿真
3.1 火箭发动机内弹道性能研究
3.1.1 自旋火箭发动机工作原理
3.2 旋转火箭发动机数值仿真
3.2.1 数值计算模型
3.3 发动机推力研究
3.4 数值计算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智能雷飞行动力学数值仿真及试验研究
4.1 刚体绕心转动平衡理论
4.2 刚体运动方程
4.2.1 坐标系的建立
4.2.2 坐标变换矩阵
4.2.3 刚体的惯量矩阵
4.2.4 刚体受到的力和力矩
4.2.5 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4.3 仿真计算结果
4.4 智能雷弹射旋转试验研究
4.4.1 试验目的
4.4.2 试验内容
4.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构参数对飞行姿态的影响
5.1 惯性积对飞行姿态的影响
5.2 惯性矩对飞行姿态的影响
5.2.1 细长体结构
5.2.2 短粗体结构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5757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gguansheji/3575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