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轴联合自激励的数控机床工作空间内结构动态特性分析
本文关键词:基于多轴联合自激励的数控机床工作空间内结构动态特性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数控机床 工作空间 多轴激励 动态特性 薄弱组件
【摘要】:对于重型数控装备,由于自身和被加工工件质量大,而且加工负载变化大、加工行程大,随着机床在工作空间内位置的改变,机床的动态特性也会发生变化。因此,研究机床在整个工作空间内的动态特性对于指导机械加工、提升机械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有重要意义。但现有的研究方法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首先,机床这种由大量零部件装配成的复杂整体,其模态往往会呈现出方向性,现有激励方法大多对机床施加单向激励,激励不充分;其次,数控机床的工作空间为连续区域,而实验研究的次数有限,需要对数控机床的工作空间进行合理划分;然后,在数控机床工作空间内进行模态实验,获得数控机床在工作空间内的大量模态参数,需要对其进行有序的表征;最后,数控机床的模态参数只是中间量,并不能直接评判机床的动态特性,需要数控机床工作空间内动态特性的分析方法。针对机床工作空间内动态特性的研究中现有方法的不足,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含以下几方面:(1)基于空运行自激励方法,提出数控机床多轴联合自激励方法,同时对机床施加多个方向的激励,能更充分地对机床进行激励,避免数控机床模态的遗漏;(2)根据数控机床各运动轴的刚度大小对数控机床的工作空间进行划分,轴的刚度越大,则该轴节点划分得越疏,反之则划分得越密;(3)将工作空间分层,再采用三轴坐标系分层、分阶次表征机床的各种模态参数;(4)提出一种基于模态质量分布矩阵的方法,能将获取的模态参数等中间量转化成机床在工作空间内的动态特性的优劣情况,从而达到对机床工作空间内动态特性进行分析的目的。由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阶机床模态中,不同部件表现出的薄弱情况不同;机床的同一部件在不同阶次的模态中,所表现出的薄弱情况也不同;随着模态的改变,机床结构的薄弱组件会发生改变,且部件的薄弱程度也会发生改变;随着机床在工作空间内所处位置的变化,机床各阶模态中的薄弱组件会发生变化,且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关键词】:数控机床 工作空间 多轴激励 动态特性 薄弱组件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G65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绪论8-16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与意义8-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5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5-16
- 2 数控机床多轴联合自激励方法研究16-36
- 2.1 引言16
- 2.2 数控机床单轴自激励方法16-23
- 2.3 数控机床多轴联合自激励方法23-31
- 2.4 数控机床单轴自激励和多轴联合自激励方法对比31-35
- 2.5 本章小结35-36
- 3 数控机床工作空间内模态参数获取36-53
- 3.1 引言36
- 3.2 数控机床工作空间的划分36-40
- 3.3 数控机床工作空间内模态参数辨识40-47
- 3.4 数控机床工作空间内模态参数表征47-52
- 3.5 本章小结52-53
- 4 数控机床工作空间结构内动态特性分析53-70
- 4.1 引言53
- 4.2 数控机床工作空间内结构动态特性分析方法53-59
- 4.3 数控机床工作空间内结构动态特性分析方法实验验证59-63
- 4.4 GMC1600H/2 数控机床工作空间内结构动态特性分析63-68
- 4.5 本章小结68-70
- 5 总结与展望70-72
- 5.1 前期研究总结70-71
- 5.2 后期工作展望71-72
- 致谢72-73
- 参考文献73-76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6-77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报的发明专利7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毅;朱辉;;确定任一机械手工作空间的一种新方法[J];华东纺织工学院学报;1985年04期
2 江善芝;;国外家具几例[J];家具;1987年05期
3 张代昌;张小勇;;机械手工作空间边界曲面的解析表达式[J];中国纺织大学学报;1988年01期
4 田海波;马宏伟;;井下排爆机器人机械臂运动学及工作空间的分析[J];矿山机械;2012年09期
5 汪选要;叶友东;张文祥;;绳牵引并联机器人机构的工作空间性能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6 杨波;;绿意盎然[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4年05期
7 康件丽;陈国强;赵俊伟;;3-PRS机构工作空间的蒙特卡洛方法分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4期
8 郭丽;;用智慧扮靓工作空间[J];世界发明;2008年04期
9 高天国;刘鹏;;新型串并联机床LINKS-EXE700型加工中心结构与工作空间的分析与研究[J];自动化博览;2009年04期
10 孙百炼;;Photosho“画布大小”的应用问题[J];印刷技术;2002年3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瑞琴;赵耀虹;肖登红;梁晶晶;;一种平面n构件串联机构工作空间分析方法[A];第9届中国机构与机器科学应用国际会议(CCAMMS 2011)暨中国轻工机械协会科技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桑建;陈志平;张巨勇;;一种欠约束六自由度丝牵引并联机构工作空间的求解方法[A];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2009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刘辛军;汪劲松;米浦波;王立平;;DELTA并联机器人最大内切工作空间的几何求解[A];2001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1年
4 蓝兆辉;苏民伟;;平面并联机械手灵活工作空间及其空洞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黄诚;刘华平;左小五;朱记全;胡才红;孙富春;;基于Kinect的人机协作[A];2013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第四分册)[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义先;大学里谁比谁重要[N];大众科技报;2011年
2 安晖 魏屹东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哲学社会学学院;意识产生于全局工作空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于泽;思杰发布工作空间套件[N];计算机世界;2014年
4 本报记者 卜娜;在哪儿上班将不再重要[N];中国计算机报;2014年
5 《网络世界》记者 于翔;思杰推出移动工作空间套件[N];网络世界;2014年
6 《网络世界》记者 蒙克;打造“用户为中心”协作式工作空间[N];网络世界;2013年
7 钱伟;将人文环境带入工作空间[N];科技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卜娜;虚拟工作空间:让工作、生活和谐相处[N];中国计算机报;2014年
9 杨威、刘强;郑州支队“三个半小时”拓展思想工作空间[N];人民武警报;2012年
10 杨文涛;俄罗斯家具市场概观[N];远东经贸导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曹毅;显微外科手术机器人工作空间分析与综合[D];天津大学;2004年
2 韩方元;并联机器人运动学正解新算法及工作空间本体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薛子云;一种三自由度混联机构运动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4 伞红军;新型五轴并串联机床的运动学分析与结构参数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加森;面向食品材料的高仿真咀嚼平台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2 罗攀;熔融挤压快速成型机机构与挤出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张雄杰;基于Xsens MVN惯性运动捕捉系统装备的人体运动特性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4 姜云;注射用药物自动配置装置的设计研究[D];青岛大学;2016年
5 谢章;下装六自由度位置姿态动态调整装置的设计与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6 葛世滨;一种四自由度微动柔顺平台的设计与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7 刘响求;基于多轴联合自激励的数控机床工作空间内结构动态特性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8 王美丽;工作空间情感化设计之探索[D];天津美术学院;2007年
9 高飞翔;一种新颖的机器人系统实体布局阶段工作空间最大化方法[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10 梁春辉;拟人灵巧手的设计及其工作空间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614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1061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