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金属论文 >

镍—钴—锰—覆镀金刚石复合镀工艺与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9 21:09

  本文关键词:镍—钴—锰—覆镀金刚石复合镀工艺与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Ni-Co-Mn合金 复合电镀 化学镀 金刚石 纳米压痕 纳米划痕 结合力 热腐蚀 摩擦磨损


【摘要】:复合电镀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尤其是以金刚石为分散剂的复合电镀工具在现代耐磨、减磨领域的应用前景巨大。因此,优化复合电镀工艺以进一步提高复合镀层的耐磨、耐腐蚀、抗氧化等性能以及镀层与金属基体的结合力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本文采用Ni-Co-Mn合金作为胎体层,利用化学镀Ni-P层作为预镀层,采用Ni-P覆镀金刚石作为分散剂,制得新型复合镀层,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通过电镀法制备了Ni-Co-Mn三元合金并进行了工艺优化,采用硬度、纳米划痕、SEM、EDS等手段综合分析了镀层性能。结果表明,Ni-Co-Mn三元合金电镀最佳主盐配方为NiSO4:280 g/L、CoSO4:11 g/L、MnSO4:1 g/L;镀液温度低于50℃时镀层易“烧焦”,高于60℃时镀层硬度及结合力下降;电流密度增大至3 A/dm2时有利于形成平整致密的镀层,超过5A/dmn2时镀层表面易出现析氢、积瘤等缺陷;最佳条件下的镀层硬度HV达520.7,膜基结合力达25.52 N;Mn含量越高镀层硬度越大,Co含量越高膜基结合越好。(2)通过先化学镀后电镀的方法制得“基材-化学镀Ni-P层-电镀Ni-Co-Mn层”的复合层,采用金相观测、纳米压痕、纳米划痕、SEM、EDS等方法研究了镀层的力学性能及耐热腐蚀性能。结果表明,复合层的弹性模量、纳米硬度与电镀层相近,比单一化学镀层略低;复合层与基材结合得较好,复合层中两种镀层亦结合得较好,结合力超出纳米划痕的最大测量值28N,比单一电镀层与基材的结合力大;化学镀层与电镀层的组织致密度较高,耐热腐蚀性及抗氧化性较好,且化学镀层稍优于电镀层;先化学镀后电镀的工艺比单一电镀的结合牢固,比单一化学镀的镀层生长速率要快。(3)通过调整镀液成分制得低、中、中高、高磷含量的Ni-P-金刚石,研究不同磷含量金刚石的表面形貌、组织结构及耐热性能,研究磷含量对微细金刚石的形貌及分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磷金刚石表面光整,粗糙度低,中磷金刚石表面有细小瘤状物,粗糙度较大,中高磷金刚石表面的瘤状物增大增多,高磷金刚石表面的瘤状物聚积成团;磷含量越高,覆镀金刚石的抗氧化能力越差,表面损伤越严重;高温作用可将非晶Ni-P合金晶体化,除高磷Ni-P合金转变为Nil2P5,其他转变为Ni3P;粒径1μm的Ni-P-微细金刚石易团聚,磷含量越高,团聚越严重,且悬浮率越低。(4)通过改变搅拌器转速及金刚石微粒浓度,研究其对复合镀层中金刚石分布及硬度的影响,研究了热处理温度对复合镀层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包括硬度、摩擦系数、体积磨损率、磨痕形貌。结果表明,搅拌转速在200~500 r/mmin内增大,金刚石沉积量逐渐增大,在500-600 r/min内的沉积量稳定,超过600 r/mmin的沉积量逐渐减少;金刚石浓度在1-5 g/L增加,金刚石沉积量逐渐增大,浓度超过5 g/L沉积量稳定;金刚石沉积量越大,镀层的硬度越大:300℃热处理温度下的复合镀层性能最优,其硬度最大,摩擦系数较大,且体积磨损率最低,耐磨性强,磨痕表面较完整,无犁沟、磨屑堆积等现象。
【关键词】:Ni-Co-Mn合金 复合电镀 化学镀 金刚石 纳米压痕 纳米划痕 结合力 热腐蚀 摩擦磨损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G174.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8
  • 1.1 引言9
  • 1.2 复合电镀技术9-12
  • 1.2.1 复合电镀概述9
  • 1.2.2 复合电镀机理9-10
  • 1.2.3 复合电镀研究现状10-12
  • 1.3 化学镀技术12-13
  • 1.3.1 化学电镀概述12
  • 1.3.2 化学镀机理12
  • 1.3.3 化学镀研究现状12-13
  • 1.4 金刚石表面覆镀技术13-16
  • 1.4.1 金刚石的特征及性质13-14
  • 1.4.2 金刚石表面覆镀概述14-15
  • 1.4.3 金刚石表面覆镀研究现状15-16
  • 1.5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内容16-18
  • 第二章 镍-钴-锰三元合金电镀制备工艺研究18-27
  • 2.1 引言18
  •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18-20
  • 2.2.1 试验材料18-19
  • 2.2.2 试验方案19-20
  • 2.2.3 性能测试20
  • 2.3 结果与分析20-26
  • 2.3.1 纳米划痕镀层结合力的测定20-21
  • 2.3.2 镀液主盐含量确定21-22
  • 2.3.3 温度对镀层合金性能的影响22-23
  • 2.3.4 电流密度对镀层合金性能的影响23-24
  • 2.3.5 元素含量对合金性能的影响24-25
  • 2.3.6 镍-钴-锰三元合金最佳电镀工艺确定25-26
  • 2.4 本章小结26-27
  • 第三章 化学镀镍-磷/电镀镍-钴-锰复合层性能研究27-40
  • 3.1 引言27-28
  •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28-29
  • 3.2.1 试验材料28
  • 3.2.2 性能测试28-29
  • 3.3 结果与分析29-38
  • 3.3.1 镀层的组织结构29-30
  • 3.3.2 镀层的弹性模量与纳米硬度30-32
  • 3.3.3 镀层的蠕变应力指数32-36
  • 3.3.4 镀层的膜基结合力36-37
  • 3.3.5 镀层的耐热腐蚀性能37-38
  • 3.4 本章小结38-40
  • 第四章 镍-磷覆镀金刚石性能研究40-53
  • 4.1 引言40
  •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40-41
  • 4.2.1 试验材料40-41
  • 4.2.2 性能测试41
  • 4.3 结果与分析41-52
  • 4.3.1 磷含量对金刚石表面镀层形貌的影响41-43
  • 4.3.2 磷含量对金刚石表面镀层组织结构的影响43-44
  • 4.3.3 磷含量对覆镀金刚石耐热性能的影响44-46
  • 4.3.4 高温处理对不同磷含量金刚石组织结构的影响46-48
  • 4.3.5 磷含量对覆镀微细金刚石性能的影响48-49
  • 4.3.6 磷含量对覆镀微细金刚石镀液分散稳定性的影响49-52
  • 4.4 本章小结52-53
  • 第五章 镍-钻-锰-覆镀金刚石复合镀层性能研究53-63
  • 5.1 引言53
  •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53-54
  • 5.2.1 试验材料53-54
  • 5.2.2 性能测试54
  • 5.3 结果与分析54-61
  • 5.3.1 搅拌转速对复合镀层性能的影响54-56
  • 5.3.2 金刚石浓度对复合镀层性能的影响56-57
  • 5.3.3 优化工艺参数下复合镀层的摩擦磨损性能57-59
  • 5.3.4 热处理温度对复合镀层性能的影响59-61
  • 5.4 本章小结61-63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63-65
  • 6.1 全文总结63-64
  • 6.2 课题展望64-65
  • 参考文献65-71
  • 致谢71-7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72-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中翥;梁静秋;郑娜;贾晓鹏;李桂菊;;掺氮金刚石的光学吸收与氮杂质含量的分析研究[J];物理学报;2009年11期

2 宋月清;夏扬;谢元锋;林晨光;郭志猛;曲选辉;;金刚石热管理材料的研究进展[J];超硬材料工程;2010年01期

3 李蒙顺;;金刚石的光学分恱[J];重型机械;1963年04期

4 王至炎;金刚石的光学选矿[J];建筑材料工业;1963年05期

5 李继业;;金刚石浮选的理论分析[J];非金属矿;1980年01期

6 陈昭威;提高烧结多晶金刚石质量的途径[J];人工晶体;1982年01期

7 ;电解回收金刚石的小结[J];青海地质;1978年02期

8 陈小安,王序进;浅谈金刚石修整工具及其制造方法[J];磨料磨具与磨削;1986年06期

9 林增栋;金刚石表面的金属化[J];磨料磨具与磨削;1987年02期

10 焦魁一;国外金刚石聚结体的研制技术[J];磨料磨具与磨削;198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杰;张卫;万永中;王季陶;;氧原子在化学气相淀积金刚石过程中的作用[A];第三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2 廖道达;陆德强;刘文燕;邱君苑;;金刚石锦上添花[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第11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专辑[C];2005年

3 郑云龙;杨志军;曾祥清;艾群;彭明生;;金刚石典型表面形貌的形成与环境意义[A];2012年全国矿物科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王超;揭晓华;徐江;陶洪亮;魏菊;;双阴极等离子溅射金刚石显微结构研究[A];2013广东材料发展论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新材料科技创新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郭宗山;;金刚石的成因与找矿[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19)[C];1987年

6 乔培新;龙伟民;钟素娟;李胜利;;预合金粉末与金刚石的扩散连接[A];第十一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1册)[C];2005年

7 廖道达;陆德强;刘文燕;邱君苑;;金刚石锦上添花[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第11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专辑[C];2005年

8 刘鹏;谢水生;李木森;郝兆印;程开甲;;新型碳源高温高压合成及外延金刚石[A];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合金加工学术委员会2008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杨志军;彭明生;蒙宇飞;苑执中;张恩;;铁基合金-氢预处理石墨系高温高压合成金刚石的研究及其意义[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廖源;沈维康;王冠中;余庆选;马玉蓉;方容川;;掺氮气氛下CVD金刚石的场致发射特性研究[A];第九届全国发光学术会议摘要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珊珊;金刚石薄膜电极的制备及其在铝电解中的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2 赵阳;掺硼金刚石电极对废水毒性控制和污染物检测性能评价[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邹莱;黑色金属金刚石切削刀具磨损及其抑制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王艳辉;金刚石磨料表面镀钛层的制备、结构、性能及应用[D];燕山大学;2003年

5 杨志军;金刚石中氢的赋存状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2年

6 周林;掺硫粉末体系中工业金刚石的高温高压合成[D];吉林大学;2008年

7 郭宏;空间低温用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的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8 李丽;高温高压金刚石生长机理的价电子理论及热力学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9 王美;基于生物传感器应用的掺硼金刚石电极共价修饰[D];山东大学;2009年

10 高峰;高品级超细颗粒金刚石的高温高压合成[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婷;华北地台和扬子地台金刚石生长过程的差异性及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2 刘向红;n型掺杂金刚石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卫陈龙;金刚石表面金属化及金刚石/铜复合材料微波烧结工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吴东;高精度金刚石玻氏压头的设计方法及其机械研磨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李姝贤;金刚石表面处理对金刚石/铝复合材料组织性能的影响[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5年

6 林佳志;摩擦化学抛光单晶金刚石的工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7 龙涛;热管理用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的界面构建及其组织与热导率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4年

8 王松瑞;磁场作用对化学复合镀Ni-P-金刚石影响机理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9 漆书桂;多层钎焊金刚石钻头的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周爽;钎焊金刚石钻头微观组织分析与钻进温度场仿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本文编号:10024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10024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4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