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金属论文 >

PEMFC不锈钢双极板表面改性碳基薄膜及其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2 20:17

  本文关键词:PEMFC不锈钢双极板表面改性碳基薄膜及其特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碳基薄膜 磁控溅射 接触电阻 耐蚀性 接触角


【摘要】:双极板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最关键的组成部分之一,其质量和成本在燃料电池中占很大比重。金属双极板尤以不锈钢材料以其优良的导电导热性,易于加工成型,成本低等特点,赢得诸多学者的关注。但其表面会生成导电性较差的氧化层,同时在燃料电池工作环境下易发生腐蚀。采用表面处理技术对不锈钢基体材料进行表面改性成为提高其服役性能和解决其大规模应用问题的关键。本文采用自主设计研发的磁过滤阴极弧复合溅射镀膜仪,选用304不锈钢为基体材料,通过筛选不同的薄膜改性材料以及工艺优化等,制备出具有最佳性能的改性材料。研究结果如下:1)综合对比了不同材料体系薄膜的导电与耐蚀性能,发现类石墨非晶碳膜具有最优的导电性能,同时具有极佳的耐腐蚀性能。2)在碳膜制备过程中,入射离子的轰击能量对于薄膜的沉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制备出的薄膜的微观结构,进而对其耐蚀性,导电性均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选取-50V,-200V,-350V偏压,发现在偏压为-200V时,制备的薄膜具有最高的sp2含量和最佳的致密性,展现出最佳的导电性与耐蚀性。3)碳基薄膜和不锈钢间较差的亲和力使得将其直接沉积在不锈钢上会导致薄膜剥落等缺陷。金属过渡层不仅能增强其与基体的结合性能,同时不同过渡层对碳膜的微观结构和性能有着较大的影响。通过对比常见几种用于过渡层的金属(Cr,Ti,W),发现以Cr为过渡层制备的碳膜具有最佳的导电与耐蚀性能。
【关键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碳基薄膜 磁控溅射 接触电阻 耐蚀性 接触角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G142.7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20
  • 1.1 引言10
  • 1.2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10-11
  • 1.2.1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结构与工作原理11
  • 1.3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双极板11-14
  • 1.3.1 PEMFC双极板功能与特点11-12
  • 1.3.2 双极板材料12-13
  • 1.3.3 不锈钢双极板的研究进展13-14
  • 1.4 不锈钢双极板材料改性的研究进展14-19
  • 1.4.1 金属涂层14-15
  • 1.4.2 金属氮/碳化物涂层15-17
  • 1.4.3 碳基涂层17-18
  • 1.4.4 导电聚合物涂层18-19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9-20
  • 第2章 实验设备与方法20-28
  • 2.1 薄膜制备与实验方法20-22
  • 2.1.1 技术路线20-21
  • 2.1.2 实验样品21
  • 2.1.3 镀膜设备21-22
  • 2.1.4 实验方法22
  • 2.2 薄膜结构与形貌表征22-24
  • 2.2.1 扫描电镜22
  • 2.2.2 扫描探针显微镜22-23
  • 2.2.3 透射电镜23
  • 2.2.4 Raman光谱23-24
  • 2.3 双极板性能测试方法24-28
  • 2.3.1 薄膜电导率测试24
  • 2.3.2 接触电阻测试24-25
  • 2.3.3 耐腐蚀性能测试25-27
  • 2.3.4 接触角测试27-28
  • 第3章 不锈钢双极板表面沉积不同材料薄膜性能对比28-38
  • 3.1 引言28
  • 3.2 薄膜制备28-29
  • 3.3 不锈钢在PEMFC环境中的导电性与耐蚀性29-31
  • 3.3.1 不锈钢接触电阻测试29-30
  • 3.3.2 不锈钢耐蚀性能测试30-31
  • 3.4 不锈钢改性薄膜导电与耐蚀性研究31-37
  • 3.4.1 不锈钢表面镀TiN和TiSiN导电性与耐蚀性测试31-33
  • 3.4.2 不锈钢表面镀CrCx薄膜导电性与耐蚀性测试33-34
  • 3.4.3 不锈钢表面镀Me-DLC薄膜导电性与耐蚀性测试34-37
  • 3.5 小结37-38
  • 第4章 基体偏压对直流磁控溅射类石墨碳膜导电与耐蚀性影响研究38-46
  • 4.1 引言38
  • 4.2 薄膜制备38-39
  • 4.3 薄膜表征39-41
  • 4.3.1 薄膜表面形貌39-40
  • 4.3.2 碳膜结构分析40-41
  • 4.4 薄膜导电性研究41-42
  • 4.4.1 薄膜电阻率41-42
  • 4.4.2 薄膜接触电阻42
  • 4.5 薄膜耐蚀性研究42-43
  • 4.6 薄膜表面亲疏水性研究43-45
  • 4.7 小结45-46
  • 第5章 不同过渡层对直流磁控溅射类石墨碳膜导电与耐蚀性影响研究46-58
  • 5.1 引言46
  • 5.2 薄膜制备46-47
  • 5.3 薄膜表征47-50
  • 5.3.1 薄膜表面形貌47-49
  • 5.3.2 碳膜结构分析49-50
  • 5.4 薄膜导电性研究50-53
  • 5.4.1 薄膜电阻率50-52
  • 5.4.2 薄膜接触电阻52-53
  • 5.5 薄膜耐蚀性研究53-56
  • 5.5.1 动电位极化曲线53-54
  • 5.5.2 恒电位极化曲线54-56
  • 5.6 薄膜表面亲疏水性研究56-57
  • 5.7 小结57-58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58-60
  • 6.1 结论58-59
  • 6.2 展望59-60
  • 参考文献60-64
  • 致谢64-66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与成果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远;曹广益;朱新坚;;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based predictive control of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 (PEMFC)[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A(Science in Engineering);2006年03期

2 杨代军;马建新;邬敏忠;徐麟;;城市大气污染物对PEMFC性能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04期

3 郝建新;高现文;高鹤明;;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的PEMFC的数值模拟[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8年05期

4 黄乃宝;梁成浩;郭华;;抛光液对304钢在模拟PEMFC阳极环境中电化学行为的影响[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09年02期

5 卢明;徐晔;郭涛;刘渊;;人防地下工程PEMFC电站储氢方案的选择[J];低温与特气;2010年03期

6 ;Dynamic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test of a 60 kW PEMFC generation system[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2011年06期

7 黎润东;宋珂;章桐;;键合图理论在PEMFC建模的应用[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8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ies of micro PEM fuel cell[J];Acta Mechanica Sinica;2011年05期

9 李艳昆;陈维荣;程站立;游志宇;;基于PEMFC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J];可再生能源;2011年05期

10 ;Influence of PTFE on Electrode Structure for Performance of PEMFC and 10-Cells Stack[J];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Hydrogen supply system for a 200 watt PEMFC[A];2008 International Hydrogen Forum Programme and Abstract[C];2008年

2 ;The current progress of PEMFC cold start models[A];2008 International Hydrogen Forum Programme and Abstract[C];2008年

3 ;Recycling of key materials of 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 for PEMFC by acid oxidation method[A];2008 International Hydrogen Forum Programme and Abstract[C];2008年

4 ;Progress of Guangdong 300KW PEMFC power station[A];2008 International Hydrogen Forum Programme and Abstract[C];2008年

5 ;Effect of Driving Cycle on the performance of PEMFC and microstructure of membrane electrode assembly[A];2008 International Hydrogen Forum Programme and Abstract[C];2008年

6 ;Carbon cloth based on PAN carbon fiber practicability for PEMFC applications[A];2008 International Hydrogen Forum Programme and Abstract[C];2008年

7 ;Experiment of gravity effect on PEMFC[A];2008 International Hydrogen Forum Programme and Abstract[C];2008年

8 ;Rapid Prototyping Bipolar Plate of PEMFC by Gelcasting[A];第七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Rapid Prototyping Bipolar Plate of PEMFC by Gelcasting[A];第七届全国氢能学术会议专辑[C];2006年

10 ;In-situ production of CO-free hydrogen for PEMFC application by methane catalytic decomposition integrated with Pd membrane hydrogen separation[A];2008 International Hydrogen Forum Programme and Abstract[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陆天虹;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前景看好[N];中国化工报;2002年

2 董释伦;氢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前景看好[N];解放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红星;PEMFC流场与电池性能的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2 张洁婧;PEMFC电极微观结构模拟[D];天津大学;2012年

3 彭飞;基于PEMFC的现代有轨电车混合动力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4 任远;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的智能建模优化与控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5 邵玉艳;PEMFC铂/碳纳米管催化剂稳定性和电极制备新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6 卫国爱;车用PEMFC空气供给系统建模及控制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陈昀;储氢合金代铂作为PEMFC和AFC阳极催化材料的电化学过程与电催化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8 刘宗浩;用于PEMFC的石墨/聚合物复合材料双极板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9 骆兵;凝胶注模工艺研究及其在制备PEMFC双极板中的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10 王乐萍;基于PEMFC的温差能驱动水下滑翔器能源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冬浩;自增湿空冷型PEMFC特性的实验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张海峰;PEMFC不锈钢双极板表面改性碳基薄膜及其特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3 赵巍;系统建模与仿真在PEMFC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张志明;PEMFC系统的建模及其仿真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6年

5 汪小姗;PEMFC最大功率跟踪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6 张旭;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的PEMFC建模与控制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7 古云蛟;7KW级PEMFC电力变换及控制系统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8 彭峗;空冷自增湿PEMFC电源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9 吴魁;用于微型热电联产的高温PEMFC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10 揭伟平;PEMFC堆电效率与PEMFC-温差热机电热联供的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206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10206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4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