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人工后坐测试技术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4-04-27 04:04
现代火炮系统的综合性能发展迅速,对火炮自身的发射威力,反应的快速性,机动性及可靠性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火炮反后坐装置是决定火炮性能的重要机构,对其测试系统有较高要求。 本文主要针对现有的火炮测试设备,采用了人工后坐测试系统,主要用来检查火炮后坐装置、复进机、炮闩、自动机等的装配质量:并能在其后坐、复进过程中观察不同位置的机构姿态和测量项目等。本文对火炮人工后坐测试系统中固定基座和姿态调整的升降、俯仰装置进行了设计,并应用粗动与微调机构相结合的方式调整。系统采用光电对准系统对人工后坐过程中施力缸与火炮身管轴线的一致性进行检测,通过控制系统带动施力头,使火炮身管后移完成后坐动作,当到达极限位置后,液压系统推动施力缸完成复进。测试过程中传感系统对其中的力值、后坐位移、附近速度等参数进行采集。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火炮后坐测试水平的发展
1.2.1 火炮前冲技术
1.2.2 可压缩液体技术
1.2.3 电流变体技术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2 光电对准
2.3 液压驱动系统
2.3.1 液压施力系统
2.3.2 角度调整缸
2.3.3 施力机械手
第三章 系统结构设计及分析
3.1 整体结构组成
3.2 固定基座
3.3 基座受力的有限元分析
3.4 姿态调整机构
3.4.1 升降装置
3.4.2 俯仰装置
3.4.3 左右微摆装置
3.4.4 水平微调装置
第四章 光电对准系统
4.1 光电对准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4.1.1 基本组成
4.1.2 对准系统工作原理
4.2 光学系统原理
4.2.1 光学系统参数
4.2.2 激光准直扩束系统
4.2.3 后方自准直物镜焦距
4.2.4 光源的选择
4.3 四象限光电池
4.3.1 光电池基本结构
4.3.2 四象限光电池工作原理
4.3.3 信号处理方式
4.4 对准系统的定位装置
4.5 声光提示界面
第五章 传感测试系统
5.1 力传感器
5.1.1 拉压传感器原理
5.1.2 力值测量
5.2 位移传感器
5.2.1 磁栅传感器原理
5.2.2 传感器安装位置
5.2.3 传感器指标参数
5.3 轴角编码器
5.3.1 编码器分类
5.3.2 编码器测量原理
5.3.3 角度测量
5.4 测速装置
5.4.1 自由复进速度测量
5.4.2 人工后坐、复进速度测量
第六章 系统分析及精度保障措施
6.1 施力分析及保障措施
6.1.1 蓄能器
6.1.2 测力精度保证措施
6.2 位移精度
6.2.1 位移测量分析
6.2.2 测量精度保证措施
6.3 姿态角度精度
6.3.1 姿态调整分析
6.3.2 角度传感器定位保证措施
6.4 后坐速度测量实验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965325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火炮后坐测试水平的发展
1.2.1 火炮前冲技术
1.2.2 可压缩液体技术
1.2.3 电流变体技术
第二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2 光电对准
2.3 液压驱动系统
2.3.1 液压施力系统
2.3.2 角度调整缸
2.3.3 施力机械手
第三章 系统结构设计及分析
3.1 整体结构组成
3.2 固定基座
3.3 基座受力的有限元分析
3.4 姿态调整机构
3.4.1 升降装置
3.4.2 俯仰装置
3.4.3 左右微摆装置
3.4.4 水平微调装置
第四章 光电对准系统
4.1 光电对准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4.1.1 基本组成
4.1.2 对准系统工作原理
4.2 光学系统原理
4.2.1 光学系统参数
4.2.2 激光准直扩束系统
4.2.3 后方自准直物镜焦距
4.2.4 光源的选择
4.3 四象限光电池
4.3.1 光电池基本结构
4.3.2 四象限光电池工作原理
4.3.3 信号处理方式
4.4 对准系统的定位装置
4.5 声光提示界面
第五章 传感测试系统
5.1 力传感器
5.1.1 拉压传感器原理
5.1.2 力值测量
5.2 位移传感器
5.2.1 磁栅传感器原理
5.2.2 传感器安装位置
5.2.3 传感器指标参数
5.3 轴角编码器
5.3.1 编码器分类
5.3.2 编码器测量原理
5.3.3 角度测量
5.4 测速装置
5.4.1 自由复进速度测量
5.4.2 人工后坐、复进速度测量
第六章 系统分析及精度保障措施
6.1 施力分析及保障措施
6.1.1 蓄能器
6.1.2 测力精度保证措施
6.2 位移精度
6.2.1 位移测量分析
6.2.2 测量精度保证措施
6.3 姿态角度精度
6.3.1 姿态调整分析
6.3.2 角度传感器定位保证措施
6.4 后坐速度测量实验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9653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gguansheji/3965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