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金属论文 >

不锈钢性能的自动球压痕试验测算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5 12:30

  本文关键词:不锈钢性能的自动球压痕试验测算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自动球压痕 不锈钢 力学性能 有限元 应力分布


【摘要】:工业生产中,材料力学性能直接影响着设备的使用。设备在服役过程中,材料的力学性能会随着工况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进而影响设备的使用性能。诸如应变时效脆化等材料性能劣化现象甚至会对设备安全产生重大影响。虽然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手段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如何在不损伤设备的前提下对其力学性能进行无损测试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作者对目前研究比较广泛的自动球压痕测试材料力学性能原理进行了全面阐述。自动球压痕设备根据压头的加载-卸载过程得到了压痕曲线。通过对准硬度/准显微硬度试验衍生得到的σt-εp关系计算出多个真应力-真应变数据点,根据材料幂律强化方程σ=Kεn进行拟合,进而得到材料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经验公式计算出材料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压痕变形能量等其他力学性能。其快速以及近乎无损的测试特点满足现场在线测试。作者以压力容器常用钢材S30408、S31603、S32168、S30403等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不同状态下的材料进行常规拉伸试验和自动球压痕试验。将两类试验得到的材料力学性能数据进行关联和对比。对不同状态的不锈钢材料的两类试验抗拉强度进行比对,结果显示自动球压痕测算的抗拉强度与常规试验得到的抗拉强度值具有较好的吻合性,可以应用于工程中。不同状态的不锈钢材料的两类试验屈服强度相差较大,采用重新关联的方法修正自动球压痕计算屈服强度的经验公式,使之能够适用于不锈钢材料屈服强度的测算。针对自动球压痕试验能在设备材料表面留下不同大小的凹坑,并且留有一定程度的残余应力,造成一定程度的应力集中现象,可能对材料表面力学性能和设备的使用造成影响。作者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结合材料常规力学试验得到的真应力-真应变数据,模拟自动球压痕过程,同时施加载荷,研究压痕残余应力与外加载荷共同作用下凹坑处的应力分布,为消除凹坑影响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自动球压痕 不锈钢 力学性能 有限元 应力分布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G142.71
【目录】:
  • 摘要10-11
  • ABSTRACT11-13
  • 符号说明13-14
  • 第1章 绪论14-22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4-15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5-20
  • 1.2.1 常用微损/无损测试方法简介15-16
  • 1.2.2 自动球压痕试验法16-17
  • 1.2.3 自动球压痕的应用17-19
  • 1.2.4 自动球压痕的发展19-20
  •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20-21
  • 1.4 主要研究内容21-22
  • 第2章 自动球压痕测算材料力学性能原理22-32
  • 2.1 强度系数K和应变硬化指数n的计算22-25
  • 2.2 屈服强度的计算关联25-27
  • 2.3 抗拉强度的计算27-28
  • 2.4 其他力学性能的计算28-30
  • 2.4.1 断裂韧度的估算28-29
  • 2.4.2 断裂能量的估算29
  • 2.4.3 布氏硬度的计算29-30
  • 2.4.4 吕德斯应变30
  • 2.5 自动球压痕法原理图解30
  • 2.6 本章小结30-32
  • 第3章 试验32-38
  • 3.1 试验材料32-33
  • 3.2 拉伸试验33-35
  • 3.2.1 试验方案与试样33-34
  • 3.2.2 试验过程34-35
  • 3.3 自动球压痕试验35-37
  • 3.3.1 试验方案35
  • 3.3.2 试样制备35-37
  • 3.3.3 试验过程37
  • 3.4 本章小结37-38
  • 第4章 试验结果分析38-56
  • 4.1 拉伸试验结果统计38-40
  • 4.2 自动球压痕法试验结果40-47
  • 4.2.1 试验相关曲线40-44
  • 4.2.2 试验数据统计44-47
  • 4.3 抗拉强度对比47-49
  • 4.4 屈服强度的对比与拟合49-54
  • 4.5 本章小结54-56
  • 第5章 压痕对材料表面力学性能影响的有限元分析56-66
  • 5.1 模拟试样的选择56
  • 5.2 材料本构关系的确定56-57
  • 5.3 有限元模型57-60
  • 5.3.1 几何模型57-58
  • 5.3.2 网格划分58
  • 5.3.3 载荷和边界条件58-60
  • 5.4 压痕残余应力有限元模拟结果60-63
  • 5.5 压痕凹坑对材料表面应力分布的影响63-65
  • 5.6 本章小结65-66
  • 结论与展望66-68
  • 参考文献68-76
  • 致谢76-78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项目78-79
  • 附件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琛;第三届国际材料力学性能会议简介[J];力学与实践;1980年02期

2 王祥健;智能型航空材料力学性能自查及测算系统[J];材料工程;1996年02期

3 吕耀辉;张伟;;“工程材料力学性能”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2年13期

4 吕春菊;舒康颖;秦来顺;刘薇;;“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的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2013年04期

5 黄迅成;第4届国际材料力学性能学术会议[J];力学进展;1983年01期

6 庄毅;;材料力学性能研究的最近发展[J];冶金分析与测试(冶金物理测试分册);1983年06期

7 张军战;张颖;袁蝴蝶;;探索“材料力学性能”课程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新西部(理论版);2013年22期

8 宋浩杰;;材料力学性能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考试周刊;2010年21期

9 王吉会,刘家臣,郑俊萍,胡绳荪,盛京;“材料力学性能”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年S1期

10 韩祥凤;王海港;;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的实践型学习探讨[J];装备制造技术;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裕泽;;武器工程中材料力学性能研究[A];Hopkinson杆实验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王志文;徐宏;关凯书;;在役设备材料力学性能的小冲杆测试法研究进展[A];第六届全国压力容器学术会议压力容器先进技术精选集[C];2005年

3 余新刚;;氢滞留对钨材料力学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4 陈刚;罗景润;黄西成;徐艾民;陶俊林;丰杰;陈勇梅;高洋;牛伟;;中低应变率下材料力学性能[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1)[C];2001年

5 谭项林;罗诗途;潘孟春;樊程广;;基于激光超声的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方法研究[A];全国光电子与量子电子学技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一慧;邱信明;方岱宁;;新型静不定二维点阵材料力学性能研究[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7 魏斌;梁晋;任茂栋;胡浩;唐正宗;;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法的材料力学性能系列测试平台开发[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黄钧声;范文涛;;热模压制温度参数对铁基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A];2013广东材料发展论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新材料科技创新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郑伦剑;胡文军;陈晓丽;;复合补强对硅泡沫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及机理[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0)[C];2000年

10 胡哲;宋显辉;;用振动方法测材料力学性能[A];全国MTS岩土混凝土试验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瑞;微结构材料力学性能的微拉伸系统与测试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李远辉;QPQ技术对材料力学性能和抗蚀性影响的研究[D];江苏大学;2007年

3 李秋;微拉曼光谱技术在纳米材料力学性能研究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11年

4 徐松林;PTFE/A1含能反应材料力学性能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宗登刚;微机械材料力学性能测量[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成功;不锈钢性能的自动球压痕试验测算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朱志科;PLA/PPC共混材料力学性能及生物降解性能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3 马昀晟;微型试样液压鼓胀法测试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4 卜巾晏;MEMS材料力学性能测试装置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09年

5 朱聪聪;小冲杆试验中材料力学性能的有限元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6 张经纬;在应力场下氦泡对铁基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7 周清林;汽车铝合金车身的材料力学性能测试与简单结构有限元模拟[D];兰州理工大学;2006年

8 李翔宇;微尺度下材料力学性能及损伤模型参数的反演辨识[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9 旷文敏;炭纤维对C/C-SiC摩擦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6年

10 孙佳楠;钢骨架增强HDPE材料力学性能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371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10371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8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