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场风动压测试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3-08-02 19:57
冲击波超压与冲击波风动压是评估冲击波毁伤威力的重要指标。随着像云爆弹、巨型弹等高能弹药的不断研制,爆炸场风动压的毁伤威力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缺乏合适的爆炸场风动压的测量传感器及相应的测试规范。基于此,开展了针对爆炸场风动压测量的测试方法研究和测试系统研制。在分析爆炸场风动压形成机理、传播特点及测试环境特殊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复合型风动压传感器设计方法。基于爆炸场风动压形成机理,利用Fluent仿真,探讨了风动压传感器的空气动力学特性,确定了风动压传感器结构尺寸及敏感器件安装位置等参数;根据风动压信号及测试环境特点,完成了风动压传感器的敏感器件选型;针对爆炸场特殊的实验环境,分析了毁伤工况风动压测量要求,组建了风动压测试系统,完成了爆炸场风动压摸底试验;针对试验中存在的不足,结合理论研究与试验数据分析,对传感器做进一步改进,且对改进后传感器进一步试验研究,完成了标准TNT药柱试验和大、小当量某型弹试验,获得了完整的风动压波形;针对爆炸场风动压信号特点,探讨了风动压信号处理方法;分析了风动压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测试系统的改进措施。多次试验表明,本文提出的风动压测试方法是可行的...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风动压传感器设计
2.1 风动压形成机理及毁伤效应
2.1.1 风动压形成机理
2.1.2 风动压毁伤效应
2.2 毁伤工况风动压测量理论基础
2.3 风动压传感器结构设计及仿真分析
2.3.1 建立风动压传感器模型并网格划分
2.3.2 边界条件设定与求解
2.3.3 仿真结果分析
2.3.4 风动压传感器结构参数确定
2.4 风动压传感器敏感器件选型
2.4.1 压电传感器在爆炸场冲击波压力测量中应用
2.4.2 敏感器件的选型
2.6 本章小结
3 爆炸场风动压测量方法探讨
3.1 毁伤工况风动压测量要求分析
3.2 风动压测量系统组建
3.3 安装支架设计
3.4 风动压测量初步试验
3.4.1 测试系统组成与测点布置
3.4.2 测试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风动压传感器改进及爆炸场风动压测试实践
4.1 传感器改进设计
4.2 标准TNT药柱风动压测试及分析
4.2.1 测试系统组成与测点位置布置
4.2.2 测试结果
4.2.3 测试结果分析
4.3 某型弹风动压测试及分析
4.3.1 测试系统组成与测点位置布置
4.3.2 测试结果
4.3.3 测试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风动压信号处理方法及影响风动压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分析
5.1 风动压信号处理
5.1.1 引言
5.1.2 风动压信号处理方法探讨
5.2 影响风动压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分析
5.2.1 不确定度定义
5.2.2 风动压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5.2.3 解决措施探讨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编号:3838449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风动压传感器设计
2.1 风动压形成机理及毁伤效应
2.1.1 风动压形成机理
2.1.2 风动压毁伤效应
2.2 毁伤工况风动压测量理论基础
2.3 风动压传感器结构设计及仿真分析
2.3.1 建立风动压传感器模型并网格划分
2.3.2 边界条件设定与求解
2.3.3 仿真结果分析
2.3.4 风动压传感器结构参数确定
2.4 风动压传感器敏感器件选型
2.4.1 压电传感器在爆炸场冲击波压力测量中应用
2.4.2 敏感器件的选型
2.6 本章小结
3 爆炸场风动压测量方法探讨
3.1 毁伤工况风动压测量要求分析
3.2 风动压测量系统组建
3.3 安装支架设计
3.4 风动压测量初步试验
3.4.1 测试系统组成与测点布置
3.4.2 测试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风动压传感器改进及爆炸场风动压测试实践
4.1 传感器改进设计
4.2 标准TNT药柱风动压测试及分析
4.2.1 测试系统组成与测点位置布置
4.2.2 测试结果
4.2.3 测试结果分析
4.3 某型弹风动压测试及分析
4.3.1 测试系统组成与测点位置布置
4.3.2 测试结果
4.3.3 测试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风动压信号处理方法及影响风动压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分析
5.1 风动压信号处理
5.1.1 引言
5.1.2 风动压信号处理方法探讨
5.2 影响风动压测量不确定度的因素分析
5.2.1 不确定度定义
5.2.2 风动压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5.2.3 解决措施探讨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编号:38384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gguansheji/3838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