烷基苯胺的聚合物溶液及其在X70钢表面的原位聚合膜的防腐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烷基苯胺的聚合物溶液及其在X70钢表面的原位聚合膜的防腐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聚烷基苯胺 X70钢 失重法 电化学 原位聚合腐蚀 缓蚀率
【摘要】:金属腐蚀与防腐是人类面临的永久挑战,新型防腐材料的设计与研发一直都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针对生产实践中迫切需要耐高温强酸和持久性缓蚀剂的实际,针对无机缓蚀剂毒性大不符合当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针对有机缓蚀剂小分子缓蚀剂在高温强酸环境中效果不好,针对普通聚合物因分子量大、水溶性差、扩散速度慢弱点,利用苯胺在酸性水环境中可聚合的特点,利用表面活性剂界面自组装的优势,设计并合成了4个新型的烷基苯胺衍生物,实施了该烷基聚苯胺衍生物的溶液聚合以及在X70钢表面的原位聚合,考察了聚合物对X70酸腐蚀的抑制能力。主要内容如下:1)本文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烷基链长度的烷基苯胺Am-n(标记为Am-6,Am-8,Am-10,Am-12),并用过硫酸钾做引发剂,通过溶液聚合和原位聚合的方法合成了其聚合物PAm-n(标记为PAm-6,PAm-8,PAm-10,PAm-12)。通过核磁共振,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表征了合成的烷基苯胺单体的结构。通过GPC,FTIR,XRD,紫外可见光谱对所合成的聚合物进行定性分析。并且通过单体和聚合物的热重分析,表明聚合物比单体更稳定,更耐高温。AFM图像显示我们所合成的聚合物呈颗粒状分布,直径在300-500 nm的范围内。我们还通过电致发光实验研究了烷基苯胺单体聚合动力学,结果表明,烷基苯胺在聚合过程中对单体浓度呈一级反应,对引发剂过硫酸钾的浓度也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如下:2)采用失重法和电化学手段评价了聚合物溶液对X70钢的缓蚀行为。结果表明,聚烷基苯胺在盐酸溶液中对X70钢的缓蚀率,随着聚烷基苯胺浓度的增大,实验温度的升高以及盐酸浓度的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聚烷基苯胺的烷基链长短对缓蚀率影响不大。例如,PAm-6在5 M HCl溶液中当浓度为70 ppm,温度为90℃时,缓蚀率最大为97%,同样条件下,PAm-12的缓蚀率为96.05%。缓蚀剂分子吸附过程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表明:PAm-n在X70钢片表面的的吸附遵循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模型,吸附过程中0ads(35)G的值在-20 k J/mol和-40 k J/mol之间,这说明PAm-n分子与X70钢片表面的相互作用既包含物理吸附又包含化学吸附。0ads(35)(39)0,0ads(35)S0说明缓蚀剂PAm-n在钢片表面的吸附是一个自发,吸热且熵增加的过程;当溶液中存在缓蚀剂PAm-n时,表观活化能aE的值都低于空白溶液腐蚀的,这也说明PAm-n分子在钢片表面的吸附属于化学吸附。电化学交流阻抗实验结果表明:X70钢电荷转移电阻值随着加入缓蚀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缓蚀剂分子会吸附在X70钢表面,形成保护膜。电化学极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缓蚀剂浓度的增加,腐蚀电流密度减小,腐蚀电位向阳极或阴极移动,说明PAm-n是一种混合型缓蚀剂,会同时抑制X70钢的阴极或者阳极反应。对比电化学Nyquist图,Tafel极化曲线和失重法所测得的数据,实验结果基本一致。3)在盐酸溶液中,通过原位聚合法在X70钢表面合成聚烷基苯胺,在聚合过程中达到防腐的目的,以减少实验所需的时间。实验结果表明,当盐酸溶液中只有单体时,单体不能对X70钢起到保护作用,缓蚀率很低只有78%,而在同等条件下,加入引发剂使单体在钢片表面发生原位聚合后,缓蚀率就可达到96%。而且缓蚀率随着原位聚合腐蚀前单体的浓度,温度,盐酸浓度以及浸泡时间而增大。4)用SEM、AFM、XPS和紫外漫反射对腐蚀前后钢片表面形貌进行表征。SEM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空白钢片腐蚀,加入缓蚀剂后在X70钢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聚合物PAm-n在钢片表面自组装成纳米小颗粒状,粒径大约为300-500 nm,而单体在钢片表面原位聚合形成200-400 nm的空心小球。酸和引发剂的加入顺序会对钢片上聚合物的形貌产生影响,如果先加酸后加引发剂,产生形貌为直径200-400 nm的空心小球,但是相反顺序导致形貌为直径150-300 nm的实心小球。可见原位聚合形成的两种形貌的颗粒粒径小,在X70钢片表面排列相对紧密,这正是原位聚合表现出更好的腐蚀抑制能力的关键所在。AFM结果不仅证实了SEM形貌分析结果,还分析了腐蚀前后X70钢表面的粗糙度和伏特电位差。空白钢片由于被严重腐蚀,表面粗糙度为200 nm,高度差为430nm,伏特电位差为1464.72m V。聚合物溶液腐蚀实验中,由于聚合物PAm-n在钢片表面自组装,形成保护膜,表面粗糙度为145.06nm,高度差为200 nm,伏特电位差为288.88 m V。在同样的浓度下,Am-n在钢片表面原位聚合,表面粗糙度为84.96 nm,高度差为150 nm,伏特电位差值为85m V。含原位聚合物膜的X70钢表面粗糙度和高度差都小于聚合物溶液中腐蚀的X70钢表面,说明原位聚合形成的膜更加致密,表面更加平滑。并且原位聚合腐蚀后伏特电位差只有85m V,伏特电位差是表面物质均一性的一个指标,说明原位聚合后更能很好的保护钢片,钢片表面腐蚀产物较少。XPS实验结果表明:加入的聚合物PAm-n和Am-n在钢片表面原位聚合后都可以使钢片表面Fe的含量降低,N的含量增大。溶液腐蚀后,钢片表面N的含量为5.05%,Fe的含量为7.2%,原位聚合后钢片表面N的含量更高(5.85%),Fe的含量更低(6.8%)。说明原位聚合能为钢片提供更好的保护。紫外漫反射实验表明,随着聚合物浓度增大,浸泡时间增长,温度升高钢片表面紫外漫反射吸收峰的强度增大,最大吸收峰位置向长波方向红移,说明加入缓蚀剂后,缓蚀剂分子在钢片表面吸附成膜,钢片表面的共轭结构增长,聚合物分子量增大。原位聚合实验的紫外漫反射峰的高度要比溶液腐蚀结果的更高更宽,例如,浓度为30 ppm时,溶液腐蚀后钢片表面的紫外漫反射吸收峰的高度为2.6,最大吸收峰波长在325nm处,同样的实验条件下,原位聚合腐蚀后吸收峰的高度为2.7,最大吸收峰波长在350nm处,这说明原位聚合的缓蚀剂聚合度可能更高。实验证明聚合物溶液和原位聚合都能有效的保护X70钢,但是,AFM,XPS,UV-vis结果证明原位聚合的缓蚀效果要优于聚合物溶液。
【关键词】:聚烷基苯胺 X70钢 失重法 电化学 原位聚合腐蚀 缓蚀率
【学位授予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G174.4;O631.5
【目录】:
- 摘要6-9
- Abstract9-13
- 第1章 前言13-24
- 1.1 选题背景13
- 1.2 有机缓蚀剂在防腐中的应用13-18
- 1.2.1 有机中性小分子缓蚀剂13-15
- 1.2.2 有机阳离子小分子缓蚀剂15-17
- 1.2.3 大分子缓蚀剂17-18
- 1.3 聚合物缓蚀剂的实施方法18-22
- 1.3.1 聚合物缓蚀剂溶液防腐19-20
- 1.3.2 聚合物缓蚀剂防腐涂层20-21
- 1.3.3 原位聚合物缓蚀剂防腐21-22
-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22-24
- 1.4.1 本文的研究意义22-23
- 1.4.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3-24
- 第2章 烷基苯胺单体的制备24-35
- 2.1 引言24
- 2.2 烷基苯胺的合成24-34
- 2.2.1 化学试剂与实验仪器24-25
- 2.2.2 实验25-26
- 2.2.3 实验结果26-27
- 2.2.4 结构表征27-34
- 2.3 小结34-35
- 第3章 烷基苯胺的溶液聚合及其结构表征35-50
- 3.1 引言35-36
- 3.1.1 化学聚合法35
- 3.1.2 电化学聚合法35-36
- 3.2 烷基苯胺的溶液聚合36-48
- 3.2.1 试剂与仪器36
- 3.2.2 实验36-37
- 3.2.3 实验结果37
- 3.2.4 聚合物表征37-48
- 3.3 小结48-50
- 第4章 聚烷基苯胺溶液的对X70钢缓蚀性能的评价50-75
- 4.1 引言50
- 4.2 实验部分50-73
- 4.2.1 化学试剂与实验仪器50-51
- 4.2.2 失重法实验51-53
- 4.2.3 PAm-n在X70钢表面的吸附模型的研究53-56
- 4.2.4 PAm-n在X70钢表面的吸附动力学研究56-58
- 4.2.5 电化学方法测定聚烷基苯胺在盐酸溶液中对X70钢的缓蚀效果58-65
- 4.2.6 表面形貌分析65-73
- 4.3 小结73-75
- 第5章 烷基苯胺在X70钢表面原位聚合防蚀探究75-91
- 5.1 引言75
- 5.2 实验部分75-76
- 5.2.1 化学试剂与实验仪器75-76
- 5.3 实验部分76-89
- 5.3.1 化学试剂与实验仪器76
- 5.3.2 失重法实验76-80
- 5.3.3 表面表征80-89
- 5.4 小结89-91
- 第6章 结论及创新点91-94
- 6.1 结论91-93
- 6.2 创新点93-94
- 参考文献94-104
- 附录104-114
- 致谢114-117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11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辉;易健宏;;甲基丙烯酸甲酯原位聚合包覆铜金粉[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9年04期
2 何文;蒋身学;张齐生;张勤丽;;单体原位聚合改性杨木性能的评价[J];木材工业;2013年01期
3 黄志明,黄颖,张立锋,翁志学;氯乙烯-无机纳米材料的原位聚合[J];聚氯乙烯;2000年06期
4 陈立新,王汝敏,蓝立文,郑亚萍;原位聚合液晶环氧改性环氧树脂的研究[J];材料工程;2001年03期
5 杨庆浩,王杨勇,程光旭;复合磺酸体系原位聚合聚苯胺性能研究[J];材料工程;2005年05期
6 方胜阳;李方山;章于川;;甲基丙烯酸锌原位聚合改性纳米氮化硅[J];化工新型材料;2009年04期
7 黄少慧,林钢;丙烯酸酯在淀粉表面原位聚合的动力学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6年05期
8 陈武,李云;倒加料工艺在原位聚合试验中的应用[J];聚氯乙烯;2004年06期
9 胡庆军;崔韦;龚兴厚;周兴平;解孝林;;原位聚合PLA/HA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J];塑料工业;2006年02期
10 王亚娟;史楷歧;邵双喜;单志华;;原位协同聚合反应在制革中的应用[J];皮革科学与工程;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燕;张强;李晨曦;;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的制备及对海因类化合物的选择性透过研究[A];热烈庆祝中国化学会成立80周年——中国化学会第16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秦亚伟;董金勇;;聚烯烃/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原位聚合粒子的形态控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3 黄晓玲;苏海全;宋中博;李佳;;原位聚合-熔融共混法制备聚碳酸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及其热稳定性研究[A];2010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高雪梅;刘向东;叶春媛;孟云飞;赵东宇;;纳米镍/聚苯胺的原位聚合[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5 彭少贤;赵西坡;应继儒;张燕;;尼龙6/有机蒙脱土原位聚合中的超分散研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6 金建;肖强;;原位聚合PET/分子筛复合材料及性能研究[A];PPTS2005塑料加工技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尹雄鸽;黄可龙;刘素琴;徐洋;李亚娟;;原位聚合-碳热还原法制备LiFePO_4/C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0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8 温青;石花蕾;王正辉;;苯炔噻吩类光活化剂的微囊化及其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5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9 吉亚丽;马敬红;梁伯润;;原位聚合/原位增容制备PPO/PA6共混物的动力学研究[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周兴平;仰大勇;解孝林;;原位聚合对PP/talc复合材料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影响[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刘志强 通讯员 申俊辉;“老干妈”可再次进入欧盟市场了[N];科技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王宁;我省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研究取得初步成效[N];贵州日报;2008年
3 记者 李琦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贵州进展顺利[N];经济信息时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白宗武;原位聚合初生态刚性链聚甲亚胺/活性阴离子聚合己内酰胺分子复合材料亚微形态与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1995年
2 丁会利;聚甲亚胺/尼龙6原位聚合复合材料制备、表征与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3 马访中;PS-MMA/ε-CL的原位聚合、原位增容反应及其纳米共混物的形成机理[D];东华大学;2006年
4 武国峰;速生杨木原位聚合改性技术及机理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5 刘萍云;原位聚合聚苯胺层层自组装膜的制备及其敏感性能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6 刘燕;原位聚合聚酰胺6/聚苯乙烯多相复合体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魏征;原位构建纳米分散相制备高性能弹性体复合材料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8 徐锦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及性能[D];浙江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梅;管式复合微滤膜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屈友方;液晶聚合物接枝碳纳米管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3 郭婷;烷基苯胺的聚合物溶液及其在X70钢表面的原位聚合膜的防腐性能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6年
4 赵敏;聚甲亚胺/尼龙-6原位聚合复合材料[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5 陈瑜;阴离子开环原位聚合二氮杂萘酮聚醚砜酮/尼龙6复合材料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D];华侨大学;2006年
6 孙超;原位聚合快速致密C/C复合材料的工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7 黄朋;原位聚合中无机颗粒对基体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D];浙江理工大学;2015年
8 董琦;苯胺插层α-磷酸锆原位聚合及表征[D];北京化工大学;2009年
9 魏琦;高质量透明导电聚苯胺薄膜的制备及原位聚合沉积机理探讨[D];青岛科技大学;2007年
10 李敏立;原位聚合植物纤维改性尼龙6结构与性能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237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1123718.html