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电源模块自动化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发布时间:2023-04-16 08:02
当前,航天产品型号控制系统与地面测控设备所用电源系统具有测试复杂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国防武器性能指标的提高,迫切需要研制一种电源自动测试系统,本文对当前电源模块测试技术进行了研究,具有积极工程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是军用电源模块的自动化测试技术。根据自动化测试技术,设计电源模块自动化测试系统,实现电源模块的可靠性测试。测试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硬件部分:研制以单片机控制电路为核心的自动化测试系统,设计并制选通控制电路板、测试平台、负载箱,以及组装测试系统;通过工控机控制继电器,完成切换工作;利用数字万用表的程控功能,实现自动化采集。软件部分:利用可视化编程工具开发系统测试软件,运用软件语言在上位机编写系统测试程序,完成单片机和数字万用表与上位机之间的通信,实现数据的采集、判读、存储工作。 测试系统具有两大功能:自动化测试功能和持续通电功能。测试系统现已完成并运用到生产中,不但提高了精度,减轻了测试人员的工作压力,而且大大缩短了测试时间,完全满足批量生产的需要。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电源模块的发展与现状
1.3 自动化测试技术的国内外现状
1.3.1 美军下一代通用测试标准
1.3.2 法国通用自动测试平台
1.3.3 构建开放的自动测试系统
1.3.4 国内自动化测试的发展与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电源模块和自动化测试技术研究
2.1 电源模块分类
2.2 电源模块的主要性能参数
2.3 自动化测试技术
2.3.1 自动化测试实施条件
2.3.2 自动化测试方法
2.3.3 自动化测试工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军用电源模块自动化测试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电源模块自动测试方案
3.2 选通控制单元设计
3.2.1 单片机的介绍
3.2.2 通道切换方案选择
3.2.3 继电器驱动电路
3.2.4 数据传输方式及介质的选择
3.2.5 电平转换电路
3.2.6 选通控制单元功能实现
3.3 电压采集单元
3.3.1 数字万用表设置
3.3.2 串口通信
3.3.3 电压采集单元实现
3.4 负载单元
3.4.1 原理设计
3.4.2 负载电阻散热设计
3.5 测试平台
3.6 测试系统原理
3.7 误差修正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动化测试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可视化软件介绍
4.2 选通采集程序
4.3 单片机程序
4.4 测试系统可靠性设计
4.5 测试提醒功能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动化测试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5.1 自动化测试系统的搭建
5.2 自动化测试系统的实现
5.3 成效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结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791176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电源模块的发展与现状
1.3 自动化测试技术的国内外现状
1.3.1 美军下一代通用测试标准
1.3.2 法国通用自动测试平台
1.3.3 构建开放的自动测试系统
1.3.4 国内自动化测试的发展与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电源模块和自动化测试技术研究
2.1 电源模块分类
2.2 电源模块的主要性能参数
2.3 自动化测试技术
2.3.1 自动化测试实施条件
2.3.2 自动化测试方法
2.3.3 自动化测试工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军用电源模块自动化测试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电源模块自动测试方案
3.2 选通控制单元设计
3.2.1 单片机的介绍
3.2.2 通道切换方案选择
3.2.3 继电器驱动电路
3.2.4 数据传输方式及介质的选择
3.2.5 电平转换电路
3.2.6 选通控制单元功能实现
3.3 电压采集单元
3.3.1 数字万用表设置
3.3.2 串口通信
3.3.3 电压采集单元实现
3.4 负载单元
3.4.1 原理设计
3.4.2 负载电阻散热设计
3.5 测试平台
3.6 测试系统原理
3.7 误差修正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动化测试系统的软件设计
4.1 可视化软件介绍
4.2 选通采集程序
4.3 单片机程序
4.4 测试系统可靠性设计
4.5 测试提醒功能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动化测试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5.1 自动化测试系统的搭建
5.2 自动化测试系统的实现
5.3 成效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结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7911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gguansheji/3791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